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4日通報,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實現「30+」,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同比下降9.5%。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同時,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經驗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為全球其他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提供借鑑。
眾所周知,2013年前後北京「霧霾圍城」一度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對此,北京市主要領導曾多次立下「軍令狀」,發誓用最嚴手段治理霧霾、推動空氣品質不斷向好。而連續多年來,對於北京市民而言,北京空氣品質的變化「看得見、聞得著」,天越來越藍、空氣越來越清新,而市民從中獲得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而今天,面對北京空氣品質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這一成績單,面對北京空氣品質八年間「由差變優」的華麗轉身,更多人還好奇:北京的好天氣是如何煉成的?
科學治理的信心。對於北京而言,要推進霧霾治理,科學治理是唯一可行的選擇。因此,從2013年開始,北京在持續推進疏解整治、疏解一大批汙染企業、產業的同時,積極協同相關科研院所開展對霧霾的源頭分析,在釐清北京霧霾成因的同時,始終保持科學治理的信心,統籌推進重汙染行業限產、綠色出行、節能減排等各項工作,進而實現空氣治理的精細化,推動了北京空氣品質持續向好。
為人民謀福祉的公心。曾經,面對北京霧霾,面對市民的抱怨,城市管理者在承受巨大壓力的同時,也是種認識到空氣品質關乎每一名市民的切身利益,是提升市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一環。因此,北京始終堅持從「以人民為中心」的高度推進空氣品質治理,始終秉持公心推動空氣品質治理各項工作,切實採取措施推進空氣品質好轉,進而不斷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讓「好天氣」更好惠及每一位市民。
常態化治理的恆心。在空氣品質治理中,北京並未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樣「急於求成」,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好空氣品質治理的每一件「小事」。市委書記蔡奇也多次強調:「好天氣要一天一天去爭取,PM2.5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去『摳』」,多年來,北京堅持PM2.5和臭氧治理相協同、空氣品質改善和二氧化碳減排相協同、本地治汙與區域聯動相協同,深入推進京津冀空氣品質治理「聯防聯控」,「一微克行動」等專項治理工作,北京用常態化治理的恆心,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實現了城市空氣品質的「逆襲」。
當下,面對北京好天氣越來越多的變化,我們有理由感到欣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北京目前PM2.5仍超過國家二級標準8.6%,大氣治理成效還不穩固的現實。因此,要實現北京空氣品質持續改善,還需要全體市民不斷努力,科學、精準、常態化推進空氣品質治理,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文/逯軍
圖片來自網絡,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