地核深處的大量巖漿有何作用?科學家:它們是地球的「守護神」!

2020-12-04 科學新視界

在我們腳底30千米以下的地核深處,是地球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那裡是高溫的天堂,是巖漿的源頭,成百上千攝氏度的高溫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無法承受的,這是一個我們人類始終無法到達的地獄,這裡是火神的國度。

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正是這個神奇殘酷的世界,保護著我們的地球。

在地心中央,那裡存在著地球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它就是地核。科學檢測結果顯示,地球的半徑為6371千米,而地核的半徑約為3470千米,這樣我們可以算出地核的體積僅僅只有地球的16.2%,但是其質量卻佔地球總質量的31.5%。這個數據意味著,地核的密度是遠高於地球的其他部分的。

科學家們將地核又分成了兩個部分,地核外部呈現出一股流動的液態,而內部則是我們能夠理解的固態。這個區域的化學組成並不複雜,主要化學元素為鐵,鎳,矽等。澳大利亞的地球研究專家伯納德·福特認為,我們的地核中極有可能存在著大量珍貴的黃金,但是這部分黃金是無法開採的,佔地球黃金總量的99%以上。當然,這個論調還處於理論階段,並未得到證實。

當然,我們能夠確定的是,地核深處真的有大量黃金,只是具體有多少我們不知道。但是無論多少,這裡高溫高壓的環境註定我們無法取得這些黃金。科學家們認為,僅僅是外地核,其壓力就已經能夠達到136萬個以上的大氣壓,當我們進一步深入進入內地核時,氣壓更是能夠達到360萬個大氣壓,這是任何生命都無法承受的高壓。

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高溫的產生就自然而然了,地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500攝氏度,達到了6000攝氏度。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下,現代生物生命科學認為,任何生物都無法在這裡生存。

我們的地球母親已經並不年輕了,46億歲高齡的她是如何保證其地核始終維持如此高溫高壓的呢?這裡涉及到了能量轉化,在那裡地球可以將內部勢能轉化為熱能,不僅如此,發射性物質衰變釋放的能量也能被吸收利用。

科學家們認為,地球這個高溫的地核就像是一個炙熱的發動機,為我們的地球提供著最原始的驅動力。要是有一天,我們的地球失去了這顆炙熱的心,地核不在能夠進行能量轉化,它就會變得寒冷而黑暗。這時候,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就相當於是末日來臨了,因為地球會失去它最強大的保護傘。

如果地核冷卻,不再流動,那麼地磁場將會消失。沒有了磁場的保護,大氣層也無法孤軍奮鬥,它會被劇烈的太陽風徹底撕碎。這時候,地球就成為了一顆徹徹底底的裸星,將自己的一切都暴露在宇宙面前。地球上的生命將遭受無盡的太陽輻射,維持生命運動的氧氣也會消失不見。

慢慢地,冷卻的地核會讓地球變得和現在的火星一樣,成為一顆「死星」。那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嗎?科學家們相信這是地球必將到來的結局,是無法避免的,地球的演化就是一場慢性死亡表演,結局早就註定了。

但是,我們人類不用擔心,因為在數億年的時間內,這個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可以這麼說,要是我們人類文明真的僥倖能夠發展數億年,等到地核變冷的那一天,那我們一定擁有星際移民的能力了,地核冷卻也威脅不到我們。

要是數億年後,我們依舊無法脫離我們的母星,那我們就是一個墮落的文明,就活該被宇宙拋棄,被毀滅,這怨不得別人,這是我們自找的!

