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恐龍化石的年齡的?
恐龍化石總是埋藏在一定的地層裡,伴隨恐龍埋藏的還有其它動物和植物化石,其中無脊椎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的分布範圍是很廣泛的。它們的年齡早就被人們熟知,所以人們通過與恐龍埋葬在一起的其它生物化石來推測恐龍化石的年齡。有時也通過測量恐龍化石周圍的巖石內所含的同位素來確定巖石形成的時間從而確定恐龍化石的年齡。
2、 在什麼地方能找到恐龍化石?
化石常被比喻為記載生命歷史的文字。但是蒼茫大地,到哪裡獵取恐龍化石呢?地球上的巖石有三大類: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其中只有沉積巖中才有可能保存化石。沉積巖都是成層的,有層理結構。科學家早已把地層詳細地按照時代進行了劃分。恐龍生活在中生代,當然要到中生代的地層中去尋找。我國四川盆地的中生代地層特別發育,所以在四川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被稱之為恐龍之鄉。我國的許多省份都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十分遺憾。我們北京到現在還沒有可靠的恐龍記錄。
在進行野外採集時,要特別注意衝溝,斷崖等地方容易找到恐龍化石。例如,我國山東金剛口地區的龍骨澗就是一個有大量恐龍露頭的斷崖。
3、 為什麼科學家認為恐龍是爬行動物?
恐龍是生蛋的,它們身上沒有毛或羽毛只有鱗片,它們的牙齒是同型齒(口中牙齒的形狀都一樣)。這些特徵都是哺乳動物和鳥類所不具有的,而只是爬行動物的特徵。根據這些特徵專家們認為恐龍屬於爬行動物。
4、 恐龍與其他爬行動物的區別是什麼?
恐龍與其他爬行動物的區別在於它們四肢的生長方式:一般爬行動物的四肢是從身體的兩側生長出來的,這樣就決定它們行走時只能爬行。而恐龍的四肢是從身體的下面生長出來的,於是恐龍行走時身體的腹部就可以抬離地面,因此它們的運動速度和方式就有些像哺乳動物。所以有人就說恐龍是不爬行的爬行動物。另外,有些科學家提出恐龍不是變溫動物,而是恆溫動物。這都是區別於其他爬行動物的特徵。
5、 恐龍化石是怎樣形成的?
像其它古代生物一樣,恐龍的遺體及其生活遺蹟被埋藏在地下,在一系列的地質作用的過程中,軟體部分很快就腐爛了,只留下硬體部分慢慢地被礦物質所填充並與其內部的物質發生替換。由於替換是在分子的水平進行上,所以動物體硬體部分的形狀被保留了下來,而其中的成分已經被周圍的巖石同化了。這種成分被巖石替代了的動物骨骼就叫做化石。恐龍的化石常見的是恐龍的骨骼。但是,恐龍的頭骨不容易保存成化石,一旦發現將被視為稀世之寶。我國著名的馬門溪龍發現的時候就沒有頭骨,直到90年代才在自貢附近發現了它的頭骨。
另外,恐龍行走時留下的腳印,有的能被後來的泥沙充填,也容易形成化石。這種化石並不是恐龍遺體石化後形成的,而是恐龍在地面留下的印跡隨著泥土變成巖石所保存下來的層面結構。這種化石的過程中只有石化過程,沒有物質替換過程。
6、 怎樣估算恐龍身體重量?
由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恐龍專家科爾伯特改進的用復原的模型測量體重的方法,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原理非常簡單,即體重等於體積乘以比重,恐龍的體積是利用恐龍的模型求出來,首先依據恐龍的骨架做一個縮小的模型,再把模型放入一個箱子裡,把箱子用沙子添滿,然後量出箱子和沙子的體積,二者之差就是恐龍模型的體積。把恐龍模型的體積的數字乘以原大與復原模型的比例的三次方,就得出了恐龍生前的體積。用恐龍的體積乘以現代與恐龍親緣關係較近的爬行動物的比重,最後就得出了恐龍的大致體重。
7、 根據什麼確定恐龍皮膚的類型和顏色?
