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編也說過在古人的觀念裡,化有時是相互的。例如;鯤雖然能變成大鵬,但大鵬不能變成鯤,其實啊,這不算真正地化,要能相互轉化才算,但很多古人認為能化蟲的東西固然不少,反過來,昆蟲也可以轉化為其他東西,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的想法吧。
蜻蜒化珠道家化變故事極多,充滿仙道之氣,給人以神秘、怪誕的感覺,蜻蜓化珠僅僅是其中之一。晉張華《博物志》:五月五日,埋蜻蜒頭於西向戶下,埋至三日不蝕,則化成真珠。又雲,埋與正中門。為什麼蜻蜓可以化珠呢?可能與蜻蜓的形象有關係。蜻蜓的雙眼長得禹時珍云:「弘景曰:蜻蛉有五六種,瑩刷透,無論外形還是色澤,都很像珍珠,惟青色大眼,一名諸乘,俗呼謂胡黎者這為人們提供了聯想的基礎。道家雲,眼可化為青珠。」為什麼蜻蜓的翅膀:尾巴不能夠化珠呢?那是因為與珍珠相差太遠,難以令人產生聯想,當然也缺乏說服力。
李時珍轉述道家之說,並不見得同意。其實,他對變珠之說是有懷疑的:「張華《博物志》亦言,五月五日埋蜻蛉頭於戶內,可化青珠,未知然否?」答案當然是明確的,一般人都不會相信此說。《感應經》上的一 段記載也可以說明:「司馬彪《莊子注》言:童子埋蜻蜓之頭,不食而舞日:『此將為珠。』人笑之。」人們既然笑話這個孩子,顯然不相信蜻蜓頭能變成珍珠。如果蜻蜓能變為珍珠,豈非人人都變成了富翁?所謂「塗青蚨而還錢,埋蜻蛉而變珠」之類,正是利用了人們對財富的渴求心理,因為安想不費氣力就能得到財富的人歷來不少,這是此說易於為一此人相信或樂於相信的心理基礎。
蘇子瞻嘗言,其祖光祿公云:有一書生,晝坐簷下,見大蜂觸網,相整久之,俱墮地。起視,已化為小石矣。書生異而收之,因置衣帶中。一日過市,遇蠻賈教輩,視書生愕眙,揖日:「願見神珠。」笑而辭文定以費中石示之。群賈相顧,喜曰:「此破霧珠!」蠻人至海上採珠室,會以界暗為苦,有此珠霧即自開。因以寶貨易之,值數幹緡。
蒙古及之在福建省時,有村落小民家一婦人,以織麻為業,每夜漚麻於在大盎中,忽一日視之,盎中水涸矣。視之初無罅漏,凡數夕皆然。怪奇異,至夜俟之。夜過半,果有一物來,逕入盎中飲水。其自通,明如月,光照滿室。婦細視之,乃一白蜘蛛耳,其大如五鬥栲栳。其婦遂急以大雞籠罩之,割其腹內得一珠,如彈丸大,照明一室。是夕,得分軍士皆見其家有火光灶天,疑為有火,望日連住扣。其婦人以為無有軍人之脂者,以言誘之,終不能隱,送出示之。其車脅以威,以十五千得之。既而千戶知其事,復殺卒以取之。如此轉數手,本殺數人。最後歸之蒙古,遂以所得福王玉枕並進之,遂得江浙省。平幸聞內府一珠,向以數千錠得之於海。賈方之,此珠不及其半。蓋絕代之寶也。
上則是大蜂觸到蜘蛛網後 二者相鬥墜地而化珠,是蜂化成的還是蜘蛛化成的呢?沒有明說,但參考下則,該是蜘蛛化成的才對。蜻蜓化珠乃取其形似,即東方朔所說的「頭如珠」;蜘蛛化珠則取其音同,蛛者,珠也,是用諧音的方法。二者的共同點都是牽強附會,用似是而非的聯繫作中介,將現實的東西虛化、幻化、神化。
感謝大家能看完小編的文章,能堅持下來的人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有很多文言文。那對於古人說的蜻蜓能化珠的故事大家怎麼看?認同古人的觀點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評論在文章下方哦,小編會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