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於6月23日9時43分,在中國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誌著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星座部署已經圓滿完成,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堅實一步,也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
仿佛是理所當然,隨著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噴出橘紅色烈焰,一飛沖天,全國人民歡欣雀躍。可也引來了專業人士從專業層面的深度思索。
當平臺上的作者「軍武次位面」以名為《長徵火箭接連失利,辛苦奮鬥50年,中國究竟是不是航天強國?》的文章,引起熱烈討論時,也引發了我這個航天系統局外人的思索。
作者在文中寫道:幾十年來,除了探月工程外,我國大多數航天成就都集中在航天科技的應用上,這一點沒有任何問題。無論是天宮空間實驗室還是北鬥導航衛星,都對我國的社會經濟和科學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作者這番話,讓我想起了2013年9月10日,我坐在中國文學界比較權威的一個教室裡,聽了一堂看似和文學無關的課——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家歐陽自遠講的《中國人的探月夢》(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是周二,是個大晴天)。
月亮,在中國文學的審美裡,不只是自然界的一個客觀物象,而是一個具有豐富思想內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載體,一個蘊涵豐富的藝術符號。
文人雅士們望著月亮的時候,往往會浮想聯翩。最容易想起的當是這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奔月的遠古神話,幾乎家喻戶曉,被稱為中國十大古代愛情故事之一。直到今天,國人依然延續著中秋節做月餅祭嫦娥的風俗。
一幅嫦娥奔月圖,乃是世人渴望美好團圓的情感寫照。一直以來,月亮、嫦娥,都是情的寄託,美的化身。我也常有這些小情小調,卻從沒想起過真正實現「嫦娥奔月」的科學家。
直到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坐在我眼前的講臺上,我方覺羞愧到不敢看他。作為一個書寫者,不聽歐陽院士的課,不會了解中國人探月之夢的偉大和執著,聽了歐陽院士的課,才懂得什麼叫赤子,才知道什麼叫愛國。
當年78歲的歐陽院士
歐陽院士從「月亮的形成、特點以及探月的意義——重大軍事戰略意義(太空戰新的制高點),寶貴的資源——豐富的氦-3,可滿足人類一萬年的能源需求,還講了中國將走得更遠,將對火星、木星等天體進行探索。」等作了詳細講述。
生動的講述,再加上一幅幅翔實的圖片,讓我在腦海裡把那輪圓月肢解的同時,也了解到世界上空間探測的進展,以及對月球探測的重大意義。
都說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可大多時候,我們普通人的視野只局限在人類自身。聽了歐陽院士的「中國人的探月夢」,才知道月亮也會死亡,並且早在31億年前就已經死亡。
只不過它的死亡和人類的表現形式不同,它只表現為沒有大氣、沒有任何生命跡象。事實上,這個我們一直認為不死的球體,早已沒有了任何活力。
將來的某一天,地球也會死亡。因為地球內部的能量是有限的,它從形成到現在,一直以火山噴發、地震等形式不斷釋放和消耗。隨著地球能量的消耗殆盡,地球內部會逐漸冷卻,變得詳和安靜,但這死亡並不可怕,也不像傳說中的世界末日那麼恐怖。地球死亡了之後,地球外部的氣候、冷熱變化,跟地球內部的能量沒有任何關係。只要太陽在,地球上的生物就可以繼續生長、繁衍。
相對於文學來說,科學很神奇。這個被我們想像成有仙子、有玉兔、有桂花樹的星體,原來也是母親的孩子,是某年某月因兩個天體相撞而誕生。這場被科學家稱為「太空中的悲壯婚禮」,把一個忠誠的孩子賜給了地球。
月亮始終圍著母親運轉,盡最大努力為地球阻擋著一個個撞擊過來的星體,保護著她的母親。這個被文人們賦予浪漫色彩的行星,在科學家眼裡,只是地球的衛星。另外,針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問題,歐陽院士表示,目前的科技水平已完全可以精確計算出地球附近小行星的運行軌跡,一旦發現它們有可能撞擊地球,就會提前做好各種預防措施,讓它們與地球擦肩而過。
嫦娥四號月球車
探月的嫦娥帶回了清晰全面的月面三維圖和大量資料,探索到了能供地球人發電使用一萬年之久的百萬噸氦-3,雖然我們中國只需取8萬噸就足夠,可這8萬噸最後能不能拿到,就要看在未來的全球太空資源爭奪戰中,哪國實力更強。
從歐陽院士的講述中,目前,以歐陽院士為首的科學家們,已經為未來的載人登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為未來的深空探測做出了規劃:探測距離將由遠及近,探測範圍將圍繞太陽系,探完月亮之後是火星。探得火星是最可能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人類欲以火星為切入點,再造一個地球的國際移民計劃,中國能否分得一杯羹?
