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天高雲淡,草原上最美的季節。
一場大會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500多名行業精英趕赴首屆烏蘭察布發展大會,選擇把發展的重心停留在這裡。
為什麼把腳步停留在這裡?
不僅僅因為這裡是北魏太祖拓跋珪的出生地、察哈爾文化的發祥地;不僅僅因為這裡是「神舟」飛船降落地、「中國草原避暑之都」;不僅僅因為這裡有好客的人民、優越的投資環境,也是因為這裡蓬勃的教育生機。
「課堂很活躍,學生很自信」「孩子們的表現力超出我的預想」……今天的烏蘭察布不僅用交通、氣候、資源等優勢留住投資者的腳步,更用全新的教育面貌改變著他們對草原教育的印象。
「一個國家的興旺在教育,一個地區的希望在教育,一座城市的品位在教育。」烏蘭察布市委書記杜學軍高度評價教育之於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5年披荊斬棘,5年砥礪奮進,事實證明,滿意的學校就在草原家門口,課改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教育正成為烏蘭察布的又一張新名片。
攻堅,從課堂出發
2012年,對於烏蘭察布教育人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一場以市委、市政府名義開啟的教育「三項改革」拉開大幕。校長隊伍改革、教師隊伍改革、課堂教學改革「三板斧」直指傳統教育的痼疾。
「以改革增強教育活力,以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以改革推動教育發展,是我市深化教育改革的宗旨和目標,而課堂教學改革是教育綜合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分管教育的烏蘭察布市副市長王心宇說。
「前兩項改革都是為課堂教學改革打基礎,是為課堂教學改革服務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烏蘭察布市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而課堂教學則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渠道。」 做過教師、校長的烏蘭察布市教育局局長李琮非常明白改革的「七寸」要打在哪裡。
再好的育人目標也是在課堂上落實的。從2013年開始,烏蘭察布市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教育「三項改革」的重點工程,作為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動員一切力量、動用一切手段、採用一切辦法,展開了一場課改攻堅戰。
行政力量的推動為課改攻堅戰吹響了號角。自教育「三項改革」開始,市財政每年列支教育經費1200萬元,各旗縣區要求最少500萬元,在經費上給予極大的保障。其中,市本級財政每年還單列200萬元、旗縣區財政每年單列100萬元課改專項經費。不僅如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全市大會上講教育談課改,深入課堂觀課、調研;各旗縣區領導、教育局管理人員經常深入學校、走進課堂,與師生交流,共同排憂解難。
烏蘭察布市教育局還專門成立「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課堂教學改革辦公室」,負責對全市課改的規劃、設計、指揮、協調、督查、考核。
2013年,在6個旗縣區、10所學校分別召開了小學、初中、高中課堂教學改革現場會,全面總結和部署課堂教學改革工作。
2014年,課改成為市裡對旗縣區教育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指標,實行單列考核。
2015年,把當年確定為「課堂教學改革年」,並首次把課改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一有力舉措放眼全國都很少見。
更重要的是,就在這一年,市政府下發文件明確把課改分為三個階段:示範引領、區域推進,在每個旗縣區選擇小學、初中、高中各一所先行試點;全面開展、深度推進,10個旗縣區的29所試點校全面深化、初見成效,鄉鎮中心小學校以上學校全面推行,所有教師通過課改「過關課」驗評;總結提升、形成常態,全市所有學校做到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的全員、全學科全覆蓋,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2016年,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與各旗縣區分別籤訂了《課堂教學改革責任書》,實現目標考核的導向性變化。
