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課
我們搞明白了什麼是GRR
困惑多年的疑問終於解開了
再也沒有人能用GRR懟我了
我可以挺直腰杆做QA了
不過這還不夠,我們不僅要挺直腰杆做QA,還要敢於用鼻孔來反駁對方,那就要學會如何規劃和實施一個GRR測試。
帶上你的怨氣和鬥志
快接著往下看
/ 1 /3步搞定GRR要製作GRR報告,肯定要有數據,要找人、找樣品、找設備,然後去測出一組數據來,具體步驟是這樣的。
1- 找人找3個已經培訓合格,有能力,會使用測量設備的檢驗員。
這樣就避免出現,不會用設備,不會讀取儀表數據,導致的誤差。
2- 找樣品一個公司通常會有很多的設備需要做GRR,為了數據更加準確,不同設備之間有可比性,我們要準備一組樣品,不能隨機的抽取產線的產品。
使用樣品更為重要的是,要儘可能選擇涵蓋整個量程的尺寸。還是用買西瓜的故事來解釋一下:
假如我們買1塊錢1斤的西瓜,買個10斤的西瓜,回家一稱缺個2兩,倒也無所謂,就2毛錢的事兒嘛。
碰巧整個賣西瓜的人,還賣切糕,20塊1兩。還是這個稱,我們買了1斤的切糕,回家一稱缺2兩,這差距就大了,少了10塊的切糕,不行一定要好好理論理論。
瓜農說,我每次都校準的,用10斤的秤砣去稱,誤差在±2兩以內。
這個校準方法,對於西瓜沒有問題,因為西瓜的量程大嘛。
但是對於切糕就不行了,切糕是按兩算的,量程小,這樣校準我們要虧死的。
所以為了能夠檢測出每個量程的誤差,我們選擇的樣品,要儘可能的涵蓋所有的尺寸。
樣品數量一般>5,通常是準備10個樣品。
3- 找設備要進行GRR評測的設備,一定是在生產線上的,設備廠商調試好,準備實際生產產品用的。
否則我們測完GRR合格,結果第2天設備又換了地方,這樣環境不一定,設備要重新校準,前面測試的GRR意義就不大了。
4- 按規則量人員、樣品,設備都準備之後,接下來就是按照規則,進行測試了。
1- 3個檢驗員依次測量這n個樣品,並記錄每個的測量結果
2- 把樣品順序打亂,這3個人再次測量這n個樣品,並記錄數據
3- 將樣品順序再次打亂,第3次測量這n個樣品,並記錄數據
4- 數據收集好之後,填入到GRR報告中,獲得GRR的結果
數據填寫完成之後,接下來就是學會如何看GRR的報告。
/ 2 /如何看GRR的報告GRR的數據收集完了,也填進去了,一看結果>30%,我當時就懵逼了。
通常,GRR的判定規則是:
1- GRR< 10%,表示測量系統良好
2- GRR <30%,測量系統可以接受,但需要改進
3- GRR > 30%,測量系統不可接受
報告裡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數據
到底哪裡出錯了?
我TMD要改哪一個?
編數據都不會編啊!