相信中國有歐陽自遠這樣終生致力於科學事業,真正心裝家國天下的科學家,未來的星際之爭,一定會有我們中國人的一席之地。
最讓人感動的是,當年已是78歲高齡的歐陽院士,從開講就面對大家站著,直到不得不坐下翻課件頁碼時,他先向同學們說了聲「對不起」才坐下。
2019年再看到歐陽院士時,他已蒼老許多
78歲的老人,本該退居二線、頤養天年了,可科學家、航天人還在為國家的科學事業嘔心瀝血,還能如此的思維敏捷、精神矍鑠……他甚至都不用講什麼,本人往講臺上一站就是一堂課,因為他的氣場,他的品格、他舉手投足都能讓你領略到大家氣質、學者風範。他用謙遜平易,讓你體會「人的學問有多大,涵養就有多深。」
看到這裡,或許已經回答了本次「中國航天史」討論熱點中,作者「軍武次位面」文章中的「50年的付出值得嗎?」
軍武次位面:辛苦奮鬥50年,我們引以為豪的航天科技卻還存在著如此多的不足和空白,這樣的付出值得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拿鄰國日本做一番比較,你或許能夠從中尋找到答案。
您說的關於日本的航天或許大家已經看到。現在,我想把這個答案,從天上拉回到地面,拉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拉回到一個失去爸爸的航天人的後代——年僅四歲的男孩兒小湯圓。
去年事情剛發生時,見一個文友發朋友圈,便有所觸動,只是擔心一個突然失去丈夫的年輕女人,帶著一個4歲的孩子,還有雙方父母需要照顧,前方的路應該怎麼走?
前幾天在中國藝術報上讀到她的文章,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儘管她還沒有完全從喪夫之痛中走出來,或許一輩子也難以走出來,但是欣喜地看到(儘管通篇讀下來也是淚流滿面),她已經能夠理智清醒地面對現實,並能拿起筆拾起文學理想,讓文字救贖自己。
這個寫文章的女子名叫張璟瑜,她的丈夫叫趙攀,具體在哪個單位,她在文中沒有詳細透露,我也只是從朋友們的微信中得知她丈夫的名字,得知她為了懷念丈夫,這篇名為《孩子,你爸走了,媽媽卻不要你堅強》的文章,是通過丈夫的微信分享出去的。
她在文章中提到丈夫時,只是說:寶貝,你爸和我一起在北京追夢十年,當我們每天在地鐵裡肋骨都快要擠斷,通勤四個小時上下班的時候;當我們面對等同於我們一個月工資的幼兒園學費的時候;當我們加班到凌晨,精疲力竭回家,看到還在等著我們不肯睡的你的時候……我們也想過,這麼累,乾脆別幹了。可第二天一早,抹把臉,兩人又結伴出發了。許多人問過媽媽:「你老公學歷那麼高,幹嗎不跳槽到高新企業?」媽媽答:「拿高薪的人很多,但不是誰想幹航天都能幹啊。」媽媽每當彷徨迷惑的時候也會問你爸:「老公,你說,我是不是換個離你們單位近的工作?咱倆工作單位離著四十多公裡。」你爸就問我:「你喜歡現在的工作嗎?」我說:「喜歡啊。」「那就不換,做你喜歡做的。」你爸就是用這種方式慣著我。我們倆都在為理想堅持。可你長大了也許會問:「我爸在工作崗位堅守到生命最後一刻,不能陪我長大,他不後悔嗎?」寶貝,你爸不能陪你長大,他肯定後悔,但如果他不是得這麼重的病,只是得了個小病,有機會醒來,他一定還是會繼續積極工作的。理想會讓人面對現實的時候,不是先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是為了更長遠、更廣大的利益實現。困難荊棘布滿了通往理想的現實道路,但因為有理想這個甜果子掛在遠方,你就敢面對眼前的困難,你就會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了解到她年輕的丈夫是個非常敬業的航天人,但是我全網搜索卻沒搜到太多關於航天人「趙攀」的確切資料。不像諸如錢學森、楊長風、歐陽自遠等這些名人能搜出那麼多消息,甚至連他的死亡也沒有報導。