由於恐龍屬於爬行動物,因此科學家們估計它們的皮膚也不會有什麼太特殊的構造。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恐龍皮膚化石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美國和中國都發現過恐龍的皮膚化石,很類似於今天的各種爬行動物,如:鱷魚,蜥蜴烏龜和蛇等動物的鱗片。關於恐龍皮膚的顏色則完全是推測。當然根據也是今天的爬行動物。有時有的科學家把一些恐龍打扮得五顏六色,也只是為了人們參觀時的視覺效果。在恐龍的顏色方面確實沒必要太認真。
8、 怎樣估算恐龍的行走速度?
9、 怎樣區分肉食性恐龍和食植物恐龍?
肉食性恐龍一般比食植物的恐龍健壯,輕巧,靈活。通常它的前肢短小,其上有利爪,用於捕獲獵物;後肢粗壯,善於奔跑;頭大頸短,寬闊的嘴中充滿鋒利的牙齒,牙齒的邊緣帶有鋸齒,用於切割獵物的身體。食植物的恐龍通常身體龐大,頭小頸長,行動較笨拙。多用四肢行走。牙齒扁平,為勺形齒和釘狀齒,上面沒有鋸齒,用於咀嚼,切斷植物的莖和葉。
10、 中生代是什麼意思?
「中生代」是人們在討論地球歷史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時間長度概念(時間劃分對比單位)。它和「古生代」及「新生代」共同組成了更高一層的時間序列單位----「顯生宙」;而「中生代」本身又是順序由「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次級時間單位構成的。中生代約始自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中生代時我們人類還未問世,當時地球上無明顯的四季之分,陸地上的植物以蕨類和裸子類佔優勢,以恐龍為代表的古代爬行動物是當時大地的統治者。
11、 什麼是兩棲動物?
顧名思義,就是水陸兩棲。但是這並不意味它們全是終生都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的脊椎動物。兩棲類動物區別於其它全陸棲脊椎動物的顯著特徵是,受精和幼體發育都是在水環境中進行的,而成體則可向陸地上發展。
兩棲類分為三個目,即無尾目,有尾目和無足目,其中我們熟知的青蛙就是無尾目中的典型的代表。
青蛙在水中受精後發育成的幼體,叫蝌蚪。它的身體呈橢圓形,有大而扁的尾巴是在水中運動的工具,它用鰓呼吸。在水中生長到一定的時候,便分別長出了前後肢,軀體結構和功能也向著適應陸地的生活方向演進,最終可用四肢爬上陸地生活。
12、 鳥類是恐龍的後代嗎?
本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特羅姆教授的研究,從比較解剖學的角度論證了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後代;後來,熱血恐龍理論的倡導者----巴克博士也從生理、行為和遺蹟學的角度揭示出鳥類和恐龍之間的親緣關係。近年來,我國及世界各地發現的大量早期鳥類化石標本也極強烈地支持」恐龍是鳥類的後代」這一科學推測。目前,只有不多的一些科學家認為鳥類同恐龍之間的親緣關係不是直接的。
13、 蜥腳類恐龍是生活在水裡嗎?
不一定。蜥腳類恐龍由於其龐大的身軀和碩長的脖子,肯定能在淺灘和沼澤中覓食或躲避肉食性恐龍的攻擊。但它的堅固的身體支撐構造表明,它還是以陸棲生活方式為主的----因為只有大量陸生植物的嫩枝葉,才能滿足它那巨大的胃口。
另外,蜥腳類恐龍的體型和結構也明顯不適合長時間的水中運動。
14、 「熱血恐龍」是怎麼回事?
通常人們認為恐龍同現代爬行動物一樣也屬冷血動物。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部分獸腳類恐龍(也被認為是現代鳥類的祖先類群)很可能是溫血類型的。其主要理由為:
小型獸腳類恐龍(如恐爪龍)的身體結構顯示它具有奔跑迅速、行動敏捷、耐力持久的特徵,而冷血動物的代謝機制是不能滿足如此巨大的能量輸出的。
有些小型獸腳類恐龍體表長有具有保溫作用的」毛髮」。
某些恐龍骨胳中哈佛氏管系統較富集(為高新陳代謝功能的反映),這相似於溫血的鳥或哺乳動物而同冷血爬行動物不同。
現代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觀點支持了部分恐龍是溫血動物的推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恐龍並沒有在白堊紀末期絕滅,現代鳥類就是恐龍的後裔)。
這種不認為恐龍都是冷血動物的新觀點,也被稱為」熱血恐龍理論」。
15、 所有恐龍的個體都很大嗎?
