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又上天?馬斯克:SpaceX星艦載人前將執行數百次任務

2020-09-04 頭頭勢道

目前SpaceX加緊研製的太空飛行器Starship星艦,進度大概明年才能完成。

但馬斯克近日在網上的 人類火星峰會上表示, 首次載人飛行之前 將完成「數百次」的飛行任務。

想想去年9月,曾站在星艦原型機MK1前 ,說將在一兩個月試飛20公裡高度。「要爭取在不到6個月內實現入軌。」燃鵝爆了。現在也已經一年了,星艦SN系列原型全箭 還沒完整版顯現,

就算2021年上半年能完成首飛,但到2023年 也最多只有1年多的時間了。怎麼來的數百次任務呢?

這個牛吹得一如既往的大,相當於1年多完成這10年來 獵鷹9系列火箭的飛行次數,甚至是數百次,匪夷所思!他頭上還沒裝「三豬牌」腦機接口呢,怎麼發布會後吹功如此大增?

且坐擁825m³ 可調配載重體積、近地軌道運力100~150噸的星艦更重更大,難度必然不小,初期建造所需的時間可能更多。

但馬斯克想法奇特(比如早前還擔心特斯拉股價太高,幾個月後終於暴跌了)

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他,確實有其理由:


首先,看上百次的飛行是否必要

星艦的最終目的是載人深空飛行甚至殖民星球。不管設計上如何可回收,如何低成本,如何顛覆傳統,但因為是載人飛行,安全可靠才是第一位的。

如何讓人相信是安全呢?設計上的數字有實效嗎?比如可回收次數1000次?這次才第1次發射,會安全?最大載重150噸,這次飛行我們只要50噸 安全了?20噸?全新的上面級就安全了?全新的助推火箭就好一些了?

這些都沒抓住關鍵的問題——心理,及關鍵數據 定型版本的成功率、發射次數。

成功率基本要是百分百無人傷亡,不論超重型火箭發射是否成功,上面級安全返航或逃逸 的成功率是百分百;或者哪怕是失敗,其原因不在星艦,且太空人安全。在此基礎上,飛行次數越多當然越好,有好處。

多少次 讓人們放心?

1、先易後難,先看Super Heavy Booster重型火箭搭載星艦發射的可靠性

參考同級別土星5號,早期原型和改進型測試了10次。獵鷹9則在2010年 飛了兩次, 2012年即為龍飛船貨運版進行實飛。

如此看出,火箭本身基本不會成問題。 許多款火箭載人飛行前 遠遠沒有接近百次。

參考NASA對商業載人航天計劃的指標,火箭發射穩定性,以及逃逸系統安全性等方面的高要求:每500次發射階段,不得損失超過1名太空人。

2、再看上面級 星艦本身

參考土星5僅為3人的阿波羅飛船,1~3號模擬飛船,4~6號不載人飛船,7~10號繞月飛,11號開始登月。全都安全返航

作為測試用的太空梭的企業號,所有的動態測試 包括跑道滑行,只有16次

而7個人的載人龍飛船,貨運版足足發射了23次,載人版試射2次。載人實際往返飛行1次。

阿波羅與聯盟號對接


次數的增多,其中一個主因是NASA對太空梭的陰影 對 商業載人飛行安全係數空前提高。NASA商業載人要求返回段,每500次著陸 不得損失超過1名太空人。

再考慮其它難以估量的因素,總體要求 太空人損失指標底線是 1:270,270次任務最多損失1名太空人。

俄羅斯聯盟號飛船1:110,太空梭要求1:90。

實際呢?聯盟號飛船是1:87。而太空梭135次任務,發射與返回中 「僅」各失敗1次,但是共犧牲多達14位太空人(全是精英中的精英),恐怖的1:10! 退役根源之一。

阿波羅 和 載人龍 這兩個飛船 跟 100人的星艦相比,則太小。且龍飛船還沒有進行垂直降落的實際應用,NASA不允許冒險用此 前所未有的方案返回地球。

反推減速 垂直降落 的方式,恰恰是星艦載人最特別的核心之處。

因此SpaceX先做出上面級,進行大量的基礎試飛。除了測試能否飛行,還有就是測試主要操控方式,主發動機搖擺和各方向反推系統,好做到穩定降落。

但在大量試飛定型後,之前沒提到 還要非載人實際任務數百次。更多的實飛次數 對於全新著陸方式,且每次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星艦來說,就是馬斯克的小蘋果——永不嫌多。 要得到NASA的官方認可更不容易。


那為何NASA敢於2024年採用星艦作為月球基地?

