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擺脫疲勞的自救指南

2021-01-08 L先生的貓

希望這篇 7000 字的文章

能夠幫你注入一些動力

最近和朋友聊天,大家都有這麼一個感觸:

隨著年齡增長,一方面,身體開始出現小問題。以前深夜工作是家常便飯,現在稍微睡得晚一點,第二天一定會頭痛。

另一方面,精神狀態也開始走下坡路。經常會時不時走神,忘了在做什麼,一天下來總會精疲力盡。有時明明有大把時間,卻什麼都不想做,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就想靜靜癱著,讓時間給「消磨」掉……

知乎有一個經典的問題,叫做:為什麼那麼多人開車回家,到樓下了不下車還要在車裡坐好久?

下面的回答參差百態。有描述中年男人生活壓力的,有嗟嘆柴米油鹽、家長裡短的,有傾訴家庭主婦每日忙碌煩瑣的,也有身在不同行業、對目標和生涯的焦慮感……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字:累。

這似乎已經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感受。

無論收入高低,無論工作是否滿意,家庭是否和睦,似乎很少有人,能夠逃脫生活的疲勞感。

它就像一隻蟲子,無孔不入,蠶食著我們的效率和幸福感。

我很喜歡一個比喻:生活就像一場拋接球的雜耍。這些球,有的叫做家庭,有的叫做工作,有的叫做事業,有的叫做健康……

你要做的,就是儘量讓它們,不要落地。

這當然很不容易。一開始,你很容易手忙腳亂 —— 但慢慢的,隨著你找到自己的節奏,它們會開始穩定下來。你也會從一開始的慌亂和手足無措,過渡到平穩,再到自由。

逐漸地,不需要大腦去參與,它們會自己循著固定的路徑動起來。

生活亦然。面對不斷襲來的壓力和信息,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節奏,建立一套穩定的模式,用來應對和處理種種事務。儘可能讓一切「平穩」下來。

但很多人的模式是:每天,投入各種各樣的事務之中,讓自己被外在的壓力淹沒,奔波於此起彼伏的呼叫和應答中,親自去推動各個節點運作,不斷燃燒、透支自己的精力。

想一想,你的日常是不是這樣的:「等一會」「快好了」「馬上來」「別等我」「抱歉,我忘了」「太忙了,下次吧」……

這樣日復一日,怎麼會不感到「累」?

但這是不可持續的 —— 千萬不要透支自己。人生很長,沒有什麼事情,值得你用健康和未來的時間去換。

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一套穩定的流程和模式,讓一切任務在它上面,能夠長期持續運轉下去、跑下去。

而你自己可以抽身出來,重新尋回心智和精力的自由。

這也許需要一些取捨,一些選擇、犧牲和放棄 —— 但一旦這套模式能夠建立起來,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就是我今天想跟你聊的話題。

希望這些總結出來的經驗,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1. 思慮過載

如果把大腦比作電腦,那麼,每天起床,本應是我們精力最充沛、狀態最佳的時刻。

但如今,有多少人一起床,想到的,是「又要面對一整天的煩心事了」,是房貸、車貸,吵鬧的小孩和絮叨的長輩,是一整天望不到頭的喧囂、忙碌和瑣碎……

這就像什麼呢?電腦一開機,就已經加載了一堆自啟動的程序,侵佔了大量內存。

大腦也是一樣的。太多的思維負荷,會造成認知資源佔據,這就叫做思慮過載(Cognitive load)。

我們知道,作出任何思考、決策、行為,都要佔用一定的認知資源。認知資源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就像電腦的前臺和後臺。這些想法,雖然沒有進入「顯性認知」,但已經佔據了大量的「後臺資源」。

這就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方面,可用的前臺資源被它們擠壓了,能夠留給我們思考的資源就少了;另一方面,這些囤積在後臺資源的念頭,時不時會突破意識的封鎖,湧入我們的思維中(ruminations,難以自制的思維湧動),打亂我們的日常工作。

更糟糕的是,這些念頭會帶來壓力和負擔,降低喚醒狀態,讓我們每一天都從壓抑開始,從而造成整天工作效率的降低。

這也是造成我們一整天情緒消沉、狀態低落的關鍵因素。

如何應對這種現象呢?一種思維方式是:

變被動為主動,自己去決定「我要做什麼」,重新找回「自主性」。

具體而言,可以這樣做:

