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SpaceX加緊研製的太空飛行器Starship星艦,進度大概明年才能完成。
但馬斯克近日在網上的 人類火星峰會上表示, 首次載人飛行之前 將完成「數百次」的飛行任務。
想想去年9月,曾站在星艦原型機MK1前 ,說將在一兩個月試飛20公裡高度。「要爭取在不到6個月內實現入軌。」燃鵝爆了。現在也已經一年了,星艦SN系列原型全箭 還沒完整版顯現,
就算2021年上半年能完成首飛,但到2023年 也最多只有1年多的時間了。怎麼來的數百次任務呢?
這個牛吹得一如既往的大,相當於1年多完成這10年來 獵鷹9系列火箭的飛行次數,甚至是數百次,匪夷所思!他頭上還沒裝「三豬牌」腦機接口呢,怎麼發布會後吹功如此大增?
且坐擁825m³ 可調配載重體積、近地軌道運力100~150噸的星艦更重更大,難度必然不小,初期建造所需的時間可能更多。
但馬斯克想法奇特(比如早前還擔心特斯拉股價太高,幾個月後終於暴跌了)
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他,確實有其理由:
首先,看上百次的飛行是否必要
星艦的最終目的是載人深空飛行甚至殖民星球。不管設計上如何可回收,如何低成本,如何顛覆傳統,但因為是載人飛行,安全可靠才是第一位的。
如何讓人相信是安全呢?設計上的數字有實效嗎?比如可回收次數1000次?這次才第1次發射,會安全?最大載重150噸,這次飛行我們只要50噸 安全了?20噸?全新的上面級就安全了?全新的助推火箭就好一些了?
這些都沒抓住關鍵的問題——心理,及關鍵數據 定型版本的成功率、發射次數。
成功率基本要是百分百無人傷亡,不論超重型火箭發射是否成功,上面級安全返航或逃逸 的成功率是百分百;或者哪怕是失敗,其原因不在星艦,且太空人安全。在此基礎上,飛行次數越多當然越好,有好處。
多少次 讓人們放心?
1、先易後難,先看Super Heavy Booster重型火箭搭載星艦發射的可靠性
參考同級別土星5號,早期原型和改進型測試了10次。獵鷹9則在2010年 飛了兩次, 2012年即為龍飛船貨運版進行實飛。
如此看出,火箭本身基本不會成問題。 許多款火箭載人飛行前 遠遠沒有接近百次。
參考NASA對商業載人航天計劃的指標,火箭發射穩定性,以及逃逸系統安全性等方面的高要求:每500次發射階段,不得損失超過1名太空人。
2、再看上面級 星艦本身
參考土星5僅為3人的阿波羅飛船,1~3號模擬飛船,4~6號不載人飛船,7~10號繞月飛,11號開始登月。全都安全返航
作為測試用的太空梭的企業號,所有的動態測試 包括跑道滑行,只有16次
而7個人的載人龍飛船,貨運版足足發射了23次,載人版試射2次。載人實際往返飛行1次。
阿波羅與聯盟號對接
次數的增多,其中一個主因是NASA對太空梭的陰影 對 商業載人飛行安全係數空前提高。NASA商業載人要求返回段,每500次著陸 不得損失超過1名太空人。
再考慮其它難以估量的因素,總體要求 太空人損失指標底線是 1:270,270次任務最多損失1名太空人。
俄羅斯聯盟號飛船1:110,太空梭要求1:90。
實際呢?聯盟號飛船是1:87。而太空梭135次任務,發射與返回中 「僅」各失敗1次,但是共犧牲多達14位太空人(全是精英中的精英),恐怖的1:10! 退役根源之一。
阿波羅 和 載人龍 這兩個飛船 跟 100人的星艦相比,則太小。且龍飛船還沒有進行垂直降落的實際應用,NASA不允許冒險用此 前所未有的方案返回地球。
反推減速 垂直降落 的方式,恰恰是星艦載人最特別的核心之處。
因此SpaceX先做出上面級,進行大量的基礎試飛。除了測試能否飛行,還有就是測試主要操控方式,主發動機搖擺和各方向反推系統,好做到穩定降落。
但在大量試飛定型後,之前沒提到 還要非載人實際任務數百次。更多的實飛次數 對於全新著陸方式,且每次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星艦來說,就是馬斯克的小蘋果——永不嫌多。 要得到NASA的官方認可更不容易。
那為何NASA敢於2024年採用星艦作為月球基地?
