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阿克利於1864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克拉倫登鎮,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他是一名標準的「斜槓中年」。他身兼雕塑家、生物學家、自然保護主義者、發明家和自然攝影師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然而,真正讓他揚名於世的,還是他的一項獨特的技能——動物標本製作,他被譽為現代動物標本製作之父。此外,他還對美國博物館的建設貢獻良多,其中,對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創建和發展來說,尤其如此。
【圖1】卡爾·阿克利晚年照
卡爾·阿克利的主要工作就是與死去的動物打交道,所以他與活著的動物發生衝突就在所難免。實際上,他有好幾次死裡逃生的經歷。他曾經險些被一頭巨大的雄象踩死。在射殺一隻大猩猩的過程中,在躲避它翻滾而來的屍體時,他差點兒摔下懸崖。此外,他還曾經被三隻憤怒的犀牛追趕,差點被踐踏成泥。然而,他距離死神最近的那一次,還是要屬他的第一次非洲探險之旅。當時他遭到了一隻一心復仇的花豹的瘋狂攻擊,命懸一線。最後,他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赤手空拳殺死了它。
【圖2】卡爾·阿克利和他所赤手空拳殺死的那隻豹子
1885年,P. T.巴納姆馬戲團的一頭明星大象Jumbo不幸被火車撞死。當時阿克利剛剛被沃德自然科學機構開除,原因是他在工作時睡覺。但由於他在動物標本製作方面的天賦,他的老闆馬上叫他去將Jumbo製作成一具標本。結果他不負眾望,此舉讓他聲名鵲起。1896年,阿克利被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聘任為首席標本剝製師。由於自然死亡的動物已經滿足不了他的雄心壯志,為了給博物館帶來新的珍奇動物,阿克利決定前往非洲去進行狩獵。
【圖3】卡爾·阿克利為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製作的標本:戰鬥中的大象
在非洲之旅的前四個月中,阿克利的行程總是由於各種原因而延誤,並且一無所獲,這讓他非常沮喪。然而他不曾想到的是,當他抵達衣索比亞東部的歐加登時,他這個獵人反而會變成了動物的獵物。那一天,他重新堅定了信心,滿懷希望地又一次從營地出發。幸運的是,不久,他就發現了一隻鬣狗,並射殺了它。然而不幸的是,他發現這隻鬣狗的身上患有皮膚病,這使得它失去了製作標本的價值。於是他丟棄了這隻獵物,繼續他的徒步跋涉。
【圖4】卡爾·阿克利所製作的白尾鹿標本,現陳列於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
和他同行的還有一個牽著一頭騾子的小男孩。不久之後,他們又射殺了一隻疣豬,但是這依然無法讓阿克利感到滿足,他把獵物留在當地,然後繼續前行。他們在途中發現了兩隻鴕鳥,可惜的是,這兩個大傢伙的反應很快,而且跑得更快。轉眼間就了無蹤跡了。於是,他們決定往回走,返回營地去拿必要的工具,然後來處理那隻疣豬。但是,當他們抵達射殺疣豬的地點的時候,意外地發現,那隻碩大的疣豬竟然不見了!一隻鬣狗正叼著疣豬的一部分匆匆逃離,地上只剩下一灘灘血跡。
【圖5】狩獵中的卡爾·阿克利,站在野營帳篷外面,雙手握著一隻動物的巨大的角
兩個人心灰意冷,只能拖著疲憊的身軀,朝營地走去。這一天真是倒黴到了極點!在返回的路上,他們突然發現之前獵殺的那隻鬣狗也不見了,地上只留下了一條明顯的拖痕。很顯然,一頭兇猛的掠食者將其拖進了附近的灌木叢。阿克利和小男孩兒站在那裡,聽到附近的樹籬裡傳來了一陣「沙沙」的響聲。阿克利拔出獵槍,不假思索地朝樹叢的方向開了一槍。槍響之後,他立即意識到自己剛剛做了一件蠢事。樹叢中傳來了一陣猛獸的嘶吼聲,他更加後悔了,因為他辨認出,那裡隱藏著的是一隻豹子,而不是他原以為的鬣狗。
【圖6】1914年的卡爾·阿克利