引力遠小於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約1.63m/s²,僅為地球的1/6左右,半徑僅為地球的1/4,太空飛行器進入月球軌道後,其速度遠遠低於地球,反推著陸的難度遠遠小於地球,甚至可能從側邊採用更輕質的反推裝置來減速。月球沒有大氣層,不需要擔心過熱問題,表面材料要求低。

而NASA這一波的太空人返航是通過 提前在 月球空間站Gateway上預備好的飛船 或 星艦自帶的返回艙,再乘搭傳統飛船 通過降落傘濺落海面的傳統形式回到地面。

SpaceX年初發射並引爆 獵鷹9火箭,展示龍飛船自帶的逃逸功能 安全著陸,NASA認識到其理念的先進與可靠,也知道SpaceX之所以在2019年大肆打造星艦 確實是有了底氣,而不是放任載人龍飛船不管,兩者關係也重歸於好,因此NASA在載人龍飛船成功之前,「大膽」地授予SpaceX星艦1.3億左右的合同。

星艦載人飛行的核心著陸方案驗證

100人,反推減速,垂直載人降落地球表面,是目前人類全新的領域,聞所未聞。要測多少次不好說,但絕不能少,

並且大部分次數 應該是 同一艘飛船重複飛行,人們才會感覺越安全。

畢竟SpaceX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個像飛機那樣可以往返飛行的 安全可靠的太空飛行器,而不是飛完就扔掉的飛機。

目前SpaceX規劃比較合理,先打造的是需要大量試飛的上面級,同時有幾艘在建。如此的預備更充足,測試獲取的數據會更豐富。

而且他們將依靠大量的實際任務基數作為參考。正常來說,如果把1年內所有衛星發射任務「免費升級」為星艦,也大概只有30~50次。而且客戶是否願意這種冒險的「免費升級」呢?也許要加大星鏈衛星產量了。。。SpaceX原計劃2021年發射12次以上星鏈任務,預計星艦出來後,會飆升,2022年,可能會大大超過20次。

但馬斯克峰會上說的是「數百次」,這樣 星鏈的產量也未必能匹配如此頻繁的發射,難道堂堂星艦每次星鏈也只是 60星?或者更少,從而獲得虛高的發射次數?或難道又要發特斯拉汽車了?難道要降價促銷?

不管如何實現,這意味著他們非常重視,而且他們的目標絕不僅僅是返回地球

而是要通過大量的地球驗證數據作為參考和底氣,挑戰更困難更危險的火星著陸。


按照SpaceX提供的方案,星艦以比火星車更高的速度 進入火星大氣(約7.5km/s) 幾乎接近 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大氣的速度(近7.9km/s),但火星大氣稀薄,表面濃度僅約為地球的1%,如此稀薄的大氣作用不大,減速基本要靠發動機,姿態調整基本要靠主發動機和反推 兩大矢量控制裝置。其中2次速度驟減和姿態變化的過程還要挑戰常人的承受極限,過載達到5個g。

以現在的技術,雖然讓火星車著陸概率大大提高,但載人登火要求更高。這過程容錯率更低,探測感知、材料與結構表現、運算與操控 等精準度要求更高,是個極大的挑戰。

馬斯克多次提到登陸火星very very dangerous,這次的網上話音分享再次強調了危險性,同時稱 踏上火星徵途的人都是英雄,如果成功將不只是酷了,更是無上的光榮。

創始人+CEO+總工程師,大權在握,星艦毫無疑問是 為大量移民火星做準備。在某人眼裡挑戰火星成功,勝過地球軌道與月球任務。而且還要慫恿 上百萬人去往火星,這百萬的生命不是開玩笑的。百萬人的擔心 不是100次地球返回任務就能減少的。雖然說 「非常非常」危險,但如果他希望人類能到火星去避難,又怎可允許事故發生呢?1年多時間內,地球上 數百次的實戰 確實是瘋狂,但相比馬某的夢想來說 也並不瘋狂,甚至務實。

他們計劃通過不斷測試和改進,打造多達20部SN原型 才可能最終定型,insane!