1)前一天晚上做好安排

我會在前一天臨睡前,整理一遍任務清單,從收集/待辦的池子中,挑出5-6個最重要、最關鍵的任務,安排到第二天。並詳細列出步驟分解、注意要點和大致的時間安排。

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前一天的睡眠;另一方面,可以大大簡化第二天的思維負擔,無需再從堆積如山的任務中去思考,而是一起床就可以立刻行動,用行動讓自己「忙起來」,不給自己憂慮的時間。

2)留出一定的寬裕度

我們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完成,它們或許都很重要,但這其中,一定有一些比別的更重要 —— 優先去完成它們。

然後,就停止這一天的工作,給自己留出一定的寬裕時間,讓自己能夠自由支配。哪怕是休息,發呆,小憩,也不要陷入盲目的忙碌中。

不要想著「把所有的事情做好」,這是不可能的。你要做的,是讓一切重新回到自己的掌控中。做出取捨。該捨棄的,就果斷捨棄。

與其把所有事情做到60分,不如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100分。

3)聚焦在長期價值上

不妨這樣問問自己: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擺脫目前這種忙碌的狀態?

無論是設計一套流程,還是把部分工作委託出去,又或者是把細碎的任務合併起來,還是優化、壓縮任務步驟和時間……這些,長期來看都是更具價值的,也是你應該著重去聚焦的。

把它們作為你每天「最重要的事項」,想辦法讓自己能夠抽身出來。

2. 被壓榨感

什麼是被壓榨感?它是指:自己一直在勞動和付出,但卻始終得不到反饋、認可和肯定,仿佛自己的付出都是無價值的。

想一想,你是否有過這些感受:

辛辛苦苦準備的方案,根本連拿出來展示的機會都沒有;連續加班好幾天,終於做得差不多了,老闆突然又改口,前面的都白做了;幫了別人的忙,卻被人視作理所當然,連一句謝謝都不說。……

在這個時代,被壓榨感是極其普遍的。

一切變化太快,為了應對變化,應對不確定性,我們不得不提高節奏,加快效率,不斷連軸運轉。但我們能夠從中獲得的、能夠使我們安心的,卻極其有限。

而人際之間,過度地追求「利益輸送」「資源交換」「合作雙贏」,追求「變現」和「收益」,也使得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有點寸步難行。

被壓榨感跟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也跟幸福感密切相關:過度感到「被壓榨」,會降低對自我價值的評價,從而導致缺乏幸福感。

如何應對這種現象呢?一種思維方式是:去發現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感。

具體來說:

1)5分鐘給予

哈佛商學院的一份報告指出:當我們對他人表現出慷慨、熱情和友好時,我們會得到強有力的情感獎勵。這種幸福感會超過絕大多數其他行動。

這種情感獎勵在什麼情況下最為強烈呢?當我們的饋贈,得到及時有效的回報 —— 亦即,產生了良好的社會聯結(Social Connection)時,回報是最高的。

所以,我一直在鼓勵一種行為,就是社群之間的連結和互助。有什麼需要的東西,其他人及時伸出援手;有什麼問題,及時給予鼓勵和回答;發現了好東西,分享給大家,等等。

這些,未必一定能幫上忙,但是,這對於給予和接受雙方,都是一種有效的情感獎勵。

當然,這種做法需要反饋。哪怕只是一個肯定,一句感謝,都會非常有效。

2)記錄幸福感

「被壓榨感」源於什麼呢?付出和收穫的不對等。因此,有一個小技巧,就是每天去觀察生活中有意思、有趣的事情,並記錄下來。

我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在日記中,我會記錄下每天許多一閃念的念頭和靈感 —— 它們可能永遠都不會「派上用場」,但光是記下來和閱讀本身,就能產生一種充實的幸福感。它會讓我感到,每一天都沒有白白浪費掉。

你也可以在生活中,試著去探索和觀察,用這種微小的幸福感,幫助自己「回血」。

3. 決策疲勞

每一天,我們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決策,小到穿什麼衣服出門,吃什麼早餐,做點什麼來消磨時間,大到這個報告怎麼寫,確定什麼選題……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實際上,無論決策大小,它都是一種權衡的過程,而這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認知資源。因此,作出決策這個行為,會導致我們產生「精神耗竭」。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煩躁。

你會覺得大腦仿佛鏽住了,不願意多加思考,覺得非常煩躁,希望快點逃離「需要決策」的情境。

這就叫做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2011 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美國法官做出的1100個假釋。他們發現,一個人能否獲得假釋,影響最大的並非他們的罪名、背景和供述,而是法官作出裁決的時間:早上判決的案例中,超過70%獲得了假釋;而下午宣判的案例中,只有不到10%獲得了假釋。哪怕後者有些罪名更輕、刑期也更短。

