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柱子——華表,是幹什麼用的?

2021-01-22 縱觀歷史長流

想必很多人去北京旅遊的時候,在天安門遊覽總會被天安門前後的漢白玉柱子所吸引,原來這就是華表。

華表,最初不過是一種簡樸的樹立在地上的立木,其上端橫著一塊短木,名叫「桓(huan)木」,或稱為「和木」 、「表木」,或稱之為「和表」;用以納諫、裝飾、紀念,或起標誌作用。它最早起源於堯舜時代,風行於春秋。

在華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著精美的龍和雲,柱頂上部橫插著一塊雲形的長片石,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雲間,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託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

天安門前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釐米,重約2萬多公斤。華表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雲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雲板,好似插入雲際。

關於華表的作用,一般分為如下四種解釋:第一、華表起源於堯舜時期的「誹謗之木」,說白了就是直達帝王的「意見箱」;第二、華表由古代體鳴樂器演變而來,相當於國史君(國史通論)之前講到的宋朝「登聞鼓」;第三、華表起源於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根據就是華表上面的「望天犼」;第四、華表是一種觀測天文的儀器。

細細觀察,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邊,據說是叫做「望君歸」,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而天安門後面的一對石犼是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是希望皇帝能夠經常出宮體察民情,叫做「望君出」。或許這些也都是後人賦予它的心願和理想吧。