如此規模空前地打造這種大型重量級的原型機,也是為了摸索工程量產做準備,跟特斯拉類似,老馬表示低成本大規模生產,普及、實用化,是星艦項目最困難的部分。這就是自捧:說當前真正取得較大進展的恰恰就是 規模性生產系統。

他們廢棄了早年昂貴的成品,果斷暫停使用昂貴的航天合金和加工困難的複合材料,改用傳統工業常見的不鏽鋼打造。

因為他們嘗試過碳纖維結構,並且做出了儲罐,但發現進展非常緩慢,每公斤的成本是135美元。是高強度樹脂浸漬的棘手材料,有60到120層。生產以切割為主,有35%的材料不能用。複合材料實際成本約200美元/公斤,而不鏽鋼僅為3美元/公斤

大多數人只知道不鏽鋼便宜,易加工,且會更重,但馬斯克則再次顛覆大家的認知——實際上不鏽鋼是「最輕」的

1、低溫下,鉻鎳含量高的不鏽鋼 強度能提高50%,並擁有12%到18%的延展性。零下200℃時,非常柔韌,無斷裂問題。

2、熔點高。800多℃,比鋁材高約700℃;複合材料方面,碳纖維不易熔化,但樹脂粘合容易被破壞。實際上 鋁合金、碳纖維的工作溫度只有150℃左右,再高就會變弱,比鋼材也是差了將近700℃。因此鋁合金和複合材料需要厚重的、大面積的防熱層與瓦片,而使用不鏽鋼,至少背風面完全不需要額外防護,只要迎風面的特殊加強防護。

3、獨特的設計。增加一層更加耐熱的鉻不鏽鋼外殼,夾層 注入燃料或水,進入大氣摩擦生熱減速時,外層微小的孔如同冒汗一樣排出水份散熱。這樣保證了外層材料的壽命!同時雙層的結構等於對迎風面的加強。老馬驕傲地認為這種方案前所未有。

右面明顯有細孔 而左面沒有

團隊最終被 總工程師 說服,其工程 工藝的探索從未停止,之前還採用了兩個團隊競爭,去年末兩隊合併加速。當前,他們購買的鋼材捲起由車輛運送到博卡奇卡。然後他們在廠房裡,用買來做水塔的自動化設備,不需要什麼手工,可自動先後展開2~3卷鋼材,並焊接成型,這也得益於星艦主體簡單的柱形。而且上面級與助推器形態基本一致,主要材料和工藝可以更通用。可見整圈成型的SN原型機比砌磚快的MK原型機更平滑。

2019年MK版

由於可能買來的水塔組裝設備還不是很巨大,廠房門口高度限制,且每段可能有不同,就沒有貪圖一次焊接太多。當底部堆疊到一定高度時,他們會送到High Bay裡 由下到上繼續吊裝組合。

其實,分割成儘可能相同的組件再組裝,會更快,每個鋼圈材料非常容易生產,加工成體積不大的鋼圈時也很比較輕鬆,目前通過 生產+工地建設通用的吊機吊車組裝,也可摸索出未來生產更高效的方式與流程。

當前,他們已經造了SN5、SN6、SN8的主體,SN5 SN6採用的是301L不鏽鋼,他們將做基礎測試為主,SN8則是完全體上面級,同時還在製作SN9的部件。

而星艦SN10的部分鋼材也已送達(仔細看叉車上這圈鋼材的手寫標記「SN10」)

