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亞綱: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目: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科: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屬:露齒鯊屬 Glyphis
種: 恆河真鯊 G. gangeticus
物種介紹 Introduction
中文名:恆河真鯊(拼音:héng hé zhēn shā);
英文名:Ganges shark;
學名:Glyphis gangeticus(J. P. Müller & Henle, 1839)
恆河真鯊,又名印度露齒鯊、恆河露齒鯊、恆河白眼鮫、大沙、恆河鯊,為真鯊科露齒鯊屬的魚類,屬於極危物種。印度和孟加拉部分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博多河流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主要在印度恆河。本種容易與同樣分布於恆河的鼬鯊誤認,但與鼬鯊不一樣,恆河真鯊與他的另外兩個近親露齒鯊(Glyphis glyphis)、北河露齒鯊(Glyphis garricki)才是真正的淡水鯊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2007)列為:極危(CR)
▲恆河鯊線描圖,作者:李文亮 呂少屏 路安民
命名者:J. P. Müller & Henle, 1839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真鯊科
經濟性:否
科號科名:F029 Carcharhinidae
食用魚類:否
最大體長:204 cm
觀賞魚類:否
其他中文名:印度露齒鯊、恆河露齒鯊、恆河白眼鮫、大沙、恆河鯊
世界分布:印度-西太平洋區
棲息環境:沿岸、河口、河川
同種異名:Carcharhinus gangeticus (Müller & Henle, 1839)、Carcharias gangeticus (Müller & Henle, 1839)、Carcharias murrayi (Günther, 1883)、Eulamia gangetica (Müller & Henle, 1839)、Platypodon gangeticus (Müller & Henle, 1839)、Carcharias siamensis (Steindachner, 1896)、Glyphis siamensis (Steindachner, 1896)、Glyphis fowlerae (Compagno, W. T. White & Cavanagh, 2010)。
外形特徵 Description
恆河鯊是一種極度瀕危的真鯊,發現於恆河(帕德瑪河)和孟加拉國和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因為牛鯊也有生活在恆河中,它經常與更常見的牛鯊(Carcharhinus leucas)混淆。但是牛鯊是需要遷移到海水中繁殖的,所以Glyphis屬的鯊魚與牛鯊不同,它們才是真正的河鯊。恆河鯊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物種,尚未被充分研究描述。出生時它的大小約56-61釐米,長大後平均體長有178釐米,最大的個體大小約204釐米。
恆河鯊體紡錘形。軀幹粗壯。頭寬扁,頭長約為全長的1/4。尾稍側扁,比頭和軀幹稍短,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上凹窪呈縱凹形。吻寬扁鈍圓,口前吻長很短,口寬約比口前吻長大2倍餘。眼小,圓形,瞬膜發達,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為近。鼻孔斜列,外側位,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前鼻瓣具有1個三角形突出,後鼻瓣不分化;鼻間隔寬大,大於口前吻長,為鼻孔長的4倍餘。口大,弧形,口寬約為口長的1.8倍,下頜短,口閉時齒暴露。唇褶短小,只見於口隅處。上下頜齒異型,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齒頭稍外斜;下頜齒較狹尖,基底寬大,邊緣光滑無鋸齒,基底具小齒頭;上下頜各具一細小正中齒,齒式 。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狹小,比眼徑稍大,中間3個較寬,最後2個距離較近,最後2-3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起點較前位,與胸鰭基底後1/3相對,上角鈍尖,後緣稍凹,下角尖突,未伸達腹鰭起點上方;第二背鰭較大,鰭高為第一背鰭高的1/2,起點稍前於臀鰭起點,上角鈍圓,下角尖突。尾鰭寬大,約等於頭長的1.1倍。尾椎軸上翹,上葉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尾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接,尾端尖突。臀鰭比第二背鰭稍小,外角鈍尖,後緣深凹入,裡角尖突。腹鰭稍大於第二背鰭,近長方形,外角鈍圓,裡角鈍尖,位於兩背鰭中間下方。胸鰭寬大,鐮形,前後長度為其前緣長的3/5-4/5。起點位於第三、四鰓孔附近,外角尖突,裡角鈍圓,後緣凹入。體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面白色。各鰭暗褐色,胸鰭和臀鰭邊緣淺褐色。——測量標本1尾;全長784 mm;採自西沙群島海域。(元鼎 孟慶聞:2001:形態描述)