他開始祈禱這隻豹子被他打傷了,甚至夢想著第二天一早,他能夠重回這裡,發現一具豹子的屍體。然而,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打錯了算盤,因為正當他們轉身想繼續返回營地的時候,驟然間發現一隻豹子尾隨在他們的身後,距離他們只有不到20米遠。
【圖7】卡爾·阿克利作品《在最光明的非洲》(In Brightest Africa)
多年以後,阿克利在他的自傳《在最光明的非洲》中寫道:「儘管我看不清,無法精確瞄準,我還是立即下意識地再次舉槍射擊。然而,我能看到子彈擊中的地方,沙子在豹子後面四濺飛起。「他連開了三槍,頭兩槍都落空了,但第三槍擊中了它。豹子停住了,阿克利一度以為它被幹掉了。然而這一次,他又想錯了。說時遲,那時快,那隻豹子弓起身子,呼嘯一聲,箭一般向他衝了過去。阿克利連忙再次舉起槍來,卻突然間發現彈匣空了。
【圖8】卡爾·阿克利為密爾沃基公共博物館製作的標本——麝鼠群
就在一瞬間,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瞬間籠罩了他的全身。阿克利轉身狂奔,慌亂中還不忘試圖給他的獵槍裡重新裝彈,但已經為時已晚。轉瞬之間,他的身上就感受到了80磅(36公斤)的重量的巨大衝擊。這是一隻尚未成年的花豹。它的兩隻前爪撲在了他的肚子上,然後探出頭來,咆哮著想要咬他的喉嚨。這應該是豹子捕食的慣用技倆。
【圖9】卡爾·阿克利正在為博物館製作透景畫。
不幸中的萬幸是,阿克利的第一槍擊中了這隻花豹的後腿,這使它的攻擊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隻花豹並沒有能夠咬住他的咽喉,它的頭隨即一偏,咬住了它的右臂。這讓阿克利躲過了致命一擊。他用左手去抓住豹子的脖子,試圖把右臂拯救出來。但是豹子不肯就範,雙方就這樣在豹子的撕咬間陷入了短暫的僵持。豹子把他撲倒在了地上,嘴裡卻依然死死咬住他的右臂。
【圖10】卡爾·阿克利在非洲草原上假扮成一隻鴕鳥來狩獵
阿克利開始向小男孩兒大聲呼救,但那個小傢伙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情急之下,阿克利掙扎著,奮力把右手伸進了豹子的嘴裡,同時左手用力扼住了豹子的咽喉。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感覺到豹子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最終,這頭猛獸終於停止了掙扎,癱軟在地上。阿克利也掙扎著站起身來,這時小男孩兒出現了,顫抖著遞過來了一把刀。阿克利接過來,上去給豹子補了一刀,徹底結果了它的性命。
【圖11】卡爾·阿克利所製作的大猩猩標本,陳列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
「豹口逃生」之後,阿克利養好了傷,回到了芝加哥。但是他的狩獵之路並沒有因為此次意外事件而終止。直到1921年,他才開始反思人類為了自身利益而獵殺動物的行為,他終於意識到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在獵殺野生動物近10年之後,阿克利轉身投入到了對野生動物,尤其是大猩猩的保護運動之中。1925年,他在剛果成功建立了非洲的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
【圖12】卡爾·阿克利為剛果大猩猩製作的銅像,起名為《the Old Man of Mikeno》(米奇諾老人),米奇諾山為剛果境內的一座休眠火山
1926年,阿克利在前往剛果的一次旅行中,不幸感染了出血熱,不久就去世了。人們將他埋葬在了非洲,一個距離他殺死第一隻大猩猩不遠的地方。後來,他被世界公認為是「動物標本剝製術」之父,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人們將一個大廳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紀念。如今,阿克利被世人銘記和尊敬,並不是因為他的狩獵,更多地是因為他成功阻止了非洲山地大猩猩的滅絕。
【圖13】豹口餘生:現代技術手段上色之後的經典照片。(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