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蘋果公司推出了外界期待已久的iPhone 12系列智慧型手機,所有4款產品都支援北鬥導航系統。這是必然的趨勢,因為如果不支持的話,蘋果這一新產品勢必慘遭市場淘汰,此前華為、三星和小米等品牌的手機均已支持北鬥系統,這是北鬥系統在全球獲得認可的重要標誌。
從陸地到天空,從海洋到太空,人類的探索腳步就從未停止過。起初,航天技術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此後人們研製出一系列升空裝置,開始進入太空航行,如今,航空航天技術已經滲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衛星定位系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在這一領域中國的北鬥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是後起之秀,而且呈現出後來居上之勢。
中國北鬥衛星系統採用的是混合軌道,而採用這一方式就需要發射更多的衛星,以增強衛星的穩定性;另外是向高軌道發射衛星。因為在中國組建北鬥系統之前,已經誕生了三套衛星導航系統,其發射的衛星佔據了低軌道中的大部分空間,這樣中國欲繼續發射衛星,就需要定位在高軌道上。衛星在高軌道運行時,與地球間的距離要遠於低軌道,從而影響到覆蓋面積。因此,要想與對方獲得同等的覆蓋範圍,就必須增加衛星數量,這就是北鬥衛星數量遠多於GPS的根本原因,此舉也會提升北鬥系統的信號穩定性與抗遮擋能力。
中國在1966年成功發射了「東風2號」彈道飛彈。為了提升飛彈的命中率,就必須擁有衛星導航系統。但那時由於中國的財力有限等原因,建立衛星導航系統一事只能予以擱置。
1993年7月7日,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廣州分公司的「銀河號」貨輪從天津新港出發,駛向中東,原定8月3日抵達杜拜港卸貨,然後去沙特達曼港和科威特港。7月23日,美國聲稱握有確鑿證據,指責「銀河號」貨輪載有可製造化學武器的硫二甘醇和亞硫醯氯運往伊朗的阿巴斯港。美國派出軍艦、飛機對銀河號跟蹤監視,並要求銀河號返航。「銀河號」在印度洋的國際公海海域上被美軍軍艦截停並扣留長達三周之久。8月28日,沙特和美國「銀河號」進行檢查。9月4日,「銀河號」貨輪上最後一個貨箱檢查完畢,沒有發現任何化學武器,然後美方被迫放行該輪。其間美方切斷了「銀河號」上的GPS信號,迫使該輪只能在公海上停泊。此舉顯然是對中國的羞辱,同時也迫使中國痛下決心建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於是北鬥系統也就由此起步。
北鬥系統的第一顆衛星於2000年發射,而美國GPS的第一顆衛星發射於1978年,前蘇聯的「格洛納斯」系統的第一顆衛星也於1981年發射,由此可看出中國的起步晚了一大截。但由於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北鬥系統以及航天部門全體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中國終於後來居上,於今年6月成功發射了第55顆北鬥衛星,從而完成了北鬥衛星的組網。而美國的GPS系統只有24顆衛星,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是29顆衛星組網,歐洲的「伽利略」系統也僅為27顆衛星。日本的「指路」導航衛星目前僅有4顆在軌運行,最終也不會超過7顆衛星。對定位導航系統來說,組網衛星當然是多多益善,但每發射一顆衛星至少需要耗資2億美元以上,而發射後的運行維護同樣開支不菲,沒有相應的財力,一個國家顯然是很難支撐這一系統的。例如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目前就僅有6顆衛星在正常運行,這顯然會影響衛星導航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還必須指出的是:北鬥系統的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100%。正因為如此,在北鬥系統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一個多月後,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主席親自宣布該系統正式開通,並在講話中稱讚北鬥系統的建成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
北鬥系統早已開始滲入中國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對國民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支撐作用,包括在今年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也同樣發揮了重大作用,例如在疫情發生初期為武漢建設「雷神山」和「火神山」準確選址,從而使得這兩家醫院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建成,為遏制疫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統計,2019年北鬥相關產業規模已達3450億元,預計2020年將超過4000億元。目前,中國70%的智慧型手機都支援北鬥系統。截至目前,北鬥系統相關產品已出口到120個國家之多。
當然不必諱言的是,北鬥系統在極大支撐國民經濟的同時,在軍事領域同樣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對彈道飛彈的導航上,而各類飛彈無疑是中國國防力量中的殺手鐧。北鬥系統極大地提升了中國飛彈的命中精度,這是構建中國戰略威懾的重要一環。
此外,北鬥系統的開通,也使在全球市場佔有極大比重的中國無人機如虎添翼,例如僅「翼龍2號」這一款察打一體機,目前就已出口到十幾個國家。2018年沙烏地阿拉伯就採用該款無人機,精準打擊了葉門境內的胡塞武裝勢力。顯而易見,北鬥系統的開通,不僅增強了中國的國力,同樣也在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尤其在當下美國對中國發動新冷戰之際,北鬥的適時組網開通,顯然增加了中國的戰略籌碼。(評論員 陳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