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技術支撐新的教學模式的應用信息技術的進步帶來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的探索和湧現,從而推動了傳統教育理念、模式與方法的變革,也推動學習方式和形態的轉變。這種變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學習模式發生變化。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屏幕化和碎片化特徵下,人們的學習模式也呈現屏幕化和碎片化發展,學習者通過網際網路隨時隨地獲取名校、名師的教學課程,學習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選擇性和自主性更強。調查顯示,屏幕對學生的的吸引力最高。 其次,學習模式的變化引發教、學、評的改變。學習者的學習模式發生改變,原有的課堂形態、課程結構以及考核形式開始難以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教學方式從傳統的單向知識的傳授向「影響式」和「互動式」教育轉變。知識傳授在教室內,而知識內化在教室外。以前45分鐘、90分鐘的課堂現在也完全可以通過20分鐘、30分鐘的視頻傳授。 再次,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還表現在教育觀念的轉變。翻轉課堂、可汗學院、MOOC、雲端學校等的出現,導致現有的師生關係、管理模式、教學方式的改變,進而重構學校的存在方式。新型的教育形態和教學模式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眾多的高校、教育專家已經開始轉變教育觀念,探索和實踐新的教育模式。MOOC成為新型教學模式的發展主流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縮寫,字面意思為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其實質是依託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集在線學習、社交服務、數據分析等功能為一體,以短小趣味、互動共享、限時開放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MOOC具有四大特質: 1、內容精品化和碎片化:多數MOOCs來自名校以知識點為單元進行講授。 2、學習主動性和趣味性:互動式和趣味性教學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打破教室束縛,讓學習隨時隨地。 3、受眾廣泛性和公平性: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學習,覆蓋大面積人群沒有入學門檻,大多數課程聽課免費/低價。 4、評估科學性和智能化:大數據讓對教師和學生的評估維度不再單一,人工智慧和數據挖掘將評估更加客觀和實時。MOOC的發展為我們描繪了新的教育藍圖 我們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平均比學生大30歲,我們所理解的教育,好像學生都是在追求學歷證書,但今天的學生是追求學習效果,而非學歷結果,對此大家要有清醒的認識。同時,數字的代溝比思想觀念的代溝還要大。我們的前輩是數字難民,我們這一代是數字移民,我們的學生是數字原居民。他們從小習慣於屏幕學習,我們認為書本學習效率高,而他們認為屏幕學習效率高。這些變化和挑戰會帶來大學新的社會功能的定位,導致很多思考,如:大學究竟是什麼?它是知識創造的源頭、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生學習動力的促進者、學習效果的評估者,還是靠政府授權仍然是學位的授予者?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室逐漸會變成為學習的會所,成為學生集體做作業、答疑的場所;講課教師在雲端;教室在雲端,學校在雲端;教師成為會所的輔導員,與學生直接交談的時間增加;大學教師將以研究為主,優秀教師可能成為自由職業者;學習內容以學生自選為主,考試針對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體量小,分知識點學 習,講課精,可重複學;大班授課轉變為小組討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為師生。學習不再是幾十個人同一進度,沒有班級的概念,十五歲大學畢業,或是 五十歲大學畢業都不稀奇,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學習。(榮譽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