引力遠小於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約1.63m/s²,僅為地球的1/6左右,半徑僅為地球的1/4,太空飛行器進入月球軌道後,其速度遠遠低於地球,反推著陸的難度遠遠小於地球,甚至可能從側邊採用更輕質的反推裝置來減速。月球沒有大氣層,不需要擔心過熱問題,表面材料要求低。
而NASA這一波的太空人返航是通過 提前在 月球空間站Gateway上預備好的飛船 或 星艦自帶的返回艙,再乘搭傳統飛船 通過降落傘濺落海面的傳統形式回到地面。
SpaceX年初發射並引爆 獵鷹9火箭,展示龍飛船自帶的逃逸功能 安全著陸,NASA認識到其理念的先進與可靠,也知道SpaceX之所以在2019年大肆打造星艦 確實是有了底氣,而不是放任載人龍飛船不管,兩者關係也重歸於好,因此NASA在載人龍飛船成功之前,「大膽」地授予SpaceX星艦1.3億左右的合同。
星艦載人飛行的核心著陸方案驗證
100人,反推減速,垂直載人降落地球表面,是目前人類全新的領域,聞所未聞。要測多少次不好說,但絕不能少,
並且大部分次數 應該是 同一艘飛船重複飛行,人們才會感覺越安全。
畢竟SpaceX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個像飛機那樣可以往返飛行的 安全可靠的太空飛行器,而不是飛完就扔掉的飛機。
目前SpaceX規劃比較合理,先打造的是需要大量試飛的上面級,同時有幾艘在建。如此的預備更充足,測試獲取的數據會更豐富。
而且他們將依靠大量的實際任務基數作為參考。正常來說,如果把1年內所有衛星發射任務「免費升級」為星艦,也大概只有30~50次。而且客戶是否願意這種冒險的「免費升級」呢?也許要加大星鏈衛星產量了。。。SpaceX原計劃2021年發射12次以上星鏈任務,預計星艦出來後,會飆升,2022年,可能會大大超過20次。
但馬斯克峰會上說的是「數百次」,這樣 星鏈的產量也未必能匹配如此頻繁的發射,難道堂堂星艦每次星鏈也只是 60星?或者更少,從而獲得虛高的發射次數?或難道又要發特斯拉汽車了?難道要降價促銷?
不管如何實現,這意味著他們非常重視,而且他們的目標絕不僅僅是返回地球
而是要通過大量的地球驗證數據作為參考和底氣,挑戰更困難更危險的火星著陸。
按照SpaceX提供的方案,星艦以比火星車更高的速度 進入火星大氣(約7.5km/s) 幾乎接近 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大氣的速度(近7.9km/s),但火星大氣稀薄,表面濃度僅約為地球的1%,如此稀薄的大氣作用不大,減速基本要靠發動機,姿態調整基本要靠主發動機和反推 兩大矢量控制裝置。其中2次速度驟減和姿態變化的過程還要挑戰常人的承受極限,過載達到5個g。
以現在的技術,雖然讓火星車著陸概率大大提高,但載人登火要求更高。這過程容錯率更低,探測感知、材料與結構表現、運算與操控 等精準度要求更高,是個極大的挑戰。
馬斯克多次提到登陸火星very very dangerous,這次的網上話音分享再次強調了危險性,同時稱 踏上火星徵途的人都是英雄,如果成功將不只是酷了,更是無上的光榮。
創始人+CEO+總工程師,大權在握,星艦毫無疑問是 為大量移民火星做準備。在某人眼裡挑戰火星成功,勝過地球軌道與月球任務。而且還要慫恿 上百萬人去往火星,這百萬的生命不是開玩笑的。百萬人的擔心 不是100次地球返回任務就能減少的。雖然說 「非常非常」危險,但如果他希望人類能到火星去避難,又怎可允許事故發生呢?1年多時間內,地球上 數百次的實戰 確實是瘋狂,但相比馬某的夢想來說 也並不瘋狂,甚至務實。
他們計劃通過不斷測試和改進,打造多達20部SN原型 才可能最終定型,insane!
