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在介紹他們研製的流式細胞儀。該儀器被稱為細胞「CT」,目前中國基本依賴國外進口。據悉,這臺儀器正在進行工程化開發的最後階段,預計11月取得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 張素 攝
中新網蘇州3月24日電題:探訪中科院蘇州醫工所:讓國民體檢用上「中國儀器」
記者 張素
用深層光譜治療儀的「烤燈」照一照,患者的慢性疼痛、慢性炎症等頑固慢性疾病程度得以緩解。一臺學名為流式細胞儀的「盒子」可以給細胞做「CT」。記者24日探訪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見到這些國產高端醫療器械。
「這裡是中科院唯一以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為主要研發方向的國立研究機構。」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說,該所主要圍繞醫用光學技術、醫學檢驗技術、康復工程技術等研究方向開展科學研究,辦所定位在成果轉化,即「建立醫療儀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
唐玉國說,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兩院院士路甬祥曾在體檢時看到儀器都是進口產品,呼籲要加快布局「生物醫學工程」。2012年11月,由中國科學院、江蘇省和蘇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出資建設的蘇州醫工所正式成立。
「蘇南地區是醫療儀器的聚集區,當地也把醫療儀器作為新興產業。」唐玉國說,蘇州醫工所踐行「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獨具特色的是「醫工結合」,讓醫生參與到醫療器械的成果轉化過程。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研製出深層光譜治療儀。圖為該項目負責人崔錦江研究員(左)在演示如何使用儀器,該儀器可用於治療慢性疼痛、慢性炎症、傷口不愈等頑固慢性疾病。 張素 攝
據介紹,蘇州醫工所已在長春、蘇州、上海等地與6家醫院進行全面對接交流,首輪徵集了305個項目,涉及100個科室、137名醫生。經過對接,提交了89項合作意向申請。目前多個項目順利轉移轉化,還有10餘個項目處於工程化階段。
「醫工結合」產出的代表項目有「深層光譜治療項目」。最初是由吉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提到德國進口光譜治療設備,促使醫工所科研人員研發出舒適度較高的光譜曲線,用於治療頑固慢性疾病。
「市面上的光譜治療技術,一般是穿透皮膚組織2釐米。我們的技術已能穿透5釐米多,並且對皮膚沒有損傷。」項目負責人崔錦江研究員說,產品已在2016年6月通過江蘇省醫療器械檢測所全性能檢測,預計在2017年3月拿到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據介紹,深層光譜治療儀的成本大幅減低,約為目前進口儀器售價的一半。
蘇州醫工所副研究員羅剛銀參與研製「流式細胞儀」。他在受訪時說,目前國內外市場主要份額都是被國外公司佔據,研發團隊經過5年攻關,突破了多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研製出樣機。「整機體積是其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重量輕一半,價格也便宜一半。」他說,目前正在蘇州醫工所先進醫療器械工程化平臺上進行工程化開發的最後階段,預計9月底完成工程化,11月前取得儀器的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
「我們這些科技工作者都有一個心願,就是當我的親友們去醫院時能夠用上我們研製的國產儀器。」羅剛銀說。
據統計,蘇州醫工所累計授權專利500餘項,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00餘篇,還已成功孵化項目公司近30家。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探頭、全球首款坐式腦補磁共振儀等成果,相繼從這裡產出並走向千家萬戶。
「我們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工作。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醫生將用中國人自己研發的醫療器械造福人民。」唐玉國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