發動機與超重型火箭的進展

另外,星艦及其超重火箭的基礎 猛禽發動機,將一直挖潛魔改到SN50,推重比將超過200:1,常規推力超過250噸,比衝有望達到380s!也就是說,這款發動機各項數據全方面完爆 梅林-1D和 藍色起源的BE-4。同時其領先地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全球航天工業內 無法被撼動。真正展現了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帶來的高效與潛力。

得益於此,超重火箭並聯的發動機數量一降再降,從最初的41臺到37臺,又改到31臺,

如今馬斯克表示只需28臺。內圈可搖擺的矢量控制發動機由7臺增至8臺,外圈變為20。進一步減輕了避免共振的技術難度。總推力達7000噸,強如土星5也「只有」約3400噸。

著陸支架則由6小腿 改成4大腿。數量減少是一種簡化,變大增加連接面是結構上的加固,提升容錯。

有達人根據這個數字 一口氣貢獻了3個方案:

而許多火箭仍然追求大型發動機,誠然,這些發動機推力更大,但明顯更難生產。SpaceX從獵鷹9開始,就捆綁了9臺輕巧的梅林液氧煤油發動機,同時不斷加以改進,推重比已近200:1,從而使獵鷹9終極版-Block5可復用型的近地運力仍有17噸,而獵鷹重型則並聯3枚獵鷹9,等於捆綁多達27臺梅林發動機,3次發射成功。充分說明了SpaceX在處理多發動機協同方面有一定的經驗。


未來航天港的進展

除了大規模生產,還有一個方面可以提升發射次數的,就是重複發射的效能。馬斯克曾表示同一個星艦一天內可以發射3次,這也絕對是顛覆(參考獵鷹9,再發周期2個月)

關於發射基礎,博卡奇卡工地的承包商在趕工,比如建方便停靠和總裝的High Bay,

趕工建設超重發射臺。加速使其成為未來的航天港。

當這些完工,並且超重原型箭SN1組裝完成後,也許會是這個景象:

獵鷹系列年發射量僅30+,星艦這數百次」任務 該如何來呢?

多次的飛行固然很重要,但數百次實在規模空前,難以想像。

也許非常之人,能採取非常手段。

市值飆高引起馬斯克擔憂的特斯拉股價 近日終於迎來暴跌,SpaceX未來也是時候 特地再私拉一把超級廣告了

有可能是那款呢?

火星車?

更大的Semi?

說馬斯克不怕死?星艦「hundreds of」數百次任務 的起因只是腦機接口與三豬過於歡樂 言過其實?可能實際只有「上百次」甚至幾十次?

「寧可死在火星上」只是其踏火追夢上半句。這人為了積累足夠的數據、經驗、技術、信心,別說上百次,上千次的飛行也願意——下半句「但不能是撞死的那種」——Elon Musk。


相關閱讀:


