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血封喉,又名箭毒木,為桑科見血封喉屬植物,是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種樹。這一屬共有4種,生長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都含有劇毒的乳汁。我國只有見血封喉一種,見於雲南西雙版納、廣西南部、廣東西部和海南省等地,傣語叫「戈貢」。
見血封喉為高大的常綠喬木,樹高可達30多米。它的莖杆基部具有從樹幹各側向四周生長的高大板根。春夏之際開花,秋季結出一個個小梨子一樣的紅色果實,成熟時變為紫黑色。果實味道極苦,含毒素,不能食用。
箭毒木是稀有樹種,為我國熱帶雨林的主要樹種之一,在東南亞和印度也有分布。隨著森林不斷遭到破壞,植株數量也逐年減少。在我國,見血封喉已被列為三級珍貴保護植物。
在兩個世紀前,爪哇有個酋長用塗有一種樹的乳汁的針,刺扎「犯人」的胸部做實驗, 一會兒功夫,接受實驗的人即窒息而死, 從此這種樹聞名全世界。我國給這種樹取名叫「見血封喉」,用來形容它毒性猛烈。它體含白色乳汁,汁液有劇毒,能使人心臟停跳眼睛失明。其毒性遠遠超過巴豆和苦杏仁等劇毒之物,因此,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最毒的樹木。
箭毒木的乳汁中含有弩箭子甙、見血封喉甙、鈴蘭毒甙、鈴蘭毒醇甙、伊夫草甙、馬來歐甙等多種有毒物質。當這些毒汁由傷口進入人體時,就會引起肌肉鬆弛、血液凝固、心臟跳動減緩,最後導致人們因心跳停止而死亡。人們如果不小心吃了它,心臟也會麻痺,乃致停止跳動。如果乳汁濺至眼裡,眼睛馬上也會失明。人和動物若被塗有毒汁的利器刺傷即死。
相傳在西雙版納,最早發現箭毒木的汁液含有劇毒的是一位傣族獵人。這位獵人在一次狩獵時被狗熊緊逼而被迫爬上一棵大樹,而狗熊也跟著爬上樹來。獵人折斷一枝杈刺向狗熊的嘴裡。奇蹟發生了,狗熊立即倒斃。從那以後,西雙版納的傣族獵人在狩獵前,常把箭毒木的汁液塗在箭頭上,製成毒箭來對抗猛獸的侵害,凡被獵人射中的野獸,只能走上三五步就會倒斃。每逢人們提到箭毒木時,往往是「談樹色變」,稱其為「死亡之樹」。
箭毒木的杆、枝、葉子等都含有劇毒的白漿。用這種毒漿特別是以幾種毒藥摻合塗在箭頭上,箭頭一旦射中野獸,野獸很快就會因鮮血凝固而倒斃。故而當地民諺云:「七上八下九不活。」意為被毒箭射中的野獸,在逃竄時若是走上坡路,最多只能跑上七步,走下坡路最多只能跑八步,跑第九步時就要斃命。用毒箭射死的野獸,不管是老虎、豹子,還是其他野獸,它們的肉卻是不能吃的,否則,人也會中毒而死。因此,西雙版納的各少數民族平時狩獵一般是不用毒箭的。
見血封喉毒液的成分是見血封喉甙,具有強心、加速心律、增加心血輸出量作用,在醫藥學上有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
見血封喉雖有劇毒,它的樹皮纖維卻柔軟而富彈性,是做褥墊的上等材料。西雙版納的各族群眾把它伐倒,浸入水中,除去毒液後,剝下它的樹皮,捶松,曬乾,用來做床上的褥墊,舒適又耐用,睡上幾十年也還具有很好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