這是一場系統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
在烏蘭察布,課改不是運動式的一陣風,既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更有細水長流的決心,實打實地體現在每一個旗縣區、每一所學校的行動中。
改革,眼裡始終要有「人」
課改最難,是轉變觀念。
「區域課堂教學改革,得讓教師和校長轉變教育觀念,眼裡始終要有『人』,作為局長首先要轉變觀念,更要學會尊重人、解放人、發展人。」李琮說。
眼裡有「人」的重要標誌是評價教育質量的標準。在許多人看來,評價一個地區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好不好,無非就是看高考成績,甚至是看考上清華和北大的學生有多少。但李琮不認同這樣的標準,他不止一次說:「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質量的評價要轉過來,不能只看升學率。」
一個人轉變觀念不夠,得讓更多的教師眼裡有人,眼裡有學生。而這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成為生命成長的主人。
走出去。帶領旗縣區教育局長、教師到全國課改名校考察學習,參加全國性課改會議。僅2014年一年,烏蘭察布市教育局就4次組織旗縣區教育局長、校長和骨幹教師外出學習。5年中,市、旗縣區、學校分別組織了多批次外出學習培訓。
請進來。請全國知名課改專家和本地課改專家做講座,同時邀請全國課改名師到學校做示範課。2015年至2016年舉辦3次面向不同群體的體驗式培訓,每次為期一周,每期近千人參加。此外,各地各校還組織進行了多輪次教師培訓。截至目前,全市1.5萬多名教師,每人至少接受過一次以上專題培訓。
重督查。市教育局派出專業團隊深入各旗縣區,對課改情況進行調研督導。不到草原不知祖國之大,烏蘭察布所有旗縣區一圈跑下來,最少都要一個多月時間,但一線課改總指揮、烏蘭察布市教育局副調研員陳登龍愣是跑了一圈又一圈,5年來不知去了多少次,對每個旗縣區、每所學校的課改情況了如指掌。
強教研。市教研室組織優秀課改教師送教下鄉,送教教師涉及各個學段,覆蓋所有學科。每個學段每學期送教兩次,全年共組織24次送教活動,涵蓋11個旗縣區,送教隊每到一所學校,往往周邊的學校都要選派教師去聽課、評課,受益學校每年至少有40多所……
改革的效果正在逐漸凸顯。
2015年6月13日,烏蘭察布市首屆課堂教學改革好課堂大賽在豐鎮市拉開帷幕。為什麼在好課堂前面冠以「課堂教學改革」6個字,答案很簡單:只有體現課改意識的課才是好課。
這次大賽給人的震動不可謂不大。「賽課中,誰以學生為主體,誰把學生當成主角,誰的課堂效果就好;相反,有的教師個人能力很強,整堂課成了自己的表演,忽略了學生,教學效果並不好。」卓資縣逸夫學校校長李根虎感慨萬分。
「凡是按照傳統課堂模式上課的,即使再精彩也不能評獎。全市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的評選等都要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重要內容。」陳登龍說。
「大賽課堂全部開放,賽前要對選手做理論和課堂操作的培訓,課後評委要為選手評課,競賽結束後要有展示課,評委和優秀選手同臺展示,共同傳達課改的理念。」烏蘭察布市教研室主任周建明告訴記者。
這樣的活動僅僅是開始。
連續三年召開的好課堂大賽、內蒙古自治區首屆課改博覽會、「課改星級校」評選、教師課改合格課驗評、組織優秀教師送教下鄉……一系列圍繞「課」做文章的活動點燃了教師的激情,讓他們開始用另一種眼光審視自己的課堂,審視自己的學生。
「想起以前的大包大攬、越俎代庖,就感覺很慚愧,教師應該把舞臺交給學生,放手之後成長會更好。」有著19年教齡的興和一中語文教師吳鳳英告訴記者。
「孩子們大膽,有靈性。」 集寧市億利東方學校小學部校長任愛霞毫不吝嗇地誇起自己的學生,「他們討論如何分工,如何展示,如何探究,可以說每節課都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有時她甚至會故意晚去教室,看孩子們如何盡情展示。
「這是一次教學『三觀』的轉變,我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徹底改變了。」涼城一中英語教師尹淑嫻由衷地說。
「課改不可避免會有成績這個問題,入學成績20分、畢業成績70分,與入學成績60分、畢業成績70分,誰的發展大一目了然。」四子王旗教科體局副局長李潤和從一個細節看到了課改的變化。
行政推動、典型引領、活動推進……曾經「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越來越少了,曾經滿是教學套路的課堂被淘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眼裡有了學生,課堂也因此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以前我們的學生是『穿得也爛,走得也慢,羞答答不敢發言』;現在大家說的是『看課改,就去烏蘭察布』,只要堅持下去,我們孩子的能力一定比別人強。」提起烏蘭察布的教育,李琮底氣很足,信心很大。
