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yl物種說】今日--遠洋白鰭鯊(Oceanic whitetip shark)

2021-01-18 rlyl的自然世界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亞綱: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目: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科: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屬:真鯊屬 Carcharhinus


種:遠洋白鰭鯊 C. longimanus



▲攝於埃及紅海的遠洋白鰭鯊,正與一群舟鰤一起活動。( 舟鰤,又稱領航魚,是鱸形目鰺科舟鰤屬下的一種魚類。棲息於熱帶和暖溫帶外海,有與大型鯊魚、魟魚、海龜等海洋生物共生的習性。常追隨鯊等大型魚或流木、船隻等。它們緊跟著鯊,以攝食其吃剩的食物,它們藉由吃食其身上的寄生蟲或食餘的殘渣碎肉而生,舟鰤幫助它們清理身體,有時較小型的舟鰤甚至會進入鯊魚口中取食齒間肉屑。)


物種概述Summary


中文名:遠洋白鰭鯊(拼音:yuǎn yáng bái qí shā)


英文名:Oceanic whitetip shark


學名:Carcharhinus longimanus (Pcey,1861)


遠洋白鰭鯊又名長鰭真鯊、汙斑白眼鮫,是真鯊科真鯊屬一種分布於熱帶和溫暖海域上層的大型鯊魚。其敦實的身體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狹長、尖端白而圓的鰭。這種鯊魚行動緩慢但很具攻擊性,對於海難或海上空難事件的倖存者來說非常危險。其大片的鰭可製成魚翅,因而擁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白鰭鯊面臨著越來越多漁業捕殺。研究表明遠洋白鰭鯊的數量正急劇下降。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NU)


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



▲遠洋白鰭鯊線描圖 作者:李文亮 呂少屏 路安民


命名者:Poey, 1861


棲息深度:0 - 150公尺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真鯊科



▲遠洋白鰭鯊和一小群舟鰤


經濟性:是


科號科名:F029 Carcharhinidae


食用魚類:是


最大體長:400 cm


觀賞魚類:否


其他中文名:長鰭真鯊、大沙、汙斑白眼鮫、花鯊


世界分布:全球


我國臺灣分布:東部、綠島、東沙



▲遠洋白鰭鯊嘴裡有一個生鏽的魚鉤


棲息環境:大洋、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古巴


同種異名:Carcharhinus maou, Carcharias insularum, Carcharias longimanus, Carcharias obtusus, Carcharinus longimanus, Pterolamiops budkeri, Pterolamiops longimanus, Pterolamiops magnipinnis, Squalus longimanus, Squalus maou。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拍攝


外形特徵 Description


遠洋白鰭鯊體呈紡錘型,軀幹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端寬圓。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呈短三角形,不延長;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直立或略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側邊內凹,僅齒尖邊緣略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明顯存在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基底後方相對,後緣凹入,上角廣圓,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或稍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廣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帶青銅色澤的暗灰色或灰褐色,腹側灰白;鰭上常具暗色暗色斑點或斑紋;胸鰭末端、第一背鰭上端、腹鰭後緣及尾鰭尖端具白斑;第二背鰭上端、腹鰭外角、臀鰭後端及尾鰭上下葉連合處具黑斑。



遠洋白鰭鯊最顯著的特點其長型的翼狀胸鰭和背鰭,其遠長於其它大多數鯊魚,且尖端圓潤。遠洋白鰭鯊的鼻子和眼睛都為圓形,眼睛存在瞬膜。


遠洋白鰭鯊擁有典型的真鯊科身形,僅略扁平,而背彎。其背部因地區而異可呈青銅色、棕色、藍色或灰色,腹部則為白色,少數呈黃色。在所有真鯊科物種裡,遠洋白鰭鯊體型尺寸中等,捕獲的標本中最長的有4米。由於很少捕獲長度超過3米標本,所以這條標本的尺寸已非常巨大。有紀錄遠洋白鰭鯊的體重最終可達170公斤。雌性通常會比雄性長10釐米。性成熟的雄性長多為1.7至1.9米,雌性則長1.8至2米。1950年代,生活在墨西哥灣的遠洋白鰭鯊平均重86.4公斤,到了1990年代則下降至僅56.1公斤。