所以要編做出一份合格的GRR報告,我們要能看懂報告裡的數據和圖表。
1- 看懂GRR圖表我手上這個GRR報告,是一個均值極差型的報告(據說還有極差型、方差分析法類型的GRR報告),裡面的圖表很簡單,只有兩個,我們一個一個看。
均值圖首先是這個均值圖,這圖中有3個折線,每根折線表示某個檢驗員,對10pcs產品量測結果的均值連線。
如果3根折線重合在一起,表示3個人量測結果基本一致,誤差非常的小,如下圖:
相反如果3跟折線分的比較的開,說明3個人量的都不一樣,同樣是10斤的西瓜,我稱出來8斤,你稱是7斤,他成是12斤,肯定是檢驗員出了問題。如下圖:
極差圖第2個就是下面這個極差圖
這個極差圖中,也是3條折線圖,每個折線表示的是,某個檢驗員,針對每個樣品量測3次的極差值。把10個產品的量測結果連起來,就是這個折線。
如果折線非常靠近0坐標軸,表示3次量測結果越一致(如下圖的2)。如果折線非常的高,說明3次量測結果差異比較大(如下圖的1),檢驗員可能需要培訓。
如果折線起伏不定,也有可能是設備需要校驗了。
2- 看懂數據除了圖表之外,GRR報告中還有一堆的參數,也是我們分析問題的主要參考因素。大家鎮定一下,接下來要開始自虐模式了。
1) EV%:設備重複性。即ABC三個不同的人,使用同一個設備測試同樣的樣品,測試結果的差異。這個數據和A、B、C三個人測試結果極差值,成正比。
其標準通常是<30%。
什麼意思呢?比如現在對1個1.5mm的直徑進行測量,A測試三次的極差(即最大值-最小值)是Ra,類似的B的極差是Rb,C的極差是Rc。那麼:
如果Ra、Rb、Rc都比較大(即(Ra+Rb+Rc)/3比較大),則說明設備不穩定,存在問題,EV很大。
如果只有一個人的極差較大,其他兩個人比較小,那麼有可能是人員的問題。
2)AV%:人員再現性。即ABC三個人,對相同的產品的測試,其結果是否一致。這個數據,和A、B、C三個人測試結果均值的差異,成正比。
其標準通常也是<30%。
什麼意思呢?比如現在對1個1.5mm的直徑進行測量,A測試的平均值是Xa,B和C的平均值是Xb和Xc。那麼:
如果Xa、Xb、Xc之間的極差值比較大(即Max(Xa,Xb,Xc)-Min(Xa,Xb,Xc)比較大),那麼其中一個人員測試有問題,手法或讀取數值不正確。
3)GRR%:設備重複性、再現性綜合指數。這個GRR%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要<30%的那個數值。它其實就是EV和AV的平方和。
4)TV,測量過程的總誤差。Total variation,表示在測試過程中,包括人員、設備、樣品等因素的所有誤差總和。它的計算公式這樣的
5)PV%:樣品變差。前面我們說過,做GRR時選的樣品,要儘量覆蓋設備的測試量程,PV就表示樣品之間的差異。它的計算方法,是樣品的極差值,乘以個K3的固定係數。
樣品的波動範圍越大,PV越大,GRR數值越小結果越好。反之,樣品越集中,PV越小,GRR數值越大,結果越差。
把上面TV的公式,代入到GRR%的公式裡,你就明白了。
從公式中可以看到,GRR%和PV是成反比的,PV越大分母大,GRR就越小。所以通常PV要求>95%。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誤解。
選擇樣品的時候,儘量選擇都在規格範圍內的,與規格值非常接近的樣品,這樣測出來的GRR應該是好的吧。但實際GRR反而會越來越大。看過GRR%的計算公式,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了。
6)NDC:是指有效解析度。它是樣品變差PV和GRR的比值。通過公式,我們知道它和PV和GRR的關係就好了。
通常NDC要求>5,即樣品的變差,要是人員和設備變差之和的5倍。
差不多就這麼多吧,我滴媽呀,等會,我去吐口血。
/ 3 /一鍵生成GRR
說了那麼多,不知道你看沒看明白,我是有點暈了。
剛剛睡醒的同學估計會說:別扯那麼多沒用的,我們整GRR就為了應付客戶,有沒有那種很厲害的,可以一鍵生成GRR的模板。
少廢話,直接看東西。
看明白了嗎,我的操作步驟的非常的簡單,大致是這樣的:
1- 設置你的產品尺寸(紅色字體部分),標準值,上下限。
2- 選擇樣品分部狀態,人員狀態、設備狀態,5星最好,星星越少越差。
3- 設置完成之後,點擊生成數據,然後點擊【導至模板】,就可以看到模擬出來的GRR結果了。
可以看到,現在模擬的結果非常的差,GRR是78.6%。
怎麼改好呢?非常的簡單,把星星都改成5星就好了。
我去,GRR原來TMD這麼簡單!靠!靠!靠!
想要這個表格嗎?關注【品管大實話】後臺回復GRR,請自助下載!
過不過癮
厲不厲害
一定要留言分享
對了
最後
別忘了
轉發,點讚!!!
愛你
起立!下課!本文完
源自拉登Dony的公眾號【品管大實話】
轉載請註明出處
【實話百科】什麼是GRR
【實話百科】什麼是PPK
【實話百科】什麼是CPK
【實話百科】品質協會1200資源帖(下載)
【實話百科】什麼是MSA(3) 穩定性
【實話百科】單樣本T檢驗
【實話百科】什麼是MSA(2)偏倚
用剩下做GRR的時間,請我喝可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