相關焦點

  • 天安門前的柱子叫什麼嗎?上面雕刻的神獸叫什麼?寓意代表了什麼
    天安門前的柱子叫什麼嗎?上面雕刻的神獸叫什麼?寓意代表了什麼想必大家肯定都去過北京吧,去過北京的朋友都會去一個地方那就是天安門!在天安門廣場大家都應該記得有一根柱子,那根柱子可不是一般的柱子,它是華東由漢白玉精雕細琢而成,混元挺拔,與天安門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但是你們知道天安門前的柱子叫什麼嗎?上面雕刻的神獸叫什麼?
  • 天安門前兩根大柱子已經矗立了500年,究竟有何用?少有人知
    去過天安門廣場遊玩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天安門城樓前面有兩個高高聳立的大石柱子。它們是由漢白玉石料製成。柱身上雕刻著許多複雜的花紋,頂端還雕刻著一隻神獸。它們聳立在廣場上,供人們觀賞,與雄偉的天安門一起守護著我們的國家。而這兩個華麗的大石柱子的真正名字叫作華表。
  • 天安門前的兩根柱子到底叫什麼,有何寓意?今天總算明白了
    說起天安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天安門可是中國標誌性的建築,並且還是北京一個地標性的建築。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建築物,有著及其悠久的歷史,而且整個結構布局極其巧妙,可以說是我國建築中不可多得佳作,同樣也是中國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徵。這麼多年過去了,依舊矗立在那裡。
  • 天安門的「20噸柱子」,矗立500多年,有什麼作用呢
    這兩組石柱有一個很大的名字叫「華表」,這是中華特有的文化符號,天安門這兩組是用漢白玉做的,高9.57米,如果是單元大樓的話,也有三層樓的高度,直徑98釐米,我知道那一根的重量達到了20噸。華表是明代建的,從現在開始有500年以上的歷史,由柱子、柱子、底座三部分構成,在華表的頂部,蹲著坐著的是向天空咆哮的神獸,仔細觀察的遊客與天安門前後華表神獸完全相反,面向宮內,有什麼意義?意思是希望王多出宮,訪問民間,調查民眾的痛苦,制定相應的國策,君王在外的時候,請不要迷戀外面的新鮮事物,儘快回到宮中處理政務,小王有多少人?
  • 天安門廣場前的兩根柱子有什麼寓意?只是裝飾品嗎?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不斷提高,當人們有假期時,他們會選擇旅行,但是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悠久,很多人會選擇去參觀一些古建築,了解我們的文化。北京不僅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首都,這裡建造了許多古建築,天安門廣場是這裡的標誌性建築,很多人來北京打卡拍照,感受這裡的肅穆氣氛,天安門廣場前有兩根柱子,很多人以為只是點綴,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那麼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這兩大支柱。這兩根柱子叫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歷史非常悠久,據說華表是古代部落的圖騰,用於裝飾,只是擺設嗎?
  • 天安門前屹立500多年的石柱,它有什麼作用?看專家如何解釋的
    在故宮南端的天安門廣場之上就有2個「石柱」,就吸引了很多遊客的注意,很多人對於它的用途也非常的好奇。據專家介紹,在古代這種石柱被稱為「華表」,其作用主要是用來辨別時間而使用,而天安門廣場前的這兩根石柱因為外形獨特,全部使用漢白玉雕刻而成,上石犼蹲立,下面橫插雲板,柱子上雕刻龍以及祥雲,顯得非常的莊嚴、大氣,所以民間也稱呼它們為「華錶盤龍柱」。
  • 天安門前佇立了500年的柱子,到底有什麼作用,古人真聰明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縮影,北京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眾多的名勝,天安門是來參觀的遊客必遊之地,天安門有漢白玉兩對大柱,這讓很多人感到好奇。對於中國人來說,天安門是一個神聖的地方,也是故宮的入口,故宮是中國古代皇族文化的縮影,它的莊嚴與富麗堂皇,讓人們充滿了皇族的想像,天安門前的兩根柱子,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500年的歷史,與天安門相隔500年,全是白玉,名曰華表,兩柱直徑98釐米,高達9.57米,重達20噸,中華鍾間隔96米。
  • 天安門廣場的那根「柱子」,重達20噸矗立了500年,作用是什麼?
    在中國,有很多景點,讓人選擇起來眼花繚亂。一般來說,景點越有名,越受遊客青睞,比如天安門廣場。它的歷史很長,在這裡見證了很多朝代的興衰,可以說是北京的一張名片。去過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遊客會發現,天安門廣場前有一根非常顯眼的柱子,看起來非常壯觀。上面雕刻著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給人帶來一種奢華的氣息,所以很多人都在想,這根柱子的作用是什麼?
  • 天安門前明朝的華表,已有500年歷史,兩隻神獸端坐寓意為何?