相關焦點

  • 木星是地球的守護神?科學家:木星對地球的影響超乎你想像
    科學家:木星對地球的影響超乎你想像現在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也把探索的目光放在了宇宙當中,科學家們經過長時間對於地球的研究,發現地球其實是位於太陽系當中,而在太陽系當中地球僅僅是一顆行星,太陽系當中類似於地球這樣的行星還有很多。但是科學家們發現,地球在太陽系當中其實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存在,不只是因為地球有生命,而且也是因為地球在太陽系當中有一個守護神。
  • 走進地球最深處:充滿高溫巖漿的地核,也是地球生命的「保護神」
    走進地球最深處:充滿高溫巖漿的地核,也是地球生命的「保護神」 地球的內部由地殼、地幔與地核組成,地球的中心層為地核,地球深處巖漿奔湧,如同地獄一般,巖漿的溫度與太陽表面溫度近似,約為6000℃,任何一個生命體在這裡都會化為灰燼、無法存活,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地球正是因為地核的存在,才令地球生機盎然
  • 地球磁場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在開始理解地球磁場之前,有必要記住三個基本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內容。1.場:在物理學中,場表示物理量的時空分布,在數學上是指一個向量到另一個向量或數的映射,物理學家認為動量應該存在於場之中。2.磁力:磁力是電磁學的一個要素,是自然界的基本力之一。磁力是由帶電粒子(如電子)的運動產生的,這表明了電和磁之間的密切關係。
  • 地球地核處的溫度與太陽表面相當,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溫度?
    據科學家測算,地核的溫度在4000~6800℃,太陽表面的溫度也才5500攝氏度左右,地核深處的溫度在6000攝氏度以上,可以說與太陽表面的溫度肩並肩。鉿合金是目前已知熔點最高的物質,在標準大氣壓下,它的熔點高達4215攝氏度。理論上來講,地球核心處的溫度可以融化任何物質。
  • 地球曾或被巖漿海洋覆蓋,月球是行星撞擊地球一部分巖漿形成的?
    根據科學報告顯示,似乎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月球形成的可能性原因,在一個名叫LA-VA LAND 的研究中聲稱,一個曾經覆蓋我們地球的巨大巖漿海洋,它可能在月球的誕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激動人心的研究表明,地球曾被熔巖海洋覆蓋,它看起來與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2年發現的系外行星UCF-1.01類似。
  • 如果地下火山巖漿全部消失,地球會怎樣?
    火山是地球上分布比較廣泛的一種地貌單元,不但在陸地上有它們的身影,而且在海底也有分布。從地球上火山的分布規律來看,與主要的地震帶呈現較為緊密的關係,大多都是在地球的主要板塊交接處,這裡是地質活動最為頻繁和劇烈的區域。
  • 45億年前地球的自轉,有助於形成熔融巖漿海洋!
    這些過程都開始於45億年前,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撞上了這個新生行星。撞擊產生的碎片形成了月球,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熱量,地球表面變成了幾千英裡深的巖漿海洋。了解巖漿海洋的樣子真的很重要,隨著滾燙的巖漿逐漸冷卻,它為接下來的地質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包括板塊構造和地球現代分層的幔殼結構。有一件事沒有很多研究人員考慮過,那就是地球自轉會如何影響冷卻。
  • 巨量巖漿如何產生?水知道答案
    巨量巖漿的產生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超級火山是最為暴烈的地球運動。在超級火山面前,我們熟知的西西里島火山、夏威夷火山和菲律賓火山等,只可稱作「小火山」。小火山的噴發量,每次在一立方公裡左右;而超級火山一次噴發至少一千立方公裡,規模相當於1000座小火山同時噴發,並且可持續100萬年以上。
  • 地球早期的水是如何來的?科學家給出的答案讓我們明白了
    而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正是有了豐富的水資源,才能夠在38億年前誕生早期生命,生命才能夠經過一步步進化演化,最終誕生智慧生命人類。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地球早期的水是如何來的?根據科學家對行星形成的研究,早期的地球可是一個煉獄世界,到處都是巖漿,溫度還非常高。早期水的形成是在地球不斷冷卻之後,那麼這些早期水是怎麼來的?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為何地球上的構造活動對於生命而言至關重要,微小的巖漿斑點是否足以對地球現有的板塊構造歷史構成挑戰?
  • 盤點:「沒有它,就不會有人類」的三顆星球,地球的守護神!
    從小我們就從課本上得知,得益於我們地球母親的大氣層、海洋與陸地,以及最重要的太陽贈予的光和熱,才讓地球上的生命蓬勃生長,展現出萬千姿態,也才能夠進化出具有智慧的人類。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對宇宙的了解增進,發現其實太陽系中還存在其他星球在保護著人類,而地球能夠獲得安全穩定的太空環境,讓生命經歷漫長的進化過程,也是非常偶然的:缺少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就不會有我們人類。
