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固態照明國際研討會(TSSL 2016),於2016年4月13日至4月14日於南港展覽館會議室展開,重點聚焦在未來固態照明的兩大候選:「LED」和「OLED」,多位業界、學界專家分享了包含設備、製程、材料到設計的最新進展,其中更有三場內容涉及顯示應用的新興技術「Micro LED」,LEDinside歸納OLED和Micro LED的重點如下:
OLED照明的商機無限
OLED近幾年的發展不只在顯示器如火如荼,在照明應用也越來越成熟,Philips、LG、Osram和中原大學都介紹了OLED的特殊設計與應用,大大行銷OLED在一般照明、商業照明(醫院、博物館)、車尾燈上優異的表現,OLED本屬柔和面光源,因此無眩光、低藍害、光譜更接近自然光,可撓的特性更增加了設計的彈性與想像力,種種特性使OLED照明與LED做出了差異化,攻佔偏好面光源的照明市場。
LED的商業化的關鍵挑戰
(1) 價格昂貴,蒸鍍製程良率難以提高,材料利用率低於10%,導致OLED面板價格居高不下,因此相關供應鏈無不積極開發印刷的製程與材料,目前Spin-Coating距離商業化還很遙遠,而Ink-jet Printing已漸漸成形,默克、Konica Minolta和Aixtron都提出在材料、設備和製程上的提升以及解決方案且綠色與紅色發光層的發光效率也有顯著提升,默克推出的印刷材料壽命(LT 95)已來到8,500(綠光)和10,000(紅光)小時。
(2) 藍色磷光仍缺乏穩定而高效的材料。
(3) 光萃取效率(LEE)差,Yamagata University指出一般OLED平面結構的LEE約在20~25%,然而透過結構優化如ETL(電子傳輸層)加厚、新增微透鏡層等方法,可以將LEE提升到66%,可望將OLED的發光效率進一步提升到160 lm/W,直接挑戰LED照明的發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