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圖/趙森 文/張笑梅圖/趙森 文/劉金玉 2012.01.20今日消費·風尚慈善2012 55
文/李麗霞
中國完形教育的大楊老師認為,教育最重要的兩個目的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激發孩子的生命潛能。
生命不是一個靜態獨立僵化的過程,是相對的,因時因地因人而時刻發生著變化。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尤為如此,一個小小的細節和表情可以給孩子無盡的溫暖,也可能會對孩子造成隱性的傷害,留下創傷和印痕。而這些溫暖和傷害直接關係著孩子是否能在陽光下健康地成長,是否能達到自我與社會我的平衡,能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我們要不停地學習怎樣做好父母,完善自己的人格,從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大楊老師認為,每個孩子都擁有無限的潛能,如果這些完整地被挖掘,每個孩子都能像花朵一樣絢爛地綻放。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學會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對生命對人對自然界積極的態度,對自己的信任和接納,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孩子的生命潛能才能盡情地舒展開來。
文/李麗霞
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在教養孩子時能尊重孩子的自然本性,願意「讓花兒自然地開放」。但在順其自然的過程中,每每遇到孩子撒嬌、任性、哭鬧時就顯得束手無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喚,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對家長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
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家長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但孩子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在成長的表現。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別人,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欲望過於強烈,而現實又無法滿足。
父母要明確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一試。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安靜下來。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父母不要覺得孩子是「變壞了」而去責怪、訓斥他。
李子勳老師曾說過,「一個瘋狂的孩子後面,必定是一個瘋狂的母親。母親的很多信息不是通過言語來傳輸的,母親通過與孩子共處的生物場去影響孩子。母親內心的寧靜、穩定對孩子十分重要。」孩子在5歲前,對語言的理解是比較難的,對孩子太多的價值觀、對錯的判斷會讓孩子感覺媽媽不喜歡他。當您發現您的寶寶過於粘人、脆弱和有尿頻現象時,不妨反思一下,我們是否讓孩子感到了緊張?
因此,如果不喜歡所看到的,改變鏡子是毫無意義的。同時,我們還需像豐子愷先生在他的《我們這些大人》中所說「世間的大人們,你們對孩子講話的時候,須得親自走進孩子的世界裡去,講他們的世界中的話,即你們對孩子講話的時候,必須自己完全變成孩子。」
「心理教育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雖然它摸不著也看不到,但是卻很深刻地反映出了孩子們的內在層面。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只是需要物質滿足,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父母需要更多地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加以實際運用,才能更好地使心理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融合。」
慧與教育的吳和芳博士認為,在日益豐富的生活中,家長們的首要任務是關注孩子的心靈建設,健全孩子的人格發展。並主張華麗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集合自身需求,接受恰當、適合自己的教育,不盲目,不跟風。要學會抓重點,看本質,尋恰當,找個性,提升心理教育的品質關注。
「除了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我更看重心靈滋養。從小培養孩子做人的精神和『三智兩心』。將生命教育、生活生存教育和知識教育緊密結合,並堅定地執行著這個理念。」
中國完形教育的陳焰老師說,「三智」是思考認知之智、綜合統籌之智和開拓創新之智,也就是教會孩子掌握適合自己的思考方式,擁
有獲得並處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開闢新天地的創新能力。思考、整合、創新,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能力,無論是獲得知識、領悟生活還是教育孩子。
而「兩心」是指尊重包容之心和責任道德之心。尊重和包容讓孩子活得勇敢而豁達,責任和道德教會孩子獨自承擔面對自己的人生,擁有良好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