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創業最前線(ID:chuangyezuiqianxian)作者:花爺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近日,中國軟體產業自主創新的畫卷上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正式上線並投入商用。
這種打破技術斷層、實現後端一體化開發的科技平臺的誕生,不僅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多年的空白,同時也從根本上推動了中國產業數位化的進程。就連五大院士也出席發聲,企業家董明珠忍不住在發布會現場發聲點讚,「我是衝著中國原創來的,只有核心技術才能改變我們生活。」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發布會現場演講
歷史總以最厚重的力量啟迪未來。過去及眼下無數事件都在訴說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自力更生才是中華民族、中國民族品牌屹立於世界創新之林的根本。
正因如此,歷經四年潛心研發的「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也在告訴人們,只有真正通過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切中新時代下各行各業的「命門」,幫助企業及身後所處賽道築牢發展的基石。
政策扶持:為技術創新營造成長土壤
數位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讓工業軟體的戰略意義得到了進一步凸顯,就連全球最大的技術服務供應商美國GE公司在謀劃2020年及以後的發展時,都定下了「在傳統製造的基礎上成為全球十大軟體公司之一,在硬體與軟體的結合中尋找新的增長機遇」的戰略目標。
國內市場方面,軟體技術開發及應用在低端領域的競爭力較高,但在高端領域很多地方依然是空白,同時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相對較強。為了掌握產業創新、信息安全的主動權,我國政府也在大力扶持軟體技術行業的發展。
傳統產業也好,新興產業也罷,任何一個行業的迭代更新首先離不開的就是政策的扶植。就這一點來說,在「十三五戰略」、「新基建」等眾多利好政策的潤澤下,中國軟體技術產業有望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度。
2016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信息產業發展指南(2016-2020年)》(以下簡稱《指南》),其中明確指出科技強國要依靠「創新引領」,著力提升核心基礎軟硬體創新能力,強化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同時要有意識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
可見,除了基礎環境所帶來的引領之外,創新層面領軍企業的力量同樣不容小覷。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發布會現場,能吸引到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中心副主席張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石勇等眾多學術界、企業界的知名人士撐場。
一方面,是對「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所帶來的從本質上的降本增效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對這樣一家沉得下性子、耐得住寂寞,堅持走中國原創式技術創新的企業,一種莫大的鼓舞。
與此同時,為了實現「到2020年,基本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安全可控的信息產業生態體系,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的目標,《指南》還明確了九大發展重點,其中「基礎軟體和工業軟體」和「關鍵應用軟體和行業解決方案」可謂重中之重。
政策支持與鼓勵下,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檯曆時四年研發,實現了軟體工程的全流程自動化,用科技實現軟體工程行業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徹底顛覆軟體工程行業現有作業方式,讓企業不再受科技所限,釋放更大產能和動能,培養更多的高端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助力國家實現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
你輸入流程圖,平臺助你實現自動開發、自動測試、自動運維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全球正在出現以信息網絡、智能製造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而在這一浪潮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並會產生各種新的領域和業態。這種新價值的創造過程,也會因軟體系統而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也會被重組。
軟體科技的進步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變化:流程化、自動化、智能化。但艾瑞諮詢最新發布的《中國軟體開發行業研究報告(2020)》卻指出,軟體行業作業方式落後,過度依賴人工、缺乏標準化,導致軟體行業存在明顯的四大痛點:項目成本高、開發周期長、代碼質量低、團隊管理難。
從事科技行業二十餘年並飽受行業之痛的飛算雲智總裁陳定瑋分析認為,目前行業仍處在典型的「人治」階段,行業痛點始終與人有關,人的個性化導致了招聘難、培養難、留人難、技術沉澱難。