原因很簡單:經過一整天的審判和思考,法官們到了下午已經疲勞不堪,因此,他們會輕視犯人的供述,更加草率地下達判決。

這個原理,也是超市中,口香糖等零食往往放在靠近收銀臺位置的原因之一:當你在超市中逛了一圈,已經開始陷入「決策疲勞」,那麼結帳時,你對自己的控制力就會下降,更容易「放縱」自己。

所以,你可能聽過一句話:「不要在晚上作出重要的決定。」原因也是一樣的。

如何應對決策疲勞呢?一個思維方式是:簡化自己需要做出的決策。

既然作出的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導致後續決策質量的下降,那麼,對於一些不重要的小事(穿什麼衣服、吃什麼、刷點什麼消磨時間之類),儘量不要在上面耗費寶貴的腦力。

我最常用的就是建立規則加隨機決策。比如:把要做的瑣事做成例行安排,時間到了按時執行,就是一個不錯的做法。

再比如,當我有心情、手頭又沒有急事時,就打開印象筆記寫一會東西 —— 這樣就無需思考「什麼時候寫文章」了。

再比如,為什麼我的筆記沒有分類?很簡單,判斷一條筆記「該放到哪兒」本身,就是一種決策,它也是一種對認知資源的消耗,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增加你的思維負擔。所以,我的規則很簡單:全部放到一起,再按照「流」去定期整理。這樣就可以把注意力抽離出來。把注意力抽離出來。

試一試:通過給自己設立規則,讓規則幫助自己作出決策。規則覆蓋不到的地方,則用隨機來解決。

而如果是不傷筋動骨的小事,儘量讓別人決定即可。不要浪費一分一毫的腦力。

你的精力,應該留給那些真正重要的、需要審慎思考和權衡的問題上。

4. 外在打擾

不妨思考一下:

你每天要在多少種身份之間切換,去面對不同的人?

你每天有多少項目、任務要去關注和跟進?

你每天要在不同軟體、APP之間來回切換多少次?

很多人會覺得,這才是高效的表現,但這其實未必是一件好事。

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一定會知道:在不同狀態、任務、軟體間切換,一方面,其本身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沒做完的事情,會存在「契可尼效應」,繼續駐留在我們的後臺資源中,幹擾著我們的思考和認知。

為什麼我們很容易走神、分心,乃至於感到記憶力下降,突然「忘了自己剛在做什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多任務切換,把我們的大腦空間都給塞滿了。

於是,我們的注意力不斷被削弱,不斷被外在的信號吸引、打斷、幹擾。我們變得很難「坐得住」,很難真真正正地閒下來,把自己放空。

而每一次的切換,實際上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我們需要喚醒「警覺網絡」,注意到新信息,這時,閥門被打開;隨後,「定向網絡」啟動,向大腦的不同部位發出指令,激活新的神經元;接著,我們從「執行網絡」中脫離出來,定位到新的神經元,重新進入「執行網絡」。

看上去是不是很繁瑣?但每一次你從專注中被打斷,或是走神,大腦都要經歷一遍這個過程。

據美國 Basex 公司的測算:一名普通職員每天在工作中,平均會被打斷 70 次。這至少會造成 2.1 小時被浪費在「切換」的過程中。

尤其對於內向者來說,這種模式,無異於一種折磨。

為什麼?因為內向者處理一個新信息所需的時間更長,所激活的腦區更多,消耗的能量更多,同樣,切換回原本狀態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也會更多。

內向者更擅長的是專注,是對一個問題的想像、思考和分析能力。但在這個社會中,卻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挑戰。

應對這一點,一個思維方式是:建立你的「第二大腦」,把思維外部化。

這是我一直在用的技巧,非常高效,推薦給大家。

具體怎麼用呢?舉個例子:我會有一頁「項目工作檯」的筆記,裡面匯總了我所有手頭上的項目,比如公眾號、寫作課、智識營,以及我其他的公司、投資、新項目、商業計劃……

每當我有了一些進展,或是有了靈感、想法時,就會即時記錄在對應的部分。並安排時間,把上面的內容整理到任務清單中,變成「流」。

這樣,針對每一個項目,我做了什麼,有哪些進展,遇到什麼問題,有什麼思路和想法,有哪些下一步的行動……就一目了然。

同樣,我會有一整套「思考可視化」的方式。當我思考問題時,我會把它們畫下來。這樣,可以避免大腦中的信息被「衝走」,能夠更好地看到整個系統的各個細節,方便我去思考和判斷。