大部分遠洋白鰭鯊的鰭(背鰭,胸鰭,腹鰭,尾鰭)的末端呈白色,幼魚標本和少數成魚則無此特徵。鰭其他部分可存在斑點,幼魚可存在黑色的斑點。第一和第二背鰭之間可能存在明顯的鞍狀斑點。遠洋白鰭鯊的牙齒形態多樣,下顎為相對較小的三角形薄鋸齒,兩側各13至15顆。上顎為相對較大的三角形鋸齒,兩側各14至15顆。鋸齒較平,通常有5到7個脊。



棲所生態 Ecology


遠洋白鰭鯊是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性兇猛,活動力強,不懼人類,在空難及海難現場常可見其出現襲擊落水之人們。主要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海龜、海鳥為食,甚至垃圾等。胎生,一胎可產下6-9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75公分。 



▲遠洋白鰭鯊腹部


生態習性 Ecological Habit


通常,白鰭鯊喜獨居,行動速度較為緩慢,遠洋白鰭鯊在性別和尺寸上沒有明顯區別,且喜歡接近水面的廣闊水域中進行遊弋尋找食物來源。16世紀前,鯊魚被海員稱為「海狗」(sea dogs),遠洋白鰭鯊是最為常見的跟船鯊魚,其興趣被激起時會表現出一些與狗相似的行為:當發現可能成為食物的物體時,它會一直跟著該物體,行動上很謹慎但絕不放棄。如果受到驅逐,則會後退並保持安全距離,但在適當的時機出現時會立即衝上前。遠洋白鰭鯊的遊泳速度不快,但有加速突襲的能力。遠洋白鰭鯊經常會與鐮狀真鯊爭奪食物,與平常較為悠閒的行動習慣相比,它們也可以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


就因為他們有跟隨釣餌魚和遠洋船舶的本能。當有人在溫暖的水域捕鯨時,遠洋白鰭鯊往往會攻擊死魚而造成大量浮屍。



▲遠洋白鰭鯊覓食


當出現豐富的食物來源時,多條遠洋白鰭鯊經常會一起進食,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瘋狂進食現象。這種現象似乎不是由水中的血液或是其殺戮欲引發的,而是來自於這一物種高度緊張和目標導向的天性。遠洋白鰭鯊是一種競爭性的機會主義獵食者,會利用眼前的資源伺機捕食,而不善於避免困難以便將來可以更輕易地獲得食物。


遠洋白鰭鯊以浮遊頭足綱和硬骨魚類為主要食物。不過其進食種類可以更為多樣化,選擇性更低,它已知的食物種類包括馬鮁科、黃貂魚、海龜、鳥類、腹足綱、甲殼亞門和哺乳動物的腐肉。它食用的硬骨魚類包括帆蜥魚科、皇帶魚科、梭子魚、鰺科、鯕鰍、旗魚、鮪魚和鯖魚。它的進食方式包括朝一群魚咬食或是張著嘴遊過大群的金槍魚。當吃到其它種類的魚時,它會變得很有攻擊性。小說《大白鯊》的作者彼得·本奇利曾觀察到遠洋白鰭鯊遊在領航鯨旁邊,並以後者的糞便為食。



▲遠洋白鰭鯊集群攝食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Breed


初夏是大西洋西北部和印度洋西南部的遠洋白鰭鯊的交配季節,但在太平洋捕獲的雌性常年都可以發現懷有身孕,說明在這裡的交配季節時間更長。遠洋白鰭鯊胎生,胚胎在母鯊的子宮內發育,通過胎盤孕囊獲得營養,妊娠期為一年。一胎可以產下1到15條仔鯊,每條長度約為0.6米。雄性一般長到1.75米時達到性成熟,雌性則是2米。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全球範圍內水溫在18°C以上的開闊深海海域都有可能存在遠洋白鰭鯊。其常見於水溫20至28°C的海域,如果水溫低於這個範圍,遠洋白鰭鯊就會趨於離開另覓更溫暖的棲息地。遠洋白鰭鯊一度分布非常廣泛,在相應海域也很常見。但一份1992至2000年對大西洋西北部和中及西部的美國遠洋延繩釣日誌數據表明,僅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遠洋白鰭鯊的數量就下降了70%。



