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猩球崛起2》,就不得不簡單提下3年前那部《猩球崛起》,作為經典科幻電影之一的《人猿星球》前傳,《猩球崛起》的出現在當時給人不大不小的驚喜。「凱撒」從幼猿成長為猿族領袖、「凱撒」與養父的亦師亦友的親情,以及凱撒領導「官逼民反式猿族起義」,幾條劇情主線清晰明了,人物角色設定也很豐滿,輔以動作捕捉特效帶來的特有真實感。《猩球崛起》在內地(2億+RMB)及全球(近5億美元)都收穫不錯的口碑與票房。
和第一部相比,《猩球崛起:黎明之戰》則將重點鎖定在「凱撒」身上(這一點從前期多次出現仰拍「凱撒」的鏡頭便可看出),影片從多方麵塑造這位偉大的猿族領袖,但他並不像傳統的英雄電影那般高大上。「凱撒」在展示自己擁有發展眼光、絕對力量、團結仁愛等一系列領袖能力,並立下「猿類不殺猿類,團結戰勝一切,知識就是力量」三大守則的同時,其在看似一呼百應的表象下,也有著自己煩惱,比如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兒子、患上「產後抑鬱症」的妻子,手下最得力幹將「科巴」的背叛,以及維持與亦敵亦友的人類之間脆弱的平衡關係。
站在人類立場,我非常認同只有兩三場戲、形象也不太正面的卡佛一角(常看美劇的朋友應該能認出這傢伙,在各種劇裡演配角)說的:我才不管什麼科學狗屁,猩猩在我眼裡就是一群殘殺了無數親人同胞的醜八怪(大意)。想像一下,如果更多人就像那群噓他的聖母一樣,對人類中一小撮犯下的罪行抱著無盡的悔意,對互相理解、和平相處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麼當猩猩大軍來襲時,只會更加一敗塗地。
當然,卡佛這傢伙私自帶槍,危及任務,確屬不智之舉,但站在他的角度,沒有經過深入接觸前,跟這群力大無窮、沉默寡言、獨斷專橫、暴力成性又髒兮兮的生物(還是在對方的地盤),有什麼信任可談,更何況它們中確實一直燃燒著侵略的星火。其實把片中人和猩猩的對立心態,放在任何政治、宗教、經濟上的敵對勢力來演繹,都毫無違和,人類生來就被劃分成各種陣營,尚且無法擺脫,徵戰不休,何況是面對一群渾身長毛的傢伙呢。
相比之下,猩猩們再有智慧,也只是「動物」而已,一旦凱撒那樣的智者缺席,隨時會蛻變成粗鄙的群體無理性的野獸。凱撒也在傷重之際也不得不承認,猩猩其實不比人類高尚,主創選擇延續原版的點睛之悟,是非常明智的。幾名主角從猩猩大本營逃離時,氣氛就像《侏羅紀公園》的科學家躲避嗜殺的恐龍,瀰漫著毫無理性的恐懼;猩猩軍隊排山倒海兵臨城下時,儼然是被物化的恐怖天災,威脅人類生存的死神使者。
換了是我,在引爆炸彈時也不會有一秒鐘的猶豫。我們當然不能否認凱撒的智慧和誠意,但將猩猩視作一個整體時,人類沒必要給它們什麼機會(而且是在此前毫不知情、時間緊迫無從求證的情況下),更毫無必要拿同胞的生命冒險,哪怕風險再小。致力於雙方和解的馬爾科姆的做法也並沒錯,但放在大局中,註定顯得不合時宜,幾番努力、多次受辱受冤換來的脆弱的和平,根本經不起陰謀詭計的動蕩。如果戰爭註定無法避免,不如做一個無畏的戰士,而不是無奈的說客。
說第一部還算是乘了新時代的技術東風,激起一片漣漪,角色的精彩演繹,也為它成為一部及格電影奠定了基礎,可終究是煽情來的過於寬泛,沉澱不下來,到了這一部更是過之而無不及,短短兩年的時間,電影技術略看便已提升不少,然而使影片長久的故事性差了不只一點,比更多更多的、莫名的人文調調,貫穿影片始終。人類是糾結的,人類的錯誤造成了無辜的猿猴變異強大,然後又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去饒恕日漸強大的類人猿,如此,反抗成為了人類唯一的途徑。