不妨試一試,在家裡放一塊白板,或是使用便利貼,在需要理清思路或是記錄想法時,用來輔助,效果會非常好。

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要讓它去記憶。

5. 信息過載

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講了太多。這裡簡單提幾個數據吧。

來自 GIIC(Global Information Industry Center)的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美國人平均每天閒暇時間所接收到的信息,達到了 34 GB(約 10 萬個單詞)。

高瓴資本發布的報告稱:2017年,平均每個成年人每天在數字媒體上花費的時間長達 5.9 個小時,包括音頻視頻、社交媒體、數字內容等。這其中,手機就佔了 3.3 小時。

來自 IDC 的數據稱:如今,每48小時所產生的數據量,相當於人類文明開始到2003年累計的數據總量。

同樣是 IDC 的數據:2008年,全球產生的數據量為0.49ZB。這個數據有多大呢?是全人類歷史上說過的話(約0.005ZB)的98倍。如果按一本書20萬字(中文)計算,這個數據量相當於1400萬億本書,可以裝滿28萬個圖書館。

而到了2011年,全球產生的數據總量達到多少呢?答案是1.82ZB。整整增加了2.7倍,平均每年多增加了25萬個圖書館。

……

信息過載,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是什麼呢?我們會下意識地、難以自拔地,渴望去獲取和追逐新的信息。

我自己嘗試過觀察:今天記下來的筆記,明天看一次,後天再看一次,就多多少少會感到厭煩 —— 我的大腦會告訴我:這條信息已經是「舊信息」了,我需要更多更新鮮的東西。

這一點,恰恰是令我們產生疲勞感的原因之一。

我們不斷去追逐新信息,不斷獲取新鮮感的刺激,這本身是一個高耗能的行為 —— 但我們的大腦,會受到新鮮感的蠱惑,從而忽略和掩蓋住這種耗能。

我們的能量,就在這種刺激之中,被用來接收、理解、記憶、處理,不知不覺地消耗殆盡。

所以,我現在也在有意識地克制自己,去做好信息的「反芻」,而非追逐新的信息。

思考舊的信息間的聯繫,把它們進行碰撞和連結,嘗試著用不同的角度思考,找出共性和新的主題 ——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它可以優化你的信息處理模式:從「新鮮感導向」的「獲取-囤積」,到「成就感導向」的「反芻-輸出」。你會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狀態,擺脫被新鮮刺激所裹挾的「上癮」狀態。

不妨把它變成一種習慣:

1)試著把你記錄的不同筆記放到一起,看看它們之間能產生什麼聯繫,能否創造出新的火花。

2)在閒暇的碎片時間裡,去反芻、回想自己記下的舊內容,儘量控制對新信息的攝入。

慢慢的,你會發現,你的思維會變得更清晰,對於許多東西,也不再只是停留於「模糊的印象」而已 —— 你會更透徹地理解它們。

最後,再重提幾點生理上的建議:

1)一定要睡好。

睡眠過程中的深度睡眠,能夠有效促進腺苷到ATP的水合反應,為我們的機體儲存能量、清除代謝垃圾。

請保證每天6小時以上不受幹擾的睡眠,這極其重要。

2)多散步。

散步是最輕鬆有效的鍛鍊。不但能夠促進血清素的合成,也能有效擴充大腦容量。波士頓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步行1小時(約5000步),相當於大腦延緩衰老1.1年。

3)適當的運動。

每周 150 分鐘一定強度的運動,能夠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從而提高每一天精力的上限。

這才是精力管理的關鍵 —— 上限太低,再怎麼「管理」,也是無效的。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你帶來一場好覺。