恐龍往往以它龐大的身軀聞名於世,你熟知的霸王龍,雷龍,梁龍,馬門溪龍等體重都可達幾十噸重。但是你知道嗎,恐龍王國中也有一些體軀不大,靈活敏捷的成員。例如在北美發現的虛骨龍,它的身體有2米左右,體重不超過20公斤,是一種小型的肉食性恐龍;具有恐龍霸主之稱的恐爪龍也不過1米高,2.5米長;在遼寧發現的鸚鵡嘴龍,更可謂恐龍家族中的侏儒,身長只有0.45米。
16、 恐龍的壽命有多長?
有的恐龍的骨骼化石上有年輪,但這類化石比較少,沒法做全面的分析。現代的爬行動物的壽命最長的要數龜鱉類,能活上數百年。有的科學家認為,長脖子的素食性恐龍的壽命可能要比其它恐龍長一些。如果它們是熱血的,可能活到一百歲;如果是冷血的,就可能活到二百歲或更長一些。
17、 哺乳動物和恐龍同時在地球上出現的,為什麼哺乳動物在中生代期間沒有繁盛起來?
因為當時的自然環境條件更適於爬行動物的發展----無明顯四季變化、溫暖潮溼的氣候,豐富的蕨類和裸子植物,使各類巨大的古代爬行動物可以」衣食無憂」地迅速佔領了地球上的各種生存空間。處於生存競爭中略勢地位的早期哺乳動物,只是些體小如鼠的成員,它們僅能在晚上沒有爬行動物威脅時(通常冷血爬行動物在夜間氣溫下降時,活動範圍大大減小),悄悄外出,提心弔膽地覓食,苟且偷生,如何能談得上」繁盛」。恐龍絕滅後,大量的生存空間」閒置」(沒了競爭對手),冷暖明顯的四季,被子植物的大量出現,……,這些前提條件便成了恆溫哺乳動物在新生代大發展的催化劑。
18、 為什麼說有的恐龍有兩個腦子?
說恐龍有兩個腦子純屬謠傳。任何動物都不可能有兩個大腦,有人說在劍龍的臀部還有一個」腦子」,那實際上是個脊索囊,裡面是個膨大的神經節,能通過神經網絡與腦相通。這個膨大的神經節就象另一個」控制中心」,因為它能協調控制後肢和尾巴,遇到危險時用尾巴上的尾刺來打擊來犯之敵。
19、 恐龍能像鳥類那樣孵蛋嗎?
起碼有相當一部分能。從成窩的恐龍蛋化石和對恐龍產卵的地點的研究成果來看,部分恐龍在產卵地點的選擇(向陽、保溫、安全、方便)和具體每一枚卵的擺放位置(精確、科學)上均顯示出它們具有極高的智商和愛心。
20、 地球上有多少種石頭?
地球上的石頭(巖石)總的來說可被歸為三大類: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是原有的巖石在地表風化了以後,經過再次沉積後,再經過膠結和壓實後形成的巖石,生物化石就是保存在沉積巖中。巖漿巖是上地幔中的巖漿順著巖石圈的裂縫上升至地表冷卻或噴出後形成的巖石。變質巖是原先存在的巖石受到構造作用或巖漿活動的影響,它所受的壓力和溫度的改變,使它內部的成分也發生變化,從而形成新的巖石。根據沉積巖的成分、顆粒又可將其分為碳酸鹽巖、磷塊巖、鐵質巖、粘土巖、泥巖、砂巖、礫巖、角礫巖等。根據巖漿巖的內部礦物成分及顆粒大小,又可將其分為橄欖巖、玄武巖、閃長巖、閃長玢巖、安山巖、粗面巖、花崗巖等。根據變質巖的結構、組分及構造等,又可分為板巖、片巖、片麻巖、糜稜巖、角閃巖、石英巖、千枚巖、角巖、變粒巖、大理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