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好奇的小宮又來啦。小宮今天來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扇子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中華大地上有種存在了好幾千年的納涼工具,沒錯就是扇子。但是好多人一提到扇子,就只會想到了蒲扇和紙扇,但小宮告訴大家,如果只是這樣想就太孤陋寡聞啦,因為扇子流行了幾千年,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夏日必備,所以一定是有許許多多的材料與外形的。
扇子,在中國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幾千年來,扇子不僅扇風納涼,還能用來扇風引火,趕蟲,趕蚊子,拂去灰塵,小宮覺得,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處處需要扇子啊。
翻翻史書,看看最早的扇子是什麼時候的吧。小宮大吃一驚,原來新石器時代時就已經在用扇子了,比如古書裡寫得,舜作五明扇,不過文字以外的記載,比如圖畫或實物,現在發現最早的是在東周時的一個戰國銅器上的兩個長把手大扇子,還有就是江陵天星觀楚墓挖出的一個木頭把手羽毛扇子。遠古時期是扇子基本上都是別奴隸,僕人之類的人拿著,為主人遮風或者這樣。實際作用其實不大,主要是看起來霸氣啊,小宮明白了,最早的扇子竟然是象徵著權威的。
時間到了戰國,戰國晚期時,直到兩漢時,特別流行一種半圓形的扇子,面是用細竹篾編織而成的,當時可以說是風靡一時。有多受歡迎呢?小宮跟大家來形容一下,上到皇家的皇親國戚,神仙方士,下到老百姓奴隸燒火烤肉 ,都人手一把。
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古人又想出來了新點子,麈尾扇,羽扇,比翼扇一個接一個的相繼問世了。羽扇剛出現的時候,其實就是鳥的半拉翅膀,小宮不禁感嘆,古人夠原始的。後來,足智多謀的南北朝人民把八根羽毛,或者十根羽毛並列排放,又加了根長木柄,完美!那鏖扇又是什麼呢?麈,其實在古代,是領隊的大鹿的意思,大家都知道的,魏晉很崇尚清談,在魏晉,手拿著麈的尾巴,就是領頭的意思。麈尾扇,據說是由梁簡文帝發明的,有一點像是簡便版的鏖尾扇,樣子有點像是在紈扇上,再加上鹿尾巴毛的兩小撮兒,小宮覺得很有意思,幹嘛老是跟鹿過不去呢,不能扇風又不能拂塵,看起來還挺礙事兒。後來小宮想了想,覺得可能是當時比較嚮往仙氣飄飄的樣子吧。
有一點像是簡便版的鏖尾扇,樣子有點像是在紈扇上,再加上鹿尾巴毛的兩小撮兒,小宮覺得很有意思,幹嘛老是跟鹿過不去呢,不能扇風又不能拂塵,看起來還挺礙事兒。後來小宮想了想,覺得可能是當時比較嚮往仙氣飄飄的樣子吧。
果然,接下來的比翼扇出現了,比翼扇是麈尾扇的改良版,把麈尾扇的上半部分改成了鳥的羽毛,鳥的羽毛可不僅是好用,在當時手中拿著鳥的羽毛做成的扇子,是因為鳥的羽毛像是翅膀。像天神下凡一樣仙氣飄飄,實在是太合南北朝人民的心意啦。
到了隋唐時期,鏖尾扇雖然已經定型,可是使用範圍卻極大的減小了,小宮不禁感嘆,古人喜新厭舊的速度和他們創造發明的速度可真是相得益彰呢。南北朝時期的紈扇又是什麼呢?紈扇,後世也叫團扇,扇子的骨架以竹子或者是木頭製成,形狀有很多,各種形狀都有,任君挑選。扇子面上糊著一層薄薄的絲綢,實在是非常高端大氣上檔次呀。南北朝時期,紈扇的扇面挺大的,到了唐朝時,才又有了新的發展。
大家看完小宮的話,再看手中的扇子,是不是覺得又有了新的意義呢。小夥伴們不要走開,下一期小宮將繼續跟大家聊唐宋元明清時的扇子,奢華美麗,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