沒有什麼比身體更重要,請好好善待它。

給智識學院做了一個主頁

相關焦點

  • 彩蛋 春節自救指南
    春節自救指南春節自救指南春節自救指南春節自救指南春節自救指南春節自救指南春節自救指南春節自救指南此指南乃是春節回家・舌戰群戚・自我救贖・必備良藥,希望能帶給您靈魂的啟迪,坦然面對即將被提起的各種問題。來源: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
  • 餐飲自救指南⑤ 小龍坎李碩彥:先生存,求發展
    在自救與被救之中掙扎,餐飲業的目標是先活下去。據此,封面新聞對話了十位餐飲品牌掌舵人,也許從他們的應對中,你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餐飲自救指南》。自救指南:主攻外賣 五項措施自救李碩彥:我們積極尋求渠道進行自救,肩負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們一起共度難關。
  • 彩虹合唱團《春節自救指南》歌詞全文 教你平安過春節
    這是一部非常「嚴肅」的指南,戴上耳機就是一家人。《春節自救指南》是由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自主研發的神奇藥丸,專治父母逼婚、親戚圍堵、熊孩爆炸、隔壁老王等春節頑疾。  B站連結:http://www.  春節自救不僅靠智慧  還需要愛常相隨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BANG  BANG  BANG BANG  金承志:春節快樂
  • 四川甘孜州發生5.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收好這份地震自救指南
    12秒地震自救求生指南,請收好!在地震突發來臨之際,地震預警自救的黃金時間也許只有短短十幾秒。地震後第一時間應該做什麼?怎樣自救更科學?12秒地震自救求生指南,請收好!「生命三角」法伏地、遮擋、手抓牢。
  • 擺脫疲勞感的6條建議
    為什麼說「心流」能夠讓人感受到快樂、愉悅,擺脫疲勞感呢? 就是因為,它起到了兩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心流狀態能夠讓你保持高度的專注,從而暫時把大腦後臺的負荷全部清空,讓你的注意力專注在前臺的任務上面,減輕大腦的負擔。
  • 穿書自救指南:拿了女主劇本的沈清秋,卻怪徒弟長歪,沒天理啊
    《渣反》作為墨香三部曲中,最為爆笑的一部作品,在改編成動漫版《穿書自救指南》後,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然而就算是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也沒能逃過真香定律,由於前期的建模原因,讓觀眾們對《穿書自救指南》敬而遠之,可在觀看了其內容之後,便集體華麗的真香了。
  • 是什麼疲勞了你的心靈?
    心理疲勞的原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也都不太一樣。那麼,導致心理疲勞的原因有哪些呢?  如果出現心理疲勞而不注意調治的話,就有可能誘發神經衰弱、失眠等一系列精神障礙性疾病。不管導致心理疲勞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出現心理疲勞的表現,都最好儘快諮詢專業心理醫生,請求醫生的幫助和治療。尤其是不知道自己心理疲勞的原因是什麼的患者,更應該儘快諮詢醫生,在醫生的幫助下找到原因,然後對症治療,早日擺脫心理疲勞的困擾,遠離精神障礙性疾病。
  • CA:腫瘤指南中康復和鍛鍊建議的系統回顧
    該倡議的目標是制定一套康復幹預措施,加強保健系統,通過提高對康復資源的認識和獲得這些資源來提供康復服務,以改善人口健康。鑑於癌症及其相關治療的急性、持續和晚期影響,世衛組織指定腫瘤學為這一行動的優先領域。
  • 可口可樂再遇滑鐵盧欲自救 難擺脫「諾基亞」宿命
    難擺脫「諾基亞手機」宿命?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自救措施還是有些治標不治本。「其實他最需要解決的還是碳酸飲料比重的問題。」朱丹蓬說,「可口可樂碳酸飲料的老品類是打『防守戰』的,如何做到減少資本投入去保住市場份額很重要;與此同時,可口可樂的新品類則要求去急速的成長,以逐漸替代這種碳酸飲料失去的銷售機會。」
  • 一套足以解決99%常規實驗問題的蛋白質檢測生物實驗技術指南
