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讓我們去觀看十幾年前的老片子,可能有些人眼睛就不適應了,因為畫質實在太感人了。但假如讓我們去聽聽十幾年前的MP3音樂,卻依然還是熟悉的味道。
同樣是幾年前的產物,音樂發展到現在也是各種無損音質,體積增大了幾十倍,為什麼我們的耳朵一點感覺都沒有呢?
今天教授就來講一講,為什麼人眼可以輕易分辨視頻畫質,卻無法分辨音樂的音質。
1080P與2K解析度
先來看看解析度,以我們最熟悉的1080P舉例。
屏幕上的畫面是由一個個像素點組成的,1080P解析度則是豎直方向有1080個像素,共1920列,一共207萬像素。2K解析度則是2560x1440,共369萬像素。
並不是像素數量越多就越清晰,同樣作為1080P的6英寸手機和60英寸電視,顯然是手機顯示的畫面更加細膩。
所以,人眼所看到的清晰度是由像素的密度來決定的。
壓縮與無損音質
決定音質的因素是碼率,最直接的方法可以通過查看文件的屬性來識別。碼率低的則為壓縮文件。
那麼問題來了,假如我們做一個實驗,不告知實驗者音樂的碼率,TA能否識別出音質呢?結果是不一定的。
耳朵能受到幹擾的因素很多,音源、環境、耳機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最終聽到的聲音。或許有的人能分辨出壓縮與無損音樂的區別,可能取決於耳機、音響的素質不同。
解析越好的耳機,越能將這些細節區別展現出來,但大多數人並不會選擇很貴的耳機。教授也不推薦大家盲目選擇過於昂貴的耳機,不但性價比低,有些宣傳效果純屬玄學。
時代的發展與設備的變化
1995年開始直到整個90年代後期,MP3開始在網上蓬勃發展。MP3隨著免費的Winamp和當年標有「藏經閣」的光碟走向千家萬戶。
教授那會兒還保留著磁帶機,如果問MP3和磁帶哪個音質好,那當然是MP3。磁帶的不穩定因素太多,聽到的感覺每次都不一樣。
MP3與軟體的算法通過創建人類聽覺總體特徵的模型,儘量保證丟棄的部分不被人耳識別出來。這也是音樂通過壓縮後人耳很難分辨的根本原因。
對於普通人聽不出耳機直接的差別,也不是「木耳」,因為稍微好一點的耳機表現都十分接近,只有發燒級用戶才能分辨。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聽出音樂相比以前有變化了呢?在評論區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