如此規模空前地打造這種大型重量級的原型機,也是為了摸索工程量產做準備,跟特斯拉類似,老馬表示低成本大規模生產,普及、實用化,是星艦項目最困難的部分。這就是自捧:說當前真正取得較大進展的恰恰就是 規模性生產系統。
他們廢棄了早年昂貴的成品,果斷暫停使用昂貴的航天合金和加工困難的複合材料,改用傳統工業常見的不鏽鋼打造。
因為他們嘗試過碳纖維結構,並且做出了儲罐,但發現進展非常緩慢,每公斤的成本是135美元。是高強度樹脂浸漬的棘手材料,有60到120層。生產以切割為主,有35%的材料不能用。複合材料實際成本約200美元/公斤,而不鏽鋼僅為3美元/公斤。
大多數人只知道不鏽鋼便宜,易加工,且會更重,但馬斯克則再次顛覆大家的認知——實際上不鏽鋼是「最輕」的:
1、低溫下,鉻鎳含量高的不鏽鋼 強度能提高50%,並擁有12%到18%的延展性。零下200℃時,非常柔韌,無斷裂問題。
2、熔點高。800多℃,比鋁材高約700℃;複合材料方面,碳纖維不易熔化,但樹脂粘合容易被破壞。實際上 鋁合金、碳纖維的工作溫度只有150℃左右,再高就會變弱,比鋼材也是差了將近700℃。因此鋁合金和複合材料需要厚重的、大面積的防熱層與瓦片,而使用不鏽鋼,至少背風面完全不需要額外防護,只要迎風面的特殊加強防護。
3、獨特的設計。增加一層更加耐熱的鉻不鏽鋼外殼,夾層 注入燃料或水,進入大氣摩擦生熱減速時,外層微小的孔如同冒汗一樣排出水份散熱。這樣保證了外層材料的壽命!同時雙層的結構等於對迎風面的加強。老馬驕傲地認為這種方案前所未有。
右面明顯有細孔 而左面沒有
團隊最終被 總工程師 說服,其工程 工藝的探索從未停止,之前還採用了兩個團隊競爭,去年末兩隊合併加速。當前,他們購買的鋼材捲起由車輛運送到博卡奇卡。然後他們在廠房裡,用買來做水塔的自動化設備,不需要什麼手工,可自動先後展開2~3卷鋼材,並焊接成型,這也得益於星艦主體簡單的柱形。而且上面級與助推器形態基本一致,主要材料和工藝可以更通用。可見整圈成型的SN原型機比砌磚快的MK原型機更平滑。
2019年MK版
由於可能買來的水塔組裝設備還不是很巨大,廠房門口高度限制,且每段可能有不同,就沒有貪圖一次焊接太多。當底部堆疊到一定高度時,他們會送到High Bay裡 由下到上繼續吊裝組合。
其實,分割成儘可能相同的組件再組裝,會更快,每個鋼圈材料非常容易生產,加工成體積不大的鋼圈時也很比較輕鬆,目前通過 生產+工地建設通用的吊機吊車組裝,也可摸索出未來生產更高效的方式與流程。
當前,他們已經造了SN5、SN6、SN8的主體,SN5 SN6採用的是301L不鏽鋼,他們將做基礎測試為主,SN8則是完全體上面級,同時還在製作SN9的部件。
而星艦SN10的部分鋼材也已送達(仔細看叉車上這圈鋼材的手寫標記「SN10」)
發動機與超重型火箭的進展
另外,星艦及其超重火箭的基礎 猛禽發動機,將一直挖潛魔改到SN50,推重比將超過200:1,常規推力超過250噸,比衝有望達到380s!也就是說,這款發動機各項數據全方面完爆 梅林-1D和 藍色起源的BE-4。同時其領先地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全球航天工業內 無法被撼動。真正展現了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帶來的高效與潛力。
得益於此,超重火箭並聯的發動機數量一降再降,從最初的41臺到37臺,又改到31臺,
如今馬斯克表示只需28臺。內圈可搖擺的矢量控制發動機由7臺增至8臺,外圈變為20。進一步減輕了避免共振的技術難度。總推力達7000噸,強如土星5也「只有」約3400噸。
著陸支架則由6小腿 改成4大腿。數量減少是一種簡化,變大增加連接面是結構上的加固,提升容錯。
有達人根據這個數字 一口氣貢獻了3個方案:
而許多火箭仍然追求大型發動機,誠然,這些發動機推力更大,但明顯更難生產。SpaceX從獵鷹9開始,就捆綁了9臺輕巧的梅林液氧煤油發動機,同時不斷加以改進,推重比已近200:1,從而使獵鷹9終極版-Block5可復用型的近地運力仍有17噸,而獵鷹重型則並聯3枚獵鷹9,等於捆綁多達27臺梅林發動機,3次發射成功。充分說明了SpaceX在處理多發動機協同方面有一定的經驗。
未來航天港的進展
除了大規模生產,還有一個方面可以提升發射次數的,就是重複發射的效能。馬斯克曾表示同一個星艦一天內可以發射3次,這也絕對是顛覆(參考獵鷹9,再發周期2個月)
關於發射基礎,博卡奇卡工地的承包商在趕工,比如建方便停靠和總裝的High Bay,
趕工建設超重發射臺。加速使其成為未來的航天港。
當這些完工,並且超重原型箭SN1組裝完成後,也許會是這個景象:
獵鷹系列年發射量僅30+,星艦這「數百次」任務 該如何來呢?
多次的飛行固然很重要,但數百次實在規模空前,難以想像。
也許非常之人,能採取非常手段。
市值飆高引起馬斯克擔憂的特斯拉股價 近日終於迎來暴跌,SpaceX未來也是時候 特地再私拉一把超級廣告了
有可能是那款呢?
火星車?
更大的Semi?
說馬斯克不怕死?星艦「hundreds of」數百次任務 的起因只是腦機接口與三豬過於歡樂 言過其實?可能實際只有「上百次」甚至幾十次?
「寧可死在火星上」只是其踏火追夢上半句。這人為了積累足夠的數據、經驗、技術、信心,別說上百次,上千次的飛行也願意——下半句「但不能是撞死的那種」——Elon Musk。
相關閱讀:
by頭條 頭頭勢道、百家 愛客行、公眾 Ai愛閱福音 特約作者 果爸約翰
總編 John正
轉載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