by頭條 頭頭勢道、百家 愛客行、公眾 Ai愛閱福音 特約作者 果爸約翰

總編 John正

轉載合作請私信

相關焦點

  • SpaceX表示星際飛船在載人發射前會執行數百次衛星發射任務
    這家航空航天公司的創始人首席工程師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設想開發一種完全可重複使用的星際飛船,該飛船能將一百名乘客運送到火星。馬斯克表示,SpaceX必須執行數百次衛星發射任務之後才會進行載人發射,送太空人上火星。
  • 馬斯克的「大水塔」飛天了!今早spacex星艦SN5成功完成150m跳躍
    等待測試的SN5SN是spacex技術驗證的系列的星艦型號,按照馬斯克的說法,在星艦完全實現之前,spacex將建造20個SN系列的驗證機,SN5就是第5個。其實在SN之前,還進行過MK系列原型機的建造,後來由於工藝的升級,全部改成SN系列了。
  • 馬斯克內部信鼓勵員工搬去星艦研發地: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星艦
    現在,他要加速開發下一代完全可重複使用火箭「星艦」,甚至要派專機接送,鼓勵員工搬去德克薩斯州開發新火箭。據CNBC報導,馬斯克日前在SpaceX內部郵件中寫道,除了降低龍飛船返回地球的風險之外,「請將 『星艦』視為SpaceX的首要任務。」馬斯克曾表示,SpaceX的資源曾「壓倒性」地集中在完成載人龍飛船的開發上。
  • spacex星艦項目計劃及最新進展:2020年入軌、2024載人到火星
    馬斯克回答是:SN3進行靜態點火測試和短途飛行,SN4進行更長距離的飛行,但實際上加速建立完善飛船/猛禽的生產線是最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馬斯克最關心的還是星艦的進度,畢竟能看到人類移民火星是他畢生的夢想,前不久他還因為星艦進度達不到要求而發出他可能在人類登陸火星前已經死掉的悲嘆。
  • 星艦SN8十月飛18公裡!馬斯克將在地球上空建造星艦太空港
    地球上最受關注的航天項目,無疑是spacex的星艦項目,自從今年8月和9月份順利完成了SN5、SN6的150米跳躍後,大家都已經將目光放到要安裝頭錐的SN8上了。馬斯克果然不令大家失望,9月13日在推特上宣傳10月份將開始星艦SN8的測試,嘗試60000英尺(約18公裡)的飛行!
  • spacex星艦再次試飛成功!有人稱星艦成功後已無需其他火箭
    Spacex公司今早使用星艦SN6再次成功進行150米跳躍飛行!spacex的星艦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超重型獵鷹火箭,也就是星艦的一級;第二部分就是我們常說的星艦,也就是星艦的第二級。第一級主要任務是將第二級送到地球軌道,第二級則是進行星際飛行及重返大氣層。
  • 馬斯克:特斯拉、SpaceX雙豐收
    馬斯克還在不斷推動電池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一方面希望進一步降低電動汽車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希望將電動汽車變得更安全。在今年9月22日舉行的特斯拉電池技術日上,馬斯克透露特斯拉有望自產汽車電池,這將進一步對電池供應商的價格施加壓力。
  • SpaceX星艦飛船又炸了,馬斯克迷惑表態:成功了!火星等我
    然後,弔詭的一幕出現了,爆炸之後馬斯克發推祝賀SpaceX任務成功,並高呼:火星,我們來了回顧一下,這已經是損毀的第7架星艦原型機了。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兩分鐘:在接近地面的時候,火箭周圍的助推器開始工作,執行翻轉操作,將其姿態改為垂直狀態,為著陸做準備。
  • SpaceX星艦飛船又炸了,馬斯克迷惑表態:成功了!火星等我
    ,將其姿態改為垂直狀態,為著陸做準備。在發射前,馬斯克也有意放話降低外界預期。一路試錯,一路迭代,按照馬斯克預期,至少測試到SN20,才有望定型1.0版星艦,即能夠執行任務的成熟版。而這一目標瞄準2021年~2022年。
  • 馬斯克的星際飛船炸了!但不是明天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那艘~
    據悉,這是星艦測試過程中,發生的第三次爆炸。去年11月20日,Starship的第一個原型測試飛船在進行低溫壓力測試期間發生了爆炸,當時,飛船的頂蓋被炸上了天。SpaceX最終認為該原型設計存在較多問題,已經無法通過修補完善,為此,該公司決定放棄該機型,重新設計了第二代測試機型Starship SN1。
