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訊 記者/汪偉捷 王晟
火星,是人類星際旅行的「熱門目的地」。
這顆紅色的行星,也是宇宙探索的「網紅打卡點」。
截至2020年6月底,人類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完全成功和部分成功23次,成功率約53%。
今年7月,地球與火星運行到相對接近的位置,前往火星「最經濟」的窗口再次出現,趁此良機,全球將有三艘太空飛行器試圖繼續人類的「探火之旅」。
實施「天問一號」任務的運載火箭已轉運至發射區 圖源:國家航天局
火星,為什麼這麼「紅」?哪怕成功率只有一半,人類也要前赴後繼地向火星進發?
回顧火星探索史,這顆星球承載著人類對生命和宇宙的想像,火星探測,是在不斷追問人類自己的「前世」與未來。
仰望星空:火星,有人嘛?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了對火星的觀測。而我國古人給這顆「熒熒如火、飄忽不定」的行星,起名「熒惑」。
十七世紀,望遠鏡的問世。1610年,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觀測到了火星,開創了火星觀測的新紀元。
1840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海因裡希·馮·馬德勒和威廉·比爾,使用望遠鏡對火星進行觀測,繪製發布了第一張完整的火星地圖。
兩位德國天文學家發布的第一張完整的火星地圖 圖源:NASA
1877年,義大利布雷拉天文臺臺長,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在自己觀測繪製的火星地圖中,為火星經典地貌一一命名,被廣泛採納,沿用至今。
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繪製的火星全球地圖 圖源:Meyers Konversations-Lexikon
從這位天文臺長開始,一些天文學家認為自己通過望遠鏡,看到了火星表面上越來越多的「線性溝槽」。美國天文學家羅威爾宣稱,這些「溝槽」是火星人的「運河」。
儘管這些「運河」的痕跡,之後被證實是視覺上的錯覺,但「火星人」存在的說法仍被廣泛流傳。「火星人」也成為此後諸多科幻作品中的常客。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帶著對地外文明與火星生命的想像,從遠距離觀測火星的時代,進入了近距離探測火星的時代。
火星有了大頭照:原來你是這樣的火星
20世紀50年代,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與前蘇聯開始了太空競賽。火星探測計劃,也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960年,前蘇聯發射了「火星-1960A」、「火星-1960B」號兩個探測器,開啟了人類首次火星探測的旅程。雖然這個計劃沒有成功,但是一次偉大的嘗試。
1960年,人類第一次發射火星探測器 圖源:科普中國
1964年,美國在「水手3號」任務失敗後,成功發射了「水手4號」。8個月後,「水手4號」成為了人類第一個飛掠火星,並傳回火星照片的探測器。
第一張近距離火星表面照片 圖源:NASA
第一張清晰的火星表面撞擊坑照片 圖源:NASA
1971年,又一個「探火」發射窗口到了。這一年發射的探測器,已經不滿足於「飛越」火星,而是希望用「環繞」的方式,開展更加細緻的觀測。
最終,前蘇聯的「火星2號」、「火星3號」和美國的「水手9號」抵達了火星。前兩者在火星全球性的沙塵暴的情況下,共傳回了60張照片。「水手9號」則堅持到了沙塵暴結束,拍攝並傳回7329張火星表面照片,覆蓋了火星表面85%的區域。
「水星9號」拍攝圖片 圖源:NASA
人類終於能近距離端詳火星的樣貌——這顆星球並沒有想像中的「運河」,而是遍布隕石撞擊坑。除了火山與峽谷,儘是荒涼與沉寂,更沒有複雜智慧生命——「火星人」存在的證據。
但這沒有熄滅人類探索火星的熱情。揭開了火星大部分的面紗之後,讓探測器踏上火星,繼續找尋與生命相關的線索,成為人類的下一個目標。
登陸火星:探測器的一小步 想像力的一大步
1975年,NASA的「海盜1號」與「海盜2號」踏上旅程。它們利用降落傘與反衝火箭,成功著陸火星,成為人類頭兩個成功著陸火星並順利開展工作的探測器。
1996年年底,NASA「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GS)環繞器成功發射,並在次年進入火星環繞軌道。通過探測,MGS發現了火星上數百處流水形成的衝溝,這意味著火星表面可能曾有液態水流動。
火星全球勘探者號拍攝的火星表面的衝溝 圖源:NASA
1997年,人類第一輛火星車「旅居者號」登上火星,移動了約100米的距離。火星探測走進了「在火星表面巡視」的階段。
隨後日本、歐洲航天局、俄羅斯、印度也紛紛投身火星探測。歐空局「火星快車號」在火星表面多處檢測出了粘土等水合礦物,意味著大量液態水曾流過火星表面,甚至發現了火星地下的疑似液態水湖。
2007年,NASA「鳳凰號」挖出了高純度水冰,堪稱「火星有水」的實錘。目前,美國「好奇號」火星車與「洞察號」火星著陸器,仍在火星工作。
「好奇號」火星車的自拍(經後期處理) 圖源:NASA
這輪火星探測新高潮,使得人類對火星的了解更加深入,火星與地球、與太陽系,甚至與生命起源的聯繫也越來越多。
根據現有的科學發現,38億年前,火星與地球都是水的世界。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火星失去了水,讓它變成現在一片荒蕪,沙塵滿天?火星的現在,會不會預示地球的未來?探索火星,有可能為地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重要參考。
地球的地質活動已將生命起始之初的痕跡抹去、深埋,但缺乏板塊構造的火星,地表狀態幾乎沒有改變。火星,能否回答生命起源的種種疑問?探索火星,同時也是追溯行星的起源,生命的萌發。
火星也許會成為人類的又一個家園 圖源:SpaceX
回顧火星探索史,從單純的仰望星空,猜測地外文明是否存在,到複雜的行星探測,求證行星之間種種關聯,既是人類對宇宙的嚮往,也是對生命的思考。
與其說人類執著於探測火星,倒不如說是我們對自身命運的執著追問。
我們無法預測,火星是否,或者何時會成為人類的又一個家園,但可以肯定的是,到那時,火星一定會成為人類永恆探索的新起點。
(本文資料來源:科普中國、「我們的航天」、中國日報新媒體、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相關報導。本文系荔枝新聞專稿,謝絕一切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