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川
如果問城市中最好的出行方式,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會是地鐵,特別是一線城市的上班族。我國現在的汽車保有量是全球第一,而我國的堵車水平也是全世界聞名的。長期乘公交上下班的人,相信都遇到過被堵到路中央水洩不通的情況。
為了挽救我國糟糕的通勤狀況,地鐵就應民意產生了。世界上的第一條地鐵產生於英國,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曾搶佔了先機,因此國家的發展較早。他們在1863年的時候就已經建造了地鐵,而後就被全世界都引用了過來。
我國的第一條地鐵是在首都建造的,1969年正式開始運營。而後上海建造了我國的第二條地鐵,此後我國足足有44個城市都擁有了地鐵,極大地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問題。上海的地鐵網絡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我國現在擁有233條線路,而上海自己就擁有20條線路。
我國的地鐵並不局限於一二線城市,在2020年,就有三個城市加入了擁有地鐵的城市之列。不過我們都知道地鐵的修建其實要耗費大量的資金,但是具體要耗費多少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很多人認為修建一條地鐵絕對要上億元,但是其實耗費的金額要遠超人們的想像。
就拿上海14號線來舉例,不完全統計該線路每公裡平均耗資14億元,而它的全長是39公裡。這就代表著,僅建設這一條線路就需要最少546億的資金投入,還不包括車站、車輛的投入。而如果是地形比較複雜的城市,需要繞山等工程的,耗費只會更多。
事實上,地鐵的每公裡造價都要遠高於高鐵的造價,但是地鐵的乘坐的舒適程度反而遠遠比不少高鐵。經常在高峰期擠地鐵的人都知道它的恐怖,把鞋擠掉並不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是真正意義上的會把鞋給擠掉。更不用說乘坐地鐵的時候能有自己的座位了,從上車站到下車也是常規操作了。
而高鐵就不一樣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位置,很少會有站票的售賣。當然主要原因還是高鐵和地鐵的建造需要不一樣,如果地鐵的容納力減少到和高鐵一樣,那麼將會造成更大的交通堵塞的問題;而最主要的就是高鐵和地鐵的票價的差別之大,一般來說地鐵最貴也不過幾十元,而高鐵因為公裡數較少,一般長途車票都要過百。
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地鐵的客流量這麼大,應該很賺錢吧?畢竟我們都知道高鐵處於長期虧損的狀態,但是高鐵是長期開空車的,而地鐵基本上都是座無虛席,每天都有千萬人在地鐵上流轉。事實上我國的地鐵大多數都處於虧損的狀態,只有4個城市的地鐵在盈利。
甚至這4個城市也不是大家認為的客流量較大的上海和廣州,客運量最大的上海和廣州其實一直都處於負債的狀態,相反地鐵真正在賺錢的城市反而只有北京、杭州、青島和深圳。而深圳市是所有城市的盈利最強的城市。
在2019年,深圳市以總盈利209億元的水平達到了全國第一,淨利潤是116.9億元。而此時全國平均的收支比僅為72.7%,因為虧損的城市太多所以收支比要遠低於100%。地鐵的負債其實和高鐵一樣,甚至還要更差,這就讓很多人都感到疑惑了。
首先,如同上文說到的一樣,地鐵的建造非常耗費成本。上海14號線的建造耗費已經是業界中上水平,平均每公裡的建造成本大約是7億元,而維護成本也是天價。全世界的地鐵其實都是長期虧損,有些國家,例如美國紐約的地鐵為了節省成本甚至長期不進行維護,非常殘破。而我國的地鐵實際上在定期維護,這就又要投入更多的資金。
其次,地鐵的票價比較低。深圳的票價可能是在全國也是排行較前的水平,即2元最低票價覆蓋了首4公裡,而後不超過12公裡,每4公裡收費1元;不超過24公裡,每6公裡收費1元;超過24公裡後,每8公裡收費1元。再加上深圳的房地產水平較高,主要的盈利還是因為投入在房地產的開發上面,因此實際上深圳的高利潤不具備太強的參考能力。
而目前我國地鐵的人流量的分布落差非常大,一二線城市的地鐵人流量確實高,但是小城市的人流量就達不到這個水平了,在同樣的運營成本下,別說盈利了,能虧得不太過分已經是不少城市僅能夠維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