▲恆河鯊牙齒和皮膚特寫
生態習性 Ecological Habit
恆河鯊只居住在淡水、近岸海洋和河口系統的下遊。它們的進食習慣大多不為人知。細長的牙齒表明它主要是吃魚的。它的眼睛很小,這表明它可能適應了能見度低的渾濁水質,比如恆河和孟加拉灣。由於熱帶河流和河口的能見度有限,其他感官,如聽覺、嗅覺和電感受器,可能被用來捕食。因為它的眼睛是向背部傾斜的,而不是向兩邊或底部傾斜的(就像大多數的鯊魚一樣)。恆河鯊可能會沿著河底部遊動,並掃描尋找它上面被陽光照射到的潛在獵物。在孟加拉灣,人們發現恆河鯊會大量捕食貂魚,而這些貂魚大部分時間都是呆在水底的。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恆河鯊是海河兩棲的鯊魚,分布應在河海兩個方向上覆蓋超過100公裡。然而從印度帕吉勒提河中有發現的恆河鯊新生個體表明,這些鯊魚的新生個體可能就是在淡水中出生的。2011年,自然歷史記者馬拉卡·羅德裡戈(Malaka Rodrigo)在斯裡蘭卡的尼貢博魚市(Negombo fish market)拍攝了一個疑似恆河鯊的標本,促使研究人員雷克斯·德·席爾瓦(Rex de Silva)猜測,這個物種是否會偶爾被洋流帶到正常範圍之外的南方。然而,照片中只出現了鯊魚的頭部。領先的鯊魚專家Leonard Compagno強調了檢查齒列和背鰭比例的必要性,以確認這一標本是恆河鯊,並指出它也可能是其他四個命名物種之一。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Breed
因生態習性了解不多,通過與相關物種的類比推測,恆河鯊可能是胎生的鯊魚,有一個卵黃囊胎盤。產仔數和妊娠期未知。然而,它們的生活史周期可能與其他河鯊相似,具有妊娠期長、生長緩慢、成熟遲緩、產仔小等特點。這些因素使得恆河鯊的數量即使在相對較低的捕撈環境水平上也很脆弱,比如運動釣魚或刺網捕撈。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等,我國產於東海、臺灣東北以及南海諸島海域。
保育 Conservation
因為恆河鯊身上的油脂非常珍貴,因此被大肆捕殺。猖獗捕殺、環境惡化以及恆河的越負荷利用,都是恆河鯊面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恆河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鯊魚物種前20名紅色名單之一。目前評級列為極危。迫切需要對孟加拉灣的鯊魚漁業進行詳細調查。
恆河鯊被認為特別容易受到棲息地變化的影響。恆河鯊被限制在一個受人類活動嚴重影響的非常狹窄的棲息地範圍內。過度捕撈、汙染造成的生境退化、河流使用的增加以及管理,包括建造水壩和攔壩,這些都是對它的主要威脅。恆河鯊在當地也被刺網捕獲做肉食食用,它的魚油,連同恆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都作為一種引誘被高度追求。它也被認為是亞洲魚翅貿易的一部分。在2006年的一次目擊之後,這個物種在後續十多年後就沒被發現過了,直到2016年在孟買的一個魚市上發現了一個捕獲個體。
棲息地的退化可能會對這種鯊魚構成進一步的威脅,包括水汙染和清除紅樹林作為燃料、建築材料和其他產品。鯊魚在這一地區不僅非常稀少,就連活動範圍也很有限。儘管在該地區進行了捕魚和科學調查,但自第一次發現鯊魚以來的多年裡,幾乎再也沒有記錄到這種鯊魚。
▲恆河鯊的牙齒© Simon De Marchi
2001年,印度政府禁止所有種類的軟骨魚類在其港口登陸。然而不久之後,這項禁令被修改為只包括10種軟骨魚。這些物種,包括恆河鯊,均受《印度野生動物保護法》附表I第二部分A的保護。然而,由於執行上的困難,國際上對該措施的有效性表示懷疑。當地消費和國際貿易都存在著廣泛的手工漁業影響。Compagno(1997)建議對捕魚營地和登岸地點進行深入調查,並在恆河系統中進行抽樣程序,以確定這種鯊魚以及其他恆河魚(如黃貂魚和鋸鰩)的現狀。
(物種利用僅代表資料方學術記錄,不代表我方立場。野生動物是大自然賜予的瑰寶,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生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保護鯊魚,請拒絕鯊魚製品!給鯊魚種群多一份保護,給自己也多一份保護。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