在這部影片中,「信任與和平」成為影片的一個重要主題。影片多次通過凱撒之口強調了種族之間的信任、族群內部的信任,並且身體力行的實踐信任的重要性,讓人類為自己的妻子看病,試圖建立友好關係。在這裡,信任仿佛成為和平的重要前提。然而,也正是信任在一步步的蠶食著和平的堡壘。兩個愚蠢的人類在大猩猩的雜耍面前選擇了信任,但不一會便成為槍下鬼;凱撒對於自己的屬下選擇信任,卻遭到屬下的背叛。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音樂,相對深沉凝重,而且多採用鼓點,在關鍵時刻總能恰如其分地營造緊張氣氛,貌似有張無形的手硬要把你抓進劇情裡。影片開始不久旁邊的一對情侶商量著離場,一陣比較緊湊的鼓點把他們又按在了座椅上,最後竟然在離場時甩了一句「還不錯」,我想這就是配樂的魅力了吧!猿星崛起:黎明之戰,就是這樣的一部以文明作為內核科幻作為外衣的電影,加上演員的絕佳表演與完美的特技,再配合天衣無縫的剪輯與盪氣迴腸的音樂,讓人在首映回來的黎明裡久久無法平靜!每當這樣的時刻就不由的對「好萊塢」這個糟粕與經典共存的文化工業感到深深的敬畏。
電影有兩個主線,一是人類與猿類的矛盾和戰爭,二是猿類內部的戰爭。因為猿類的戲份太精彩,人類在裡面幾乎都成了配角,而且性格塑造方面也沒有猿類有血有肉。這部戲裡的猿族才是真正的靈魂所在。凱撒騎在戰馬上那種威嚴,感覺是要創造一個帝國的王者。科巴為了報復人類,滿足自己的權利陰謀,暗殺凱撒嫁禍人類,最終挑起戰爭。在大爆炸以後拿槍掃射自己的同類,看到同類受傷,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加害。這和我們人類有什麼區別?人類和猿類太相似了。本片因為猿和人都有著複雜的情感,內部的分化戰鬥,這場人猿大戰才更有看點。如果僅僅是一群不具智慧的畜生,那就變成了非常普通的科幻片。影片的特效太好看了,戰鬥場面氣勢宏大、壯觀。對於猩猩情感的刻畫,動作的捕捉,真是惟妙惟肖。毛髮,五官精雕細琢,細緻入微。給人的感覺完全就是有著人類情感的真實大猩猩。既有外形的極其相似,又賦予猩猩內心情感的深入刻畫、表達。是近期看過的科幻片最好的一部。
人猿之戰便正是如此。人類分成兩派,馬爾康姆為首的親猿派和德裡弗斯為首的殺猿派,在影片尾聲,他們的對立升級為馬爾康姆拿著機槍威脅德裡弗斯,讓他不要炸塔樓,給凱撒一點時間,收回科巴發動的佔領。但德裡弗斯認為這不可理喻。他自殺性地拉了引爆線,認為自己是在拯救人類。如前所述,猿猴也是分成兩派,他們之間,同樣是你死我活的對抗。人群和猴群,還真沒那麼大的不同。都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有教條的,也有能夠睜開眼睛看,看事物究竟如何在面前呈現自身的——這個電影講的其實就是兩個人群或兩個國家的故事。這部電影最觸動我的地方,是敵對雙方能夠在對抗性張力之中,仍然在不經意間向對方流露出善意。比如那隻剛出生不久的小猴,跳到薩拉的肩上,好奇地打量那些新鮮的物事,薩拉和亞歷山大的目光從驚愕逐漸變得慈愛。放下了人與人(猿)之間的算計和戒備,純粹的自然,便得以湧現。就像整部《伊利亞特》,我只愛最後一卷。特洛伊國王普裡亞冒死去阿喀琉斯的帳篷裡,請求他允許自己帶回兒子赫克託的屍體。無論帶著怎樣的仇恨,阿喀琉斯和普裡亞短暫和解了,他們共進晚餐的時候,向對方溫和地微笑——儘管他們知道,戰爭並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