在全球所有北緯45°到南緯43°之間的開闊海域都曾發現過遠洋白鰭鯊的身影。2004年,在瑞典西海岸發現了一條遠洋白鰭鯊的屍體,該位置遠超過以往認知的該物種生活區域的北部邊界。



遠洋白鰭鯊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不超過150米深的上層海域,喜近海深水區。根據上面提到的延繩釣捕捉數據,鯊魚的數量隨著離岸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偶爾其也會在距陸地較近水深僅有37米的海域出現。但這種現象僅出現於夏威夷群島等大洋孤島或是大陸架極為狹窄海岸距離深水區極近的地區出現。雖然在一些食物豐富的地方可以看到遠洋白鰭鯊成群出現,但通常情況下其喜獨居生活。遠洋白鰭鯊沒有晝夜節律,晝夜都很活躍。由於魚鰭寬,其遊泳速度較慢。雖然在生活習性上遠洋白鰭鯊喜歡獨居,但其身邊往往會存在舟鰤、鯕鰍和鮣魚。1988年,一位名叫傑裡米·斯塔福德·迪奇的男子報告自己看到了一條短肢領航鯨與一條遠洋白鰭鯊共遊。



▲鯊的牙齒特寫


知識 Knowledge


遠洋白鰭鯊生活的所有水域都有被捕獲,但多數是被延繩釣上為其它魚種準備的誘餌吸引過來的。


海洋研究員雅克-伊夫·庫斯託曾形容遠洋白鰭鯊是「最危險的一種鯊魚」。雖然大白鯊及其他近海鯊魚有著更大的惡名,但由於遠洋白鰭鯊會獵食船難或空難的倖存者,所以人們懷疑遠洋白鰭鯊是多起針對人類致命攻擊的罪魁禍首。這樣的事件沒有包括在20世紀和21世紀的常見鯊魚攻擊指數中,因此記載的遠洋白鰭鯊攻擊事件不多,截止2009年還只有5起。1945年7月30日,美國海軍波特蘭級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被日本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而沉沒,雖然報告中稱大部分人都是死於魚雷爆炸而非鯊魚攻擊,但許多人認為遠洋白鰭鯊對多名在起初的沉沒過程中倖存的水手進行了攻擊。



▲潛水員和遠洋白鰭鯊(此處是反例,潛水者和鯊魚的距離過近,潛水規則之一就是必須與水生動物保持距離)


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艘承載了近千人的汽輪「新斯科舍號」(Nova Scotia)在南非附近遭一艘德軍潛艇擊沉。許多人被遠洋白鰭鯊所害,最終僅有192人生還。


2010年,遠洋白鰭鯊因牽扯進了埃及紅海接近沙姆沙伊赫地區發生的多起攻擊遊客事件而聲名狼籍,並出現在了一期名為《無賴鯊魚》(Rogue Sharks)的《鯊魚周》節目上。人們根據咬痕辨認出這條鯊魚,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它已經習慣於人工餵食。潛水員用一個簡易裝置來給鯊魚餵食,而它在看到潛水員背著的腰包裡還有魚留著沒有餵給自己時就會對潛水員和浮潛裝置發動攻擊。鯊魚還以潛水員的臀部和大腿為目標,希望可以獲得一頓大餐。紅海這一區域的過度捕撈導致情況進一步惡化,因為鯊魚不得不更接近海岸來尋找食物,因此出現了攻擊遊客的事件。


由於遠洋白鰭鯊就像尖吻鯖鯊和大青鯊一樣是一種開闊水域魚種,因此其圈養表現不佳。截止2013年3月,已知僅有一條圈養成功存活的遠洋白鰭鯊,這條鯊魚目前生活在蒙特雷灣水族館的外部海灣展覽館。這條鯊魚還曾在《鯊魚周》的一期特別節目《玻璃下的鯊魚》(Sharks Under Glass)中亮相。