收穫,重建綠色教育生態
從29所學校試點課改到全市230所學校全部推進課改,顯然這不是一盤普通的棋。但「眼裡有人」的基調註定了這是一場激發基層探索活力的改革。
李琮給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做教育管理的明白人,不強制、不壓迫,而是服務和影響更多的人走向改革之路。
在這樣的寬鬆氛圍中,每一個旗縣區都探索著自己的課改模式。
察右後旗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課改先進人物的引領和帶頭作用,通過課改示範課、觀摩課、展示課,帶動和影響全體教師投身到課改的教學中。
商都縣成立由教研員和各校骨幹教師組成的課改專家團隊,組建名師工作坊,開展同頻互動活動。
興和縣發揮課改示範校的引領作用,採取聯片包校、整體推進的方法,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察右前旗以3所試點校為抓手,以小組建設、導學案、教學模式為突破口,以技術支撐為保障,以組建和強化專家團隊為依託,使課改如星星之火形成燎原態勢。
四子王旗採取分管局長、教研室主任、教研員包校制度,學校領導和年級幹部包年級、包學科制度,促進課改的深入開展。旗教研室還專門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把「課題研究」與打造「高效課堂」進行有效對接,解決課改工作中的現實問題。
集寧區做到「三到位」(責任、政策、經費), 「三落實」(規劃、部署、監控),明確要求校長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責任人。
察右中旗「立體模式」推進課改,旗政府、旗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協同配合、共同發力。
「現在,課改與否已經不是爭論的問題,而是怎麼往下做的問題。」集寧市集寧區教育局基教科科長朱志東這樣總結。
不僅旗縣區的活力被激發,而且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的活力都被喚醒了。
「5年課改,最讓我們激動和開心的是湧現了一大批好教師。」陳登龍特別有感慨。
王一芳、劉紅梅、趙麗霞、楊文軍、梁淑蘭、蘭建海、王曉霞、李雪雁、白軍邊、徐彩霞、張萌、武瑞清……這些教師在課改中大放異彩,也收穫著屬於自己的精彩。
今年教師節,王一芳被評為市「十佳師德標兵」,在幾千人的矚目下從市委書記杜學軍手中接過獎盃。那一刻,她明白是課改成就了自己。
課改改變了學校,改變了教師,也在改變一個地方的教育生態。
集寧一中、興和一中、卓資中學、涼城四中、四子王旗二小、察右前旗新世紀小學、察右中旗東街小學、商都實驗小學、察右後旗明德小學、億利東方學校等一大批學校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讓曾經跑出去的學生也開始回流了。
曾經只能靠輸血、外援的市教育局擁有了本土的專家團隊,已有多名局長、校長多次應邀在全國課改會上作專題講座和發言。先後有30多位教師在全國課改會上進行了課堂教學展示。
經常去外地考察學習經驗的草原人也陸續迎來了自己的粉絲團,烏蘭察布的課改吸引了區內呼和浩特、包頭、錫盟等地和區外廣西、海南、陝西、寧夏等地的教育同人多次前來考察交流。
改革源自人民呼聲,也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當每一個教師在改革中不斷激發出活力,當每一個學生在改革中收穫教育的紅利,或許這正生動詮釋了什麼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不僅要教,還要育。要通過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考慮。有了綜合能力,才可以持續發展,孩子才可以構建自己幸福的生活。」杜學軍說。
課改是讓核心素養在具體課堂上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課改是為千萬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有效載體;課改也是振興烏蘭察布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迫切需要。
「讓烏蘭察布的教育因我們的努力而精彩,讓烏蘭察布的孩子因我們的付出而幸福」。下一個5年,烏蘭察布教育人整裝出發!
《中國教師報》2017年09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