    這裡有故宮、天安門。天安門,那是北京的地標性建築,同時,這也是整個中國的標誌性建築。而到達過天安門的人都知道,在天安門的門前,還有兩個十分顯眼的標誌,那就是華表。華表的外觀如果起初你並不認識華表,或許你會認為它們是兩個巨型石柱。沒錯,它們通體成白色,看起來與石柱十分相似。但是,華表與普通石柱不同的是,它們在細節上處理得更好。
  • 什麼是華表?
    坐觀君和幾個小朋友遊天安門時,一個小朋友指著天安門前的華表問我:叔叔,那根奇怪的柱子是幹嘛用的啊?我:(⊙o⊙)…這個啊,是咱們中華文明的代表之一。小朋友一臉茫然:哦?我:是啊。這還真是一個問題。要把這根柱子講清楚似乎也不太容易。坐觀君相信肯定有不少讀者朋友覺得這就是一個小兒科問題嘛。
  • 令人意外的歷史細節:華表竟是最早的意見箱,誹謗原不是貶義詞
    為了更方便地接收群眾的心聲,齊威王還頒布了一道《許民誹謗令》,具體措施為在各個城邑的官署前豎起一個木柱,叫做「謗木」。柱子上釘一塊木板,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書寫政治主張、抨擊時事、檢舉官員等,這些言論合稱「誹謗」。當謗木上寫滿文字以後,必須如實上繳王宮,及時更換,不得怠慢,在紙張還沒有發明的年代,有這樣接地氣的意見箱,實為難得。
  • 中國填海造陸,建全球最大廣場,比17個萬達廣場還大,有特殊意義
    填海造陸是大工程,既耗財又費力,稍微不注意還容易破壞環境,如果不是特殊原因,不會有國家這麼幹。世界上填海造陸最著名國家是荷蘭,該國具有全國四分之一土地低於海平面的隱患,和人口過於密集的迫切需求,所以只好向天要地,近百年硬生生造出一個省來。
  • 取經白龍馬很累,最後如來卻賞其盤在柱子上,是懲罰小白龍嗎?
    為了進一步獎賞白龍馬,如來命其盤在南天門華表柱上,這時有人不理解,說讓小白龍盤在柱子上,成了天宮的看門了,這不是明升暗罰小白龍嗎?不要誤解如來,如來佛和小白龍又無仇無怨,為什麼要懲罰他呢?一個有犯罪前科的小白龍,如果沒有如來做靠山,他的命運可想而知?如來也想到了這些,為了進一步保護小白龍,避免被吃掉或者受欺負,讓他盤到南天門的華表柱上。表面來看小白龍成了個看門狗,猜測如來不過是利用小白龍威武的外表,讓諸神仙進門有一種肅然感。
  • 法泉寺牌樓前石獅雌雄成對,有什麼寓意?又怎麼區分雌雄獅子呢?
    它的形式有一間兩柱、三間四柱等,也有大者能達到五間、七間的牌坊。柱子之間架有橫梁相連。梁的上面承接著一到三層石板,也就是鐫刻有目的之類文字的枋,枋上面建有樓,有些樓還有特別明顯的頂蓋。橫梁的跨度大,負重也大,容易斷裂,為此在梁與柱相連的拐角處多安置有雀替。牌坊多高達十幾米,而柱子又處在一條直線上,為了防止它倒塌,每根石柱前後都有依柱石夾抱。
  • 天安門前華表上的石獸是犼 戰鬥力爆表龍都害怕
    只是到了明清兩代,犼的威望才大增,成為神獸,連皇家都特別中意它,天安門前兩座華表上傲然挺立的石獸,便是此君。  犼到了紫禁城這麼威嚴的地方,便得了另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望君歸。大意是希望在外巡遊的皇帝早些回來,犼怪代表全國人民和紫禁城的各位小主想您了。
  • 天安門最初叫什麼名字?所表達的意思,聖旨中常常會念到
    (天安門近照)那麼,天安門是什麼時候建造的?他最初的名字又叫什麼呢?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後,曾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和20餘萬民夫,修建南京城。朱元璋死後,朱棣以「靖難」之名,揮師南下,用武力奪取了侄兒朱允炆的皇帝寶座。為了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朱棣萌生了遷都北京的念頭。永樂十四年,他召集工匠開工修建北京宮殿。永樂十九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也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北京的天安門得以修建。天安門原名為承天門,寓「奉天承運,受命於天」之意,建於永樂十八年,其設計者是當時的建築大師蒯祥。
  • 漢白玉翻尾石魚展出 曾流落民間近80年(圖)
    本報記者 饒強攝   人物:劉陽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圓明園展覽館,一對漢白玉翻尾石魚靜靜地躺在展廳中央。參觀者們並不知道,這對石魚曾經流落民間近80年,尋回它們的是痴迷圓明園足足20年的劉陽。  「80後」的劉陽是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
  • 長知識丨乾清宮前的大石墩是什麼
    乾清宮大殿前有兩個孤零零的漢白玉大石墩,分別放在中心甬道兩旁,有一定的高度,一般人要稍稍踮一下腳才能看到裡頭。石墩中心是個圓坑,套著生鏽的銅套筒。石墩外面沒有說明牌,它是什麼?幹什麼用的? 其實,它本來是很喜慶的東西,過年用的。
  • 天安門前的「黑衣人」,他們拿的黑傘和背的黑包,都有什麼用處?
    說起天安門相信很多人都是不陌生的吧,畢竟有很多人都是有去到過天安門看升國旗的。不過關於去天安門前看升國旗,其實不少人也是會有些好奇的地方的,尤其是關於天安門前那些訓練有素的「黑衣人」,很多人更是比較好奇他們的身份,和他們使用的一些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