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嗎?是不是聽到這個名字就感覺和我們的生活有點遠?
在大家的腦海裡,大型強子對撞機似乎只會和頂尖物理學家產生聯繫。如此高深莫測的高能物理學研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能有多大關係呢?
然而,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則新聞改變了小編的想法。
當地時間7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已經與法國地方當局籤署了一份協議,考慮對LHC產生的熱能進行回收利用,計劃從2022年起,將回收的熱能提供給附近的費內—伏爾泰社區,用於冬季供暖。(來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光網)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將「兼職」供暖,是不是很新奇,這個「高大上」的科學裝置,也要開始接地氣了嗎?
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簡稱LH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橫跨法國和瑞士的邊境,作為國際高能物理學研究之用。
它能夠將質子加速並使其對撞,以此幫助粒子物理科學家探索新的粒子,並量化研究這些微觀粒子的物理性質。
目前,共有來自全球約80多個國家的7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了設計、建造與儀器運行過程。
2012年,大型強子對撞機成功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一時間,讓它名聲大噪。
其工作原理是在環形粒子加速器的內部,施加特定的電磁場,使兩個被稱之為「強子」的亞原子粒子束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最終相撞,產生新的粒子。
這些粒子每運行一圈,就會獲得更多的能量,直到能量達到指定的數值。
讓非常小的微觀粒子相撞,就如同讓從相距10公裡的兩地發射出來的兩根針相撞。
簡單來說就是將高度活躍的質子以超快速度撞擊到一起,上演微縮版的「宇宙大爆炸」。
那麼,這種研究粒子的科學裝置,要如何為周邊居民供暖呢??這還得從LHC產生的熱能說起。
LHC是一個環圓形加速器,深埋於地下100米,它的環狀隧道有 27 公裡長,功率是百兆瓦量級,也就是一億瓦量級。
大家都知道,能量在轉化時會有一部分以熱量形式流失。大型強子對撞機耗能巨大,這就意味著它會產生很多熱量。
所以,要想保持這一科學裝置處於適宜的工作溫度,就需要搭配龐大的冷卻系統。
那用什麼來進行冷卻呢?沒錯,就是水冷系統,所以LHC其實也可以說是在「燒熱水」。
LHC「燒熱水」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首先將冷水注入冷卻管道,使冷卻管道中的水吸收設備產生的熱量。
冷水吸收熱量後變成熱水。隨後,把熱水排出並收集,將其送入冷卻塔降溫。
熱水經過降溫之後變成冷水,再次被注入冷卻管道中,形成一次循環。
據悉,現在的冷卻管道是「內部小循環」,熱量會在冷卻塔中散失掉,無法為人們所用。
而現在科學家想把這種「內部循環」擴大化,將冷卻管道變成大循環,把流出的熱水導入到附近居民家中。於是,原本散失掉的熱能就被利用了起來,起到了供暖的作用。
這樣本來在冷卻塔裏白白浪費掉的熱量,就能通過水暖的方式,變成居民家裡的供暖來源了。由於供暖用水一般是循環流動,流入居民家的水在完成供暖使命後,仍會流回冷卻管道,繼續起到冷卻作用,完成循環,也就是說供暖步驟代替了冷卻塔。據估計,未來最多將有8000位居民的家可享受這種更低成本的供暖,同時此種供暖方式還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據了解,用來連接LHC 8號實驗點和費內—伏爾泰社區的管道建設工作已經開始,預計在2021年將進行熱能回收系統初期測試,2022年費內—伏爾泰社區的部分居民就能享受上LHC提供的熱能了。
工作人員正在檢查大型強子對撞機隧道內的磁體陣列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加速器負責人高傑表示:綠色對撞機,已經成為新的課題,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目前,科學家正在研討設計多種方法,將大型對撞機產生的高溫熱能或低溫熱能收集起來,充分實現能源的回收利用。
除了利用冷卻管道,科學家還提出一種大膽的設計方案:利用吸熱性能強大,同時又不太容易散熱的固體材料,充分吸收對撞機產生的熱量,再將材料搬運到需要使用能源的地方散熱。
目前,我國國內對大型對撞機的建設還存有爭論,部分學者認為,粒子物理研究已經到了瓶頸期,花費巨資建造大型對撞機不一定會對該領域的研究起到幫助作用。
但是,如果中國物理學家提出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計劃立項,未來中國對撞機運行的功率將會在百兆瓦量級以上,到時候這種對熱能的回收利用的方法一定也很有參考意義。
北京科學中心試運營期間開館時間:
主展館及首都創新成果展:每周三至周日,上下午各一場,上午9:30-12:00,下午13:00-17:00,16:00停止檢票入場。
兒童樂園:每周三至周日,上下午各一場,上午9:30-12:00,下午13:30-16:00。
關注「數字北京科學中心」微信號,點擊底部菜單「酷館」-「免費訂票」,即可在線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