  • 地球的黃金儲量來源於一次中子星碰撞?地球上黃金怎麼分布的?
    科學家推測16psyche早期也是和其他星球一樣具有巖石圈,在太陽系早期時代,16psyche和其他行星發生了碰撞,這次碰撞把16psyche的巖石圈給撞沒了,只剩下了黃金內核。因此探測研究16psyche可以幫助天文學家研究早期太陽系中行星的形成規律,尤其是對於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的演化規律更是教科書式的好機會。
  • 超級火山爆發時的巨量巖漿是怎麼產生的?水知道!
    如今的地球,分布著歷次超級火山噴發的遺蹟——大火成巖省【單次噴發周期(1-5Myr。Myr,地質學基本時間單位,1Myr=1000000年) ;最大時間跨度:(50Myr)、大量(>1x105 km2)噴出地表的巖漿產物,稱之為「大火成巖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
  • 巖漿「傳送帶」引發了地球上最長的超級火山爆發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一個地下的巖漿「傳送帶」,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一直推到地球表面,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最長的超級火山噴發的原因。它被稱為大火成巖省或唇,是巖漿和熔巖廣泛聚集的地方。科學家們可以用這些嘴唇追溯火山活動的歷史。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地質學家蔣強(音)說:「由於大量滅絕、快速的氣候擾動和礦床形成與大量火山巖的大量聚集有關,科學家們對這些火山巖的大量聚集非常感興趣。」
  • 地球的巖漿海洋竟然出現在月球上
    新模型認為,月球的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覆蓋在早期地球上的那一片流動的巖漿海洋。由日本橫濱地球科學研究所的Natsuki Hosono領導的研究解決了目前理論界對於月球如何形成的一個重要矛盾。科學家們對於月球的起源已經爭論了不止一個世紀。因為要結合地月模型的化學性和機械性去解釋,所以提出一個形成理論是很困難的。
  • 新模型表示月球可能是地球巖漿噴入太空時形成的!
    這個「巨大撞擊假說」似乎解釋了地球和月球的許多細節,比如月球與地球相比的巨大尺寸,以及兩個天體的自轉速度。然而,在過去15年左右的時間裡,有證據對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並提出了多種替代方案。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月球可能是在一塊火星大小的巨石撞擊被巖漿覆蓋的新生地球後形成的。大量大型撞擊場景的計算機模型表示,月球的60%以上應該由提亞的物質構成。
  • 地球上有多少活火山?它們現在在哪裡?
    地球上有多少活火山?它們現在在哪裡?我們的地球上還存在著許多的活火山,我們地球上也經歷過許多火山爆發的事件,火山一旦爆發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大量的巖漿會淹沒火山附近的土地,火山灰掩埋附近的房屋,給居民造成重大傷亡。其實火山之所以會爆發,是因為我們的地球內部本身就有著大量滾燙的巖漿,壓力增大之後,巖漿就會從地殼最薄弱的地方衝出來。
  • 地球的內部為什麼是巖漿?難道以前的地球是太陽?
    這個假說認為,恆星是由星雲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而在宇宙中,其實有句黑話叫做:質量為王。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天體一生到底會有多大作為全憑自身質量說了算。所以,其實能不能形成恆星,也是質量說了算。這是因為恆星燃燒其實是依靠氫核聚變,但是氫核聚變的條件其實特別苛刻。我們都知道氫彈也是氫核聚變。
  • 地球附近出現大量反物質粒子,它們哪兒來的,有什麼影響?
    而在地球的周圍,就發現了大量的反物質粒子。這些反物質粒子為何出現在地球的周圍,它們究竟來自哪裡,對地球又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許多科學家認為,在宇宙中存在著反物質。所謂的反物質就是物質的反狀態。如電子的反物質就是正電子,質子的反物質就是負質子。
  • 地球附近出現大量反物質粒子,它們哪兒來的,有什麼影響?
    而在地球的周圍,就發現了大量的反物質粒子。這些反物質粒子本不應出現在地球的周圍,它們究竟來自哪裡,對地球又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當物質和對應的反物質相遇的時候,它們就會相互抵消,同時產生巨大的能量。作為人類研究微觀世界的前沿,反物質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入研究當中。上世紀50年代人類進行的粒子實驗,是反物質存在的重要推論。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科學家竟然在地球周圍發現了一條反物質帶。這條反物質帶中含有大量的高能正電子,對於它們的來源,沒人能夠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