▲遠洋白鰭正視


保護狀態 Conservation status


1969年,託馬斯·H·林尼亞韋弗三世(Thomas H. Lineaweaver III)和理察·H·巴庫斯(Richard H. Backus)在兩人合著的書中描述遠洋白鰭鯊「(數量)顯得格外豐富,可能是地球表面超過45公斤的大型動物裡數量最豐富的。」2003年以前都還有少許對於其數量的進一步研究。但從1992年到2000年,大西洋西北部和中、西部的數量就下降了70%之多。而另一項集中對於墨西哥灣的調查採用了195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美國遠洋延繩釣的混合數據,最後的結論顯示四十多年的時間裡這一地區的遠洋白鰭鯊數量下降了約99.3%。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遠洋白鰭鯊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狀態從全球低危/近危被移到了受威脅/易危,而在大西洋西北部和中、西部則成了受威脅/極危。



▲潛水時必須與水生動物保持距離


根據1995年的聯合國跨界魚類種群與高度洄遊魚類種群養護和管理協議,沿海國家和捕魚國家需要採取措施保護列表上的受威脅物種,但對於遠洋白鰭鯊仍然沒有什麼進展。


從2013年初開始,生活在紐西蘭水域的遠洋白鰭鯊因《1953年野生動物法》而獲得了全面保護。


2013年3月,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2上增加了三類具有商業價值的瀕危鯊魚,分別是雙髻鯊、遠洋白鰭鯊和鼠鯊,使針對這些種類鯊魚的捕撈和商用需要接受監管並獲得授權方可進行。



(物種利用僅代表資料方學術記錄,不代表我方立場。野生動物是大自然賜予的瑰寶,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生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保護鯊魚,請拒絕鯊魚製品,給鯊魚種群多一份保護,給自己也多一份保護。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相關焦點