    今天小喵就給你們帶來了——《蛋白質檢測相關生物實驗技術指南》,一套足以解決99%常規實驗問題的技術指南。注意:想要領取資源的小夥伴們,請點擊文末的了解更多哦!生物實驗指南Experiments_in_the_Purification_and_Characterization_of_Enzymes生物醫學組織培養-BiomedicalTissueCulture蛋白質純化與鑑定實驗指南
  • 動態疲勞試驗技術和動態疲勞試驗機的發展歷史
    對疲勞現象首先系統研究的實驗者是德國人A.Whler(沃勒),他自1847年起,在擔任機車車輛廠廠長和機械廠廠長的23年中,對金屬疲勞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1850年,德國人A.Whler(沃勒)設計了第一臺用於機車車軸的疲勞試驗機(亦稱A.Whler疲勞試驗機),用來進行全尺寸機車車軸的疲勞試驗。以後他又研製出多種型式的疲勞試驗機,並首次用金屬試樣進行疲勞試驗。
  • 穿書自救指南:剝皮客有點傻,冰妹快點長大,柳清歌頭髮真多!
    《穿書自救指南》是根據墨香銅臭小說渣反改編的作品,目前已經在騰訊播了三集。總體來說的話,劇情和配音在線,算是一部可以觀看的放鬆番。在第二集裡面,師尊沈清秋帶著三個弟子,去查剝皮客的案子。師尊選擇了簡單模式,不過他和寧嬰嬰,洛冰河,不小心被剝皮客抓了,我們去看看第三集的劇情吧。
  • 年輕人鼻炎自救指南!90%鼻咽癌由「鼻炎」引起,用這10招有奇效
    然而,鼻炎幾乎已經被列為不能治療好的疾病之一了,那麼,對於鼻炎患者來說,應該如何自救緩解呢?·一、先搞清楚鼻炎的症狀和病因?比如可以通過:「前鼻鏡檢查、X線鼻淚管造影、鼻腔分泌物塗片檢測致病菌、鼻腔分泌物細菌培養+藥敏,以及病毒檢查、病毒分離與鑑定」來診斷,從而對症下藥,以及自己做對應的自救。
  • 現貨黃金反彈,待擺脫近期震蕩區間;市場對貿易領域呈現信息疲勞...
    周五(11月22日),現貨黃金反彈,收復上日過半跌幅,仍無法擺脫近一周的震蕩格局。在美聯儲暫停降息,且投資者對貿易談判進展呈現出信息疲勞之際,市場似乎也傾向尋找其他的看點。日內公布的歐洲多國PMI數據,恰好為投資者提供了契機。
  • 天氣炎熱,毒蛇出沒,請收下這份遇蛇自救指南!
    毒蛇咬傷後自救很重要被毒蛇咬傷,應當如何自救?楊樹青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介紹了自救的六個關鍵點:第一點是遠離危險,被毒蛇咬了不要想著報仇,而是第一時間離開危險源,避免二次傷害;第二點是儘可能記住毒蛇的特徵,有條件的用手機拍下毒蛇的外貌特徵,因為不同的毒蛇治療的方法不同;第三點是撥打120,聯繫專業的治療蛇傷醫院,重慶現在開通了視頻
  • 穿書自救指南:柳清歌對沈清秋是什麼感情?冰妹該不該吃醋?
    《穿書自救指南》的出現,讓大家看到了一個人是如何逆天改命,從一個大反派角色,成為嬌寶寶團寵的,不過,既然說到了團寵,那就不得不提到這幾個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寵愛,沈清秋也不會摘得嬌寶寶桂冠,成為一代團寵,而這幾人就是徒弟洛冰河,師弟柳清歌和師兄嶽清源。
  • 西藏昌都5.1級地震,請收好12秒求生指南!網友:一定要平安
    延伸閱讀:12秒地震自救求生指南,請收好!在地震突發來臨之際,地震預警自救的黃金時間也許只有短短十幾秒。地震後第一時間應該做什麼?怎樣自救更科學?12秒地震自救求生指南,請收好!「生命三角」法廚房地震自救客廳地震自救書房地震自救浴室地震自救伏地、遮擋、手抓牢地震避險「三字經」地震來,忌外跑,三角地,就近找;家首先,衛生間,次安全,廚房間,第三名,承重牆,第四名,實木床。
  • 難道是地球在自救?
    而且全球範圍內來看,順利的可能也只有我們中國了那,可以迅速的擺脫大流行帶來的影響,而且能夠組織全國人民一起對抗自然災害!難道真是地球在自救?因為圖中所顯示的變化更像是地球的自我調節與自救!
  • 跨步電壓體驗,危急情況下如何自救?
    而當觸電時急救的基本原則是動作迅速、方法正確,當通過人體的電流較小時,僅產生麻感,對機體影響不大;而當通過人體的電流增大但小於擺脫電流時,雖可能受到強烈打擊,但尚能自己擺脫電源,傷害可能不嚴重;不過當通過人體的電流進一步增大至接近或到致命電流時,觸電人會出現神經麻痺、呼吸中斷、心臟跳動停止等現象,外表呈現昏迷不醒的狀態。
  • 「HIV暴露後72小時,我完成自救。」
    「HIV暴露後72小時,我完成自救。」2018版《中國愛滋病診療指南》指出,我國的HIV易感人群,主要有MSM者、靜脈注射藥物者、與HIV/AIDS患者有性接觸者、多性伴人群、性傳播感染(STI)和結核病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