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去北京旅遊的時候,在天安門遊覽總會被天安門前後的漢白玉柱子所吸引,原來這就是華表。
華表,最初不過是一種簡樸的樹立在地上的立木,其上端橫著一塊短木,名叫「桓(huan)木」,或稱為「和木」 、「表木」,或稱之為「和表」;用以納諫、裝飾、紀念,或起標誌作用。它最早起源於堯舜時代,風行於春秋。
在華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著精美的龍和雲,柱頂上部橫插著一塊雲形的長片石,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雲間,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託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
天安門前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釐米,重約2萬多公斤。華表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雲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雲板,好似插入雲際。
關於華表的作用,一般分為如下四種解釋:第一、華表起源於堯舜時期的「誹謗之木」,說白了就是直達帝王的「意見箱」;第二、華表由古代體鳴樂器演變而來,相當於國史君(國史通論)之前講到的宋朝「登聞鼓」;第三、華表起源於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根據就是華表上面的「望天犼」;第四、華表是一種觀測天文的儀器。
細細觀察,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邊,據說是叫做「望君歸」,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而天安門後面的一對石犼是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是希望皇帝能夠經常出宮體察民情,叫做「望君出」。或許這些也都是後人賦予它的心願和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