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達發布新微型化Micro LED晶粒 尺寸小至20微米發光效率可達30%以上

2020-12-06 電子發燒友

隆達發布新微型化Micro LED晶粒 尺寸小至20微米發光效率可達30%以上

工程師吳畏 發表於 2018-08-28 15:47:00

搶在Touch Taiwan 2018開展之前,隆達發表最新微型化Micro LED晶粒,晶粒尺寸可小至20微米(μm)以下,此外隆達也同時發表R/G/B Micro LED晶粒及色轉換型Color Conversion Micro LED晶粒兩種最新技術,領先業界提供兩種不同Micro LED晶粒解決方案於顯示器應用。

此一最新系列Micro LED晶粒技術將於8月29~31日Touch Taiwan 2018展會中首度亮相。

隆達認為,Micro LED在巨量轉移技術上還是瓶頸,但是Mini LED已經從金字塔端的應用開始,隆達今年下半年將針對Mini LED電競監視器背光開始出貨。

隆達積極投入次世代LED晶粒微小化的研發,在Micro與Mini LED領域已開發出重要成果,昨(27)日宣布其微型化Micro LED晶粒技術,尺寸可小至20微米以下,且發光效率可達30%以上,展現了該公司在Micro LED的微小化製程能力。

此外,隆達也發表R/G/B Micro LED晶粒以及色轉換型Color Conversion Micro LED晶粒兩種技術,可應用於不同巨量轉移製程與現實技術之需求。

隆達是少數同時具有覆晶(flip chip)、水平(Lateral)與垂直(Vertical)Micro LED晶粒的製造能力。Micro LED應用於顯示器,具有超細微畫素、高亮度、省電高效率、長壽命、快速反應時間、輕薄短小等優勢,為次世代革命性的顯示器技術,適合應用於穿戴裝置、手機、VR虛擬實境以及車用顯示器等。