他認為,軟體行業的發展積累了大量優秀實踐與制度,但制度的落地執行仍然還在嚴重依賴不同的人在執行,如果有一個有效的工具能將這些管理制度自動落實到位,讓軟體工程從「人治」變成「法治」,行業痛點則迎刃而解。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通過「法治」有效解決軟體工程從項目啟動到運維151個問題,真正實現了「你輸入流程圖,平臺助你實現自動開發,自動測試,自動運維」的目標。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有效解決軟體工程從項目啟動到運維151個問題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可以讓IT工程師「不重複造輪子」,從重複的代碼中解放出來,去做更具創新價值的事情。可見,「不重複造輪子」,去做真正有利於企業降本增效、有利於產業結構優化的創新,不僅是我國軟體產業快速進入自主化「彎道超車」的內驅力,亦是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研發團隊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底層創新邏輯。
據了解,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可助力軟體開發實現「降低項目成本、提升開發效率、保證代碼質量、簡化團隊管理」四大價值。
以某科技公司項目為例,開發一套網際網路技術的微服務架構體系,要包括前端系統體系、業務系統體系和大數據體系等方面,而且需要版本高頻率迭代。
IT團隊主要負責:需求分析,系統架構設計,微服務開發(包括:前端界面開發、技術服務支撐系統開發、業務系統開發、人工智慧分析系統開發、大數據系統開發),系統測試和運維保障系統等,同時還需要兼顧對外合作項目開發,涉及項目超30個,且要能夠支撐千萬級用戶的業務量。
基於上述配置要求,「傳統開發模式」和「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兩者人力成本的相關費用對比如下所示:
如果使用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進行該項目開發,該科技公司每年可節省75%以上的研發費用。尤其在人力成本方面,一個平臺ID人員可替代傳統開發模式下六個崗位人員的全部工作,而人力成本僅佔後者的30%。
倘若未來平臺的商業化得到普及,這將為整個行業帶來三大顛覆性變革:
降本增效方面,效率隨全生命周期核心板塊聯動呈數十倍提高,而成本隨項目規模上升呈幾何級縮減;
生態開放方面,建立「軟體工程知識共享體系」,通過開放共贏形成知識與經驗共享生態,提升主動學習能力,並打破碎片化知識獲取形式,徹底改變現有的軟體工程學習體系;
全生命周期建設方面,「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軟體工程體系」打破了現有開發僅注重軟體功能實現的行業慣例,更完成了從產品設計開發、測試到交付、運營全生命周期的高質量建設。
隨著產品的發布,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逐漸走向「臺前」,然而「幕後」卻是研發團隊一次次的摸索嘗試、測試優化與極限挑戰。更何況,科研過程一切都是未知數,路險且阻,這需要企業的「靈魂」人物能夠有堅定的信念走下去。
飛算雲智總裁陳定瑋發布會上介紹產品
就這一點來說,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的研發成功,除了得益於全體研發人員共同努力之外,更離不開飛算雲智總裁陳定瑋心中的三個信念:
「因為相信而看見」,基於自身的專業能力,他堅信完成這一項目為這個產業、為各行各業所帶來的價值,在這樣一種理性的預判下,「假設」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幹掉自己」,想要革產業的新,就要先革自己的命。這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深意:其一,只有先將技術成果試用己身,才有資格推廣至全行業;其二,他希望自己的團隊不要沉浸於此,而是能跳脫出現狀,去思考更高層面的事情。
「助力科技創新」的初心,作為一個性價比更高的開發工具,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甘做「幕後英雄」,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企業走出軟體成本及質量安全的困境,助力大雙創生態的健康成長。
提及願景,陳定瑋表示,「讓人人都能開發軟體」。目前他已衝出創新第一步,實現「你輸入流程圖,平臺助你實現自動開發、自動測試、自動運維」,讓基礎的工程師只要懂業務邏輯,即可通過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實現軟體的開發。而陳定瑋的下一步,就是讓「人人都能開發軟體「成為可能。
技術創新賦能國民經濟,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某種角度上,今天的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正如十年前的雲計算。2010年,雲計算初興,李彥宏將其視為「新瓶裝舊酒」,馬化騰則認為其為時過早,只有馬雲視其為生死布局。
十年後的今天,當網際網路紅利漸退殆盡,雲計算已進入高速發展期,阿里雲以46.4%的市場份額佔國內雲計算市場榜首;騰訊雲以18%排名第二;而百度雲則業務被並,淡出排名。這一切都在說明,只有眼光長遠,才能贏在未來。
今天,歷史又重新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隨著5G商用、企業上雲使數據呈級數增加,雲計算市場仍將快速增長,進而帶動更底層的軟體全自動化應用新的機會。可以預見,這一產業或許將在下一個十年裡讓各行各業走向「高光」。
錯過一次機會,可能就是跟一個時代失之交臂。
面向未來,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對行業發展的預判是,儘管目前市場已出現了一些用於前端展示層的低代碼、零代碼的通用功能模塊,供軟體工程從業者實現軟體前端展示層的自主拼裝,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效率的提升。然而前端只是一個著力於用戶交互體驗的軟體系統的展現層,並未真正有效地解決目前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某種程度上,只有實現後端的全自動開發,才能真正做到行業的降本增效、改變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換言之,這種新型的技術賦能,讓產業鏈中環節銜接不再僅是耦合關係,而是將需求識別、自動化開發、甚至是現代管理模式更多融入其中。
結語
從新而動,向質而行。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從製造大國邁向「智造」強國的偉大進程中,願以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為代表的中國民族創新,著眼於新形勢、新需求,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為終端客戶創造價值,同時推動中國自主創新革命。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