  • 最危險的一種鯊魚-遠洋白鰭鯊
    研究表明遠洋白鰭鯊的數量正急劇下降,白鰭鯊面臨著越來越多漁業捕殺。遠洋白鰭鯊在英文中還有許多常見的別名,如「布朗·米爾伯特的沙條鯊魚」(Brown Milbert's sand bar shark)、「棕鯊」(brown shark)、「長野鯊」(nigano shark)、「白鰭鯨」(whitetip whaler)和「白鰭鯊」(whitetip shark)。
  •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一 遠洋白鰭鯊 | 每日打卡Day56
    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Oceanic whitetip sharks, three metres long, and completely at home in the open ocean.遠洋白鰭鯊體長三米對遠洋海域非常熟悉They may not be able to dive deep enough to catch the squid themselves but that won't stop them hanging around for scraps.
  • FISH ID:白鰭黑鰭鯊鯊分不清
    大部分鯊魚需要保持連續遊動,使水不斷地流過它們的鰓部,否則它們會窒息死亡,而白鰭鯊是幾種可以趴著不動的鯊魚之一。這也是我們可以在珊瑚礁的縫隙、洞窟處近距離的觀察和拍攝到白鰭鯊的原因。紅海、印度洋-太平洋海域都有白鰭鯊的分布。
  • 【rlyl物種說】今日--白鼻僧面猴(White-nosed saki)
    科:僧面猴科 Pitheciidae屬:叢尾猴屬 Chiropotes種:白鼻僧面猴 C. albinasus ( I.外形特徵 Description白鼻僧面猴體長41-43釐米;尾長30-50.7釐米。 白鼻僧面猴全身烏黑髮亮,鼻子其實是鮮粉紅色的,並非白色,只是其標本因製作時,鼻子的位置褪成白色。
  • 【海洋科普】最危險的鯊魚——遠洋白鰭鯊
    【海洋科普】最危險的鯊魚——遠洋白鰭鯊 2020-06-13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遠洋白鰭鯊
    遠洋白鰭鯊埃及海域中的遠洋白鰭鯊。在大風大浪、能見度低的情況下有幸拍到,實在難得。
  • 【rlyl物種說】今日--喬氏笛鯛(Whipper snapper)
    界:動物界 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目:鱸形目 Perciformes亞目:鱸亞目 Percoidei科:笛鯛科 Lutjanidae屬:笛鯛屬 Lutjanus種:
  • 【rlyl物種說】今日--烏翅真鯊(Blacktip reef shark)
    綱: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亞綱: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目: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科:真鯊科 Carcharhinidae屬:真鯊屬 Carcharhinus種:
  • 【rlyl物種說】今日--小頭睡鯊(Greenland shark)
    綱: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亞綱: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目:角鯊目 Squaliformes科:黑棘鮫科 Dalatiidae屬:睡鯊屬 Somniosus種:▲小頭睡鯊背部物種介紹 Introduction中文名:小頭睡鯊(拼音:xiǎo tóu shuì shā);英文名:Greenland shark
  • 【rlyl物種說】今日--居氏鼬鯊(Tiger shark)
    >門:脊索動物門亞門:脊椎動物亞門綱:軟骨魚綱亞綱:板鰓亞綱目: 真鯊目亞目:真鯊亞目科:真鯊科屬:鼬鯊屬種:▲居氏鼬鯊俯視物種介紹 Introduction中文名:居氏鼬鯊(拼音:jū shì yòu shā);英文名:Tiger shark
  • 【rlyl物種說】今日--白面僧面猴(Golden-faced saki)
    屬:僧面猴屬 Pithecia種:白面僧面猴 P. pithecia ( Linnaeus, 1766 )雌性的白面僧面猴與雄性的毛色有明顯分別,在靈長目是甚為少見的。以果實、蜜糖、花朵或昆蟲為食。▲白面僧面猴樹上活動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白面僧面猴,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法屬蓋亞那、蓋亞那、蘇利南及委內瑞拉等地。白鼻僧面猴分布圖:
  • 【rlyl物種說】今日--灰背椋鳥(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灰背椋鳥靜立界:動物界 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綱:鳥綱 Aves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科:椋鳥科 Sturnidae屬:椋鳥屬 Sturnus種:▲灰背椋鳥飛翔灰背椋鳥的英文介紹 IntroductionThe 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Sturnia sinensis) is a species of starling
  • 男子潛水遭遠洋白鰭鯊狠咬縫50針 實拍逃生一瞬
    (原標題:男子潛水遭遠洋白鰭鯊狠咬縫50針 實拍逃生一瞬)奧地利男子克倫克去年在埃及的紅海潛水時,突遭一條遠洋白鰭鯊攻擊,被咬傷大腿,事前雖然他提早發現,立即抓緊繩索想要逃命,但仍敵不過鯊魚的速度慘遭狠咬。
  • 紅海同一潛點一個月內發生兩起遠洋白鰭鯊襲擊潛水員事件
    據外媒報導埃及紅海的馬薩阿拉姆  前幾日發生一起鯊魚襲擊事件  一名德國潛水員被一條遠洋白鰭鯊咬住
  • 【rlyl物種說】今日--大白鷺(Great egret)
    ▲大白鷺頭部特寫界:動物界 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綱:鳥綱 Aves目:鸛形目 Ciconiiformes科:鷺科 Ardeidae屬:鷺屬 Ardea種:大白鷺,別名白鷺鷥、鷺鷥、風漂公子、白漂鳥、冬莊。鷺科鷺屬的一種,有時也被歸入白鷺屬。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歐洲,非洲、亞洲、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主要以魚、蛇、兩棲動物、昆蟲和甲殼類動物為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 英攝影師 冒死拍攝白鰭鯊
    「從研究中可以看到,自1955年起,遠洋白鰭鯊數量可能已經減少了98%,」來自福羅裡達比米尼的72歲的鯊魚專家薩穆埃爾・格魯伯說。 白鰭鯊與籠中人「互動」。  遠洋白鰭鯊是公認的海裡最危險鯊魚之一,與大白鯊和虎鯊齊名。最新調查預計,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的白鰭鯊數量自上世紀50年代已嚴重減少,瀕臨滅絕。斯克裡潛入巴哈馬群島附近海域,數日耐心蹲守終於等來與鯊魚面對面的機會。  斯克裡他們遇到的這頭雌性白鰭鯊身長約3米,體重約160公斤,「我不得不用相機鏡頭推開它,最終它繞著圈子遊起來。我想它可能也在納悶,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斯克裡說。
  • 【船宿遊記】進埃及記(內附