正如張璟瑜在文中寫道的「北京十年追夢」,是當下年輕人奮鬥的縮影與無奈,文學作品中描寫的歲月靜好,於這些為理想而奮鬥的年輕人來說,似乎有點奢侈。他們頂著太多的壓力,特別是熱愛自己職業,並想做出成績的年輕人,說是拼了命工作,也不為過。
在寫到丈夫的死,張璟瑜是以這樣的口氣告訴孩子的:
你爸在單位突發腦出血,可他自己渾然不知,還堅持工作了一整天,是他的朋友兼同事黃叔叔強行送他去醫院,他才有機會被救治。你爸進入ICU之後,他的同事們排成班,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們24小時在ICU門口執守。上海航天的羅叔叔,搭飛機凌晨趕到醫院,就為跟我說一句話:「我是趙攀的朋友,我相信他一定會好。」還有許許多多的叔叔阿姨,替我們多方聯繫治療專家,給我們捐款,陪媽媽聊天分享他們的至暗時刻,給你寄水果送禮物,帶你出去瘋玩,替爸爸把你抱在懷裡、馱在肩頭……
這樣的真相多麼令人唏噓,想想那些屢見報導在工作中猝死的年輕人,「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情景,足以引我們深思和警惕。
我和你爸都是「80後」,第一代獨生子女。小時候,我們在家沒有兄弟姐妹爭搶;長大了,我們可以不顧一切地來北京追求夢想。掙得錢不夠生活,沒關係,家裡貼補你;生了孩子顧不上管,沒關係,老人幫你帶。在父母的保護下,我和你爸都誤以為人生像爬樓梯,要不停地向上走、向前看。今天我才知道,人生如大海行船,要用心找路。可好在,海裡船上,都不只有你一個人。
或許,這也是年輕的媽媽張璟瑜以文字書寫的方式告訴兒子「孩子,你爸走了,媽媽卻不要你堅強」的初衷。她不要兒子堅強,只是告訴他5個真相"第一個真相,關於失去;第二個真相,關於理想;第三個真相,關於逆境;第四個真相,關於朋友;第五個真相,關於勇氣」。
或許,媽媽只是希望兒子小湯圓在能夠看得懂她這五個真相的年齡時,能理解爸爸,理解媽媽,更理解人生……
寫到這裡,同樣作為母親的我,又一次流淚。
再回到「軍武次位面」的設問:辛苦奮鬥50年,我們引以為豪的航天科技卻還存在著如此多的不足和空白,這樣的付出值得嗎?
回答是肯定的。
作者的回答是:航天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一時的失利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對失敗進行反思與總結,將其變為成功的成本。凡是能讓人獲得經驗教訓的失敗,其本質上就是一次成功。
只要正視差距、堅持自力更生,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下一個五十年的奮鬥,中國必定會從世界航天大國變為世界航天強國。
航天人趙攀的妻子張璟瑜的回答是:寶貝,為什麼我說你爸爸如果有機會活著,他還會和以前一樣拼命地幹工作呢?你看看李迪爺爺,也許就知道什麼是理想信念了。
(70歲高齡的李迪去湘西十八洞村深入生活,採訪脫貧攻堅。半個月裡,每天吃住老鄉家,山高陰雨連天,他每天爬山走寨,腰受寒涼,結果勞累導致腰椎滑脫,四個月不能坐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