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天安門廣場遊玩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天安門城樓前面有兩個高高聳立的大石柱子。它們是由漢白玉石料製成。柱身上雕刻著許多複雜的花紋,頂端還雕刻著一隻神獸。它們聳立在廣場上,供人們觀賞,與雄偉的天安門一起守護著我們的國家。而這兩個華麗的大石柱子的真正名字叫作華表。
我知道有許多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它們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有著怎樣的深刻寓意?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今天就讓我為大家答疑解惑。經過我查閱多方資料發現這個華表可真不一般。下面就讓我為大家慢慢講述。
首先,我們可以從華表的外觀上可以發現,它的上端是有一對南北方向的"耳朵",學名叫雲板。在最初建造它的時候,這個裝置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它,來指引南北方向。將它放在在一些路口,為過往的人們指引方向。其實這個東西從原始社會的堯舜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並且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叫"誹謗柱"。實際上早期的華表其實是用木頭製作而成的,可以讓人們在上面寫諫言。所以當時的老百姓對管理者有什麼建議或者不滿都可以刻在華表上面,而當統治者看到百姓對管理的意見時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以此種方式來促進管理的改善。
久而久之,華表在反映民意方面的功能就被放大了,而用來指路的功用被慢慢縮小了。從此華表又有了新的含義,它已經上升為警惕統治者應該要善於接納他人建議,虛心執政的含義。也是因為這,華表被從各個路口挪到了皇帝的宮殿中。如同我們所看見的那樣。它的外觀是十分漂亮的,通體雪白,雕紋華麗,十分大氣。所以也非常適合放在皇帝的宮殿中做裝飾之用。
我們都知道華表的柱體上面刻著繁複的花紋圖案。當我們仔細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上面雕刻有一個神獸,一個頭向著宮內,一個頭向著宮外。而這個神獸的名字叫做犼。犼是一種極有靈性的神獸,它生性喜好張望。每天蹲在華表上面,時時刻刻關注著皇帝的一舉一動。犼的頭朝向皇宮內是希望帝王不要一直待在宮廷之內,吃吃喝喝,貪玩享樂。而是希望帝王能夠經常地出去走走,多看望一下他的子民,體察民間的疾苦。所以人們又稱這隻頭向著宮內的犼為"望帝出";另一隻犼頭朝向外邊,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外面的山水美景,快快回到宮中來處理朝廷政務。因此人們又稱這隻頭向著外邊的犼為"望帝歸"。這些無不體現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圖騰文化與雕刻藝術。這些花紋和圖騰都代表著古代封建時期帝王家的尊嚴與權威。
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對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始建於大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個華表重達兩萬公斤。我想,當時明成祖朱棣在建造故宮的時候,建造了這兩個華表可不僅僅是為了好看,為了裝飾這華美的宮殿吧。更應是希望它能夠警示大明朝後世的君王要勤於朝政,善於聽取大臣的建議,不要只顧著貪圖享樂。可事實卻不是他想像的那麼美好。他可能不了解明朝後世之君出了多少個奇葩的皇帝,多少個不務正業的皇帝。即使這無比絕美的華表就矗立在宮殿前,後世的皇帝卻視而不見,只顧著享樂。以至於明朝後來被滿人所取而代之。如果讓建造華表的明成祖朱棣知道了,又不知作何感想。
如今我們到北京旅遊。天安門廣場是我們必須遊玩的景點之一。當你站在天安門廣場上,你目光一定會被這一對高大,華美的華表所吸引。它已經與雄偉的天安門融為一體,共同成為天安門廣場上的標誌建築。華表,已不僅僅是一個只起裝飾作用得漂亮的石柱子了,它更是代表中華文化與中華歷史的文化柱,是我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彰顯了我們先民們的無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