隆達表示,公司一直致力於LED前段的磊晶與晶粒的次世代微型化技術研發,此次發表一系列微型化Micro LED晶粒,適合巨量轉移及色轉換應用,並與多家合作夥伴展開緊密合作。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乾貨」Micro LED歷史、現況、原理製程及參與企業分析
    然而,因TFT-LCD非自發光的顯示原理所致,其open cell穿透率約在7%以下,造成TFT-LCD的光電效率低落;且白光LED所能提供的色飽和度仍不如三原色LED,大部分TFT-LCD產品約僅72%NTSC;再則,於室外環境下,TFT-LCD亮度無法提升至1000nits以上,致使影像和色彩辨識度低,為其一大應用缺陷。
  • micro led技術原理及簡介(microled功能特性和優勢及發展前景)
    然而,因TFT-LCD非自發光的顯示原理所致,其open cell穿透率約在7%以下,造成TFT-LCD的光電效率低落;且白光LED所能提供的色飽和度仍不如三原色LED,大部分TFT-LCD產品約僅72%NTSC;再則,於室外環境下,TFT-LCD亮度無法提升至1000nits以上,致使影像和色彩辨識度低,為其一大應用缺陷。
  • 隆達電子發表每瓦200流明之高效率360度發光LED燈管
    隆達電子發表效率高達每瓦200流明 (lm/W)之360度全光角發光LED燈管,運用隆達之覆晶技術(Flip Chip)、晶粒級封裝(Chip Scale Package
  • Mini LED與Micro LED的區別是什麼
    TrendForce表示,高刷新率手機面板需求看增,平板成為Mini LED與OLED新戰場,在手機面板方面,目前OLED或LCD面板的規格已經能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然而伴隨著5G布建展開,其高傳輸效率與低延遲的特性,除了改善手機內容的動態表現,也開創手機在AR等其他領域的應用,帶動90Hz甚或是120Hz面板的需求。
  • 顯示技術科普——Micro-LED
    Micro-LED的支持者宣稱其整體亮度較OLED高30倍,同時提供更高的每瓦流明效率。但是,製造Micro-LED所需的LED晶片小至5x5um,2um的側壁缺陷已經足以導致破壞性的影響,留下的可用面積極其微小,大約僅佔總晶片尺寸的4%。
  • 2020 Mini/Micro LED顯示大事記!
    藍寶石納米膜可實現更高效率的Micro LED SNU的材料科學和工程系團隊設計出一種藍寶石納米薄膜陣列,用於生長尺寸為4μm × 16μm的Micro LED陣列。這種方法無需經過等離子蝕刻工藝就能夠實現Micro LED晶片的單片化,提供更高的外量子效率。
  • 一文看懂Micro LED與Mini LED的差異
    據集邦諮詢LED研究中心(LEDinside)最新報告《1Q18 Micro LED次世代顯示技術市場報告-2018 Micro LED與Mini LED產業展望》顯示,預估至2025年Micro LED市場產值將會達到28.91億美元。
  • 一文讀懂Micro LED顯示技術
    它不僅能夠自發光,尺寸小,重量輕,亮度高,更有著壽命更長,功耗更低,響應時間更快,及可控性更強的優點。這使得LED有著更廣闊的應用範圍,並由此誕生出更高科技的產品。然而其像素尺寸都很大,這直接影響了顯示圖像的細膩程度,當觀看距離稍近時其顯示效果差強人意。此時,micro-LED display 應運而生,它不僅有著LED的所有優勢,還有著明顯的高解析度及便攜性等特點。   當前micro-LED display的發展主要有兩種趨勢。一個是索尼公司的主攻方向——小間距大尺寸高解析度的室內/外顯示屏。
  • Micro LED全彩化與波長一致性問題 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然而,目前Micro LED依然存在許多的難題,不管是製程技術、檢驗標準、生產成本,都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除了巨量轉移外,Micro LED還有一大難題就是全彩化,發光波長一致性的問題。   單色Micro LED陣列通過倒裝結構封裝和驅動IC貼合就可以實現,但是RGB的陣列需要分次轉貼紅、藍、綠三色的晶粒,需要嵌入幾十萬顆LED晶粒。
  • Micro-LED與Mini-LED的區別是什麼?究竟哪種電視更值得購買
    導語:隨著新的電視機都使用新技術去獲得更好的顯示效果,mini-LED和micro-LED是您將在2021年開始會更頻繁地看到的兩個術語。但是,這些術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mini-LED和micro-LED有何不同呢?當您想到LED時,您可能會想到一些簡單的小燈,比如電源指示燈、聖誕燈和玩具上的發光功能。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鈣鈦礦是一種既能用來發電,還能用來發光的材料,具有製備成本低、螢光量子效率高、色純度高且顏色可調等特性。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兼具無機LED和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優勢,具有低能耗、高亮度、大尺寸顯示與照明等特性,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2018全球Micro LED熱點事件盤點
    The Wall是一個微米(μm)規模的LED自發光電視。它不僅擁有超高畫質和對比度,還採用了模塊化的設計,屏幕由多個較小的面板無縫拼接而成,因此屏幕尺寸擁有根據需要放大或縮小的可能。 3月底,VueReal稱已解決Micro LED屏三大製造問題,包括隨著LED晶片變小而出現效率下降的問題、良率問題以及巨量轉移問題。此外,VueReal計劃在2021年全面投入生產,屆時會將技術、設備和材料提供給顯示屏製造合作夥伴。
  • 解析Micro-LED display彩色化的3大主要技術手段
    其中若使用UV micro-LED, 則需激發紅綠藍三色發光介質以實現RGB三色配比; 如使用藍光micro-LED則需要再搭配紅色和綠色發光介質即可,以此類推。該項技術在2009年由香港科技大學劉紀美教授與劉召軍教授申請專利並已獲得授權(專利號:US 13/466,660, US 14/098,103)。 發光介質一般可分為螢光粉與量子點(QD: Quantum Dots)。
  • 量子點與Micro LED結合提升發光效率與散熱效果
    打開APP 量子點與Micro LED結合提升發光效率與散熱效果 LEDinside 發表於 2019-10-09 14:24:21
  • 放棄TFT-LCD,獨吞OLED不止,深度解密三星最新顯示技術Micro-LED
    而且自2008年以後,LED光電轉換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100 lm/W以上已成量產標準。因此對於Micro LED顯示的應用,因其自發光的顯示特性,搭配幾乎無光耗元件的簡易結構,就可輕易實現低能耗或高亮度的顯示器設計。
  • Micro LED技術原理,Micro LED與OLED技術對比
    當然,很多媒體指出晶電、隆達、歐司朗、日亞化、CREE、三安這樣的LED廠商都表示在做Micro LED研發。但是,這個支撐團體的力量主要集中在LED發光晶體這一層。而製造超微型的LED發光晶體(10um級別),應該說是整個Micro LED產業鏈中最為成熟的部分之一。
  • 玻璃基板:LED顯示的下一個焦點
    2020年,LED顯示行業最熱門的概念莫過於mini-led與Micro LED。尤其是7月份利亞德P0.4 Micro LED產品的發布,幾乎標誌著LED顯示進入「液晶 PPI」標準時代的開始。LED顯示成為能夠滿足中等屏幕到超大屏幕顯示主流需求,產品尺寸線覆蓋最長的直接顯示技術門類。
  • Micro LED技術又獲突破,商用進程加快
    InGaN薄膜因其寬帶隙可調的優點,在可見光領域內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用於micro-LED全彩顯示是其中最有潛力的應用之一,未來的智慧型手機、手錶、虛擬實境眼鏡等小尺寸顯示屏都將受益於micro-LED技術。
  • 北航ACTA打破Hall-Petch模型,闡明純鎂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影響
    本研究成功地獲得了具有寬範圍平均晶粒尺寸的完全再結晶的純Mg試樣,其最小晶粒尺寸為650 nm,並且系統地闡明了室溫下與晶粒尺寸有關的機械性能和變形機理。變形孿晶和基面滑移控制了常規粗大晶粒區域的塑性變形。但當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微米時,孿晶被抑制。晶界調節塑性,即晶界滑動在平均晶粒尺寸小於1μm的超細晶粒(UFG)樣品中佔主導地位。
  • 詳解Micro LED巨量轉移技術
    依據顯示基板尺寸不同,大致可分二種轉移形式,第一種是小尺寸顯示基板,使用半導體製程整合技術,將LED直接鍵結於基板上,技術代表廠商為臺工研院,第二種是用於大尺寸(或無尺寸限制)的顯示基板,使用pick-and-place的技術,將Micro LED陣列上的畫素分別轉移到背板上,代表廠商為Apple (LuxVue)、X-Celeprint等,其他廠商例如Sony、eLux等亦有相關轉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