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詩偉】蔡英文2016年上臺三年時間,幾乎每年「斷交」一國。近期蔡英文在非洲僅存兩個「小友邦」之一史瓦帝尼鞏固「邦誼」的出訪,又能將脆弱的「邦交」維持多久?此前,另一個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一度傳出「邦誼」不穩。
此次中國和多米尼加建交,給蔡英文的警告意味更為明顯。近日,約旦將臺灣駐當地代表處的「中華民國駐約旦商務辦事處」更名為「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臺當局國際空間繼續縮小。
回看今年1月,王毅外長在訪問聖多美普林西比(臺當局前「友邦」)期間,「希望所有非洲國家都能夠一個不少地出現在中非合作的全家福照片裡」的表態,讓外界更加確信,拒絕「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的臺當局,丟掉更多「友邦」只是時間問題。
兩岸實力格局大轉折下的中多建交
多米尼加政府法務顧問弗拉維奧·達裡奧·埃斯皮納爾(Flavio Dario Espinal)在總統府召開的記者會上說,同中國建交「是經過長時間的考量並通過與政商各界廣泛協商後做出的,是基於多米尼加人民的需求和對未來的展望而做出的」。
誠然,中多建交是大勢所趨。
從1994年中國在多米尼加設立貿易發展辦事處至今,兩國貿易往來不斷。從1999年開始,中國貿促會多次組織企業和專家赴多米尼加舉辦中國貿易展覽會。在沒有建立外交關係的二十多年裡,雙邊貿易穩步成長。
截至2017年,多米尼加成為中國在加勒比地區第二大出口目的國,中國是多米尼加第二大進口來源國。然而,外交關係的長期缺失帶來的是關鍵的經貿協議無法籤署,很多投資合作難以得到有效法律保護。多米尼加政界和工商界一直呼籲政府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建立外交關係,。
如今,兩岸關係趨冷,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給很多觀望的加勒比和中美洲國家倒向北京提供了機會。正如此前同臺灣「斷交」的巴拿馬總統巴雷拉指出,放棄「外交休兵」的蔡英文給很多想與中國大陸建交的中美洲與加勒比國家明確的信號,即同北京談判建交時可以不必考慮臺灣的感受,而北京也會更少顧及臺灣「友邦」減少帶來的短暫衝擊,畢竟兩岸的情勢已經發生變化。
此外有媒體指出,多米尼加因有意爭取2018年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席位,需要常任理事國中國的支持,而這是與臺灣保持「邦誼」無法實現的。不僅如此,多米尼加還要像其他臺灣「友邦」一樣,定期替臺灣所謂參與聯合國等發聲,得不償失。反觀2007年拋棄臺灣轉向中國大陸的哥斯大黎加,在2008年如願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更重要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兩岸關係基本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綜合實力全面提升的中國大陸,將給包括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內的各國帶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在臺灣的其他「友邦」如海地、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等,北京方面設立的貿易代表處不僅負責日常的商務往來工作,還定期組織中國貿易展和人員互訪等,給很多地區國家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口,穩步提升的經貿和文化等合作,在這些國家早已形成巨大吸引力。
多米尼加軍事首長在臺防務部門副部長蒲澤春陪同下,參訪臺軍悍馬車維修現況。圖片來自:多米尼加《Diario Libre自由日報》
多種模式正本清源,削弱「臺獨」國際空間
臺灣「外交部」大樓內,一處大廳兩側擺放著臺灣「友邦」的旗幟,一旦雙方「斷交」,旋即拔杆撤旗。如今,加勒比和中美洲看似牢固的「友邦」主力盤成為「斷交」暴跌盤,各項指標佔優的多米尼加率先轉投北京。「友邦」數量僅剩19個,數量下滑到「1」字頭,已進入不可逆的狀態。大陸此舉給全力護盤多米尼加的臺當局更多警告。即使在臺多「斷交」前的4月19日,臺灣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的艦船還到訪多米尼加,臺當局還在多米尼加大搞「金元外交」,一切都無濟於事。耗巨資贈送軍品等維繫「邦交」更是打臉不屑「金援」的蔡當局。
面對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至今的蔡英文當局,北京在國際社會上多種模式的正本清源仍持續發力。
在史無前例的「特蔡通話」後,聖多美普林西比在2016年12月20日與臺灣「斷交」,26日同中國大陸復交。此種斷交再建交的模式屬於兩岸多年「外交戰」的常規打法。
在奈及利亞、斐濟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臺灣非「邦交國」的正本清源,則是逐步解決臺當局實質享有所謂外交待遇、從事實質交往的問題。
2017年1月,奈及利亞政府採取強制措施,嚴令臺駐尼機構摘牌更名、遷出首都、削權減人,並禁止尼政府官員和機構同臺灣發生任何官方往來。蔡英文上臺周年前夕,太平洋島國斐濟裁撤駐臺代表處,還專門派斐濟駐大陸的官員來臺清點驗收。
今年2月,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要求臺灣駐巴新商務代表團更名為「臺北駐巴布亞紐幾內亞經濟文化辦公室」,並收回「外交」和「領事」車牌。此外,巴林、厄瓜多、阿聯與約旦等非「邦交國」也要求臺灣所設辦事處改名,去除「中華民國」或「臺灣」等字眼,否則將予以摘牌。
臺灣目前僅存的「友邦」,其中多米尼加已經「斷交」
警惕蔡英文更加挾洋自重
「友邦」數量持續下滑,在非邦交國的代表處權限受阻,在國際和地區組織的參與空間也處處碰壁。一切根源在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當局拒絕「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打破了兩岸之間的共識,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模糊彈性必然會不斷縮減。
然而,在臺當局《對多米尼加終止對臺關係的聲明》中,居然稱北京「持續操弄所謂『一中原則』,造成區域及兩岸緊張,衝擊兩岸和平現狀」,將責任全部甩給大陸,仍不自我反省,一意孤行。
在兩岸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臺當局「友邦」只會不斷減少,而數目一旦減少,就很難再回升,這不僅是兩岸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的必然結果,更是兩岸同屬一中,作為地方省份的臺灣無權行使主權國家才擁有的外交權利。
在這些「友邦」當中,除梵蒂岡在國際上影響巨大以外,其他國家多為中小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社會上較難發出有力聲音。在「友邦」數量持續減少的當下,要更加警惕蔡英文和賴清德等「臺獨工作者」繼續在美日等域外勢力身上放更多籌碼,挾洋自重以拒抗大陸。
3月美國通過的所謂《臺灣旅行法案》鼓勵華盛頓和臺北之間高層官員的互訪,已經提高了地區警訊。今年5月至6月,更要關注美臺在更高層次領域的合作。
隨著堪比軍事碉堡工事級的美國在臺協會新址即將投入使用,外界普遍關註解禁高層互訪的美臺之間將有哪些高官出席開幕活動,最為敏感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是否會打破慣例,著軍裝進駐美國在臺協會,屆時大陸又將作何反應。近期大陸在臺海附近的實彈軍演和外交領域的頻頻發力已經發出強烈的信號,美方和臺當局以及其他域外勢力應審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