  • 馬斯克:SpaceX星際飛船在載人飛行前將執行數百次發射衛星任務
    SpaceX公司正在開發下一代 "星際飛船 "火箭,希望有朝一日能將數十人送上太空,但執行長-馬斯克強調,該火箭在載人之前還有許多裡程碑"我們首先要讓火箭工作起來;在把人送上太空之前,自動運送衛星,並用衛星執行幾百次任務,"馬斯克周一在虛擬的 "人類上火星 "會議上說。星際飛船代表了該公司的首要任務,因為馬斯克希望建立一個完全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系統,可以一次發射貨物或載重100人。
  • 「大水塔」飛起來了,spacex星艦SN5成功起飛,完成150米的跳躍
    ,spacex將建造20個SN系列的驗證機,SN5就是第5個。5.SN4,通過低溫測試,先後進行了4次靜態點火,起跳前的第5次靜態點火又爆炸了。為了保證星艦BFR的進度,spacex早已經開始超重型獵鷹的研究,目前即將進入建造測試階段。6月份的時候,spacex就已經開始超重型獵鷹的組織廠房和發射臺了。據現場情況看來,超重型獵鷹火箭的組裝車間最快將在9月份就可以投入使用。
  • Spacex星艦終獲得世界航天界的認可,拿到NASA載人登月計劃合同
    >這次載人登月中,星艦入選,反應了NASA對於載人登月活動的可靠性、低成本及可持續性的渴望。現在載人龍可以接到運載太空人到空間站的任務(預計2020年5月下旬進行),表示著在飛船這一塊spacex已經站在世界的頂峰。
  • 馬斯克的火箭又炸了!SpaceX星艦第二次試飛失敗
    通過現場直播可以看到,這枚自導的星艦火箭從墨西哥灣沿岸發射臺升空,並在第5分鐘衝上了10000米的高空,接連完成空中轉彎等特技動作,可惜在返回階段出現劇烈抖動,最終在觸地前數秒發生爆炸。他表示,工程師將仔細檢查從測試中收集的數據以了解出現問題的原因,並會在不久後「帶著另一艘飛船回歸。」據悉,SpaceX計劃用星際飛船系列搭載太空人前往月球和火星並執行貨運任務。探索浩瀚宇宙深空,最終實現「在火星上退休」的終極夢想,是馬斯克製造宇宙飛船的無限動力,然而,這條前往火星之路並非坦途。
  • Spacex星艦測試時發生爆炸,整個原型機完全報廢
    沒錯,你沒看錯,馬斯克的星艦原型機測試又爆炸了!Spacex的星艦是地球上最吸引人焦點的航天內容之一了,自從SN5、SN6完成了150米的飛行測試後,馬斯克的火星夢似乎又近了一些。然而在9月22日的星艦原型機SN7.1測試中,SN7.1卻再次發生了爆炸!
  • spacex公司星艦SN6再次起飛,馬斯克的星空越來越近了
    本月5日,spacex的「大水塔」SN5首次實現全尺寸星艦原型機起飛,處女跳150米驚豔了全世界,讓很多認為不可能的「專家」閉了 嘴。然而spacex可不僅僅只進行一次150米跳躍測試,另一艘星艦將在8月28日再次起飛!
  • Spacex一個星艦測試時發生爆炸,另一個原型機已經安裝翅膀
    沒錯,你沒看錯,馬斯克的星艦原型機測試又爆炸了!Spacex的星艦是地球上最吸引人焦點的航天內容之一了,自從SN5、SN6完成了150米的飛行測試後,馬斯克的火星夢似乎又近了一些。然而在9月22日的星艦原型機SN7.1測試中,SN7.1卻再次發生了爆炸!
  • spacex公司星艦SN6再次起飛,馬斯克的星空真的越來越近
    本月5日,spacex的「大水塔」SN5首次實現全尺寸星艦原型機起飛,處女跳150米驚豔了全世界,讓很多認為不可能的「專家」閉了 嘴。然而spacex可不僅僅只進行一次150米跳躍測試,另一艘星艦將在8月28日再次起飛!
  • SpaceX首次正式載人航天任務發射成功,助力美國重回太空
    這次名為Crew-1的任務是自5月31日之後,美國載人航天的第二次成功發射,也是首次正式商業任務。SpaceX將成為NASA載人航天的主要供應商,載人龍飛船將幫助國際空間站承載更多航天員。聯盟號可以搭載三人開展為期六個月的任務,而四座的載人龍飛船開始工作後,國際空間站的常住人口將會提升至七人。
  • 馬斯克的星際飛船炸了?!還好,不是明天執行載人航天任務
    據悉,這是星艦測試過程中,發生的第三次爆炸。 去年11月20日,Starship的第一個原型測試飛船在進行低溫壓力測試期間發生了爆炸,當時,飛船的頂蓋被炸上了天。SpaceX最終認為該原型設計存在較多問題,已經無法通過修補完善,為此,該公司決定放棄該機型,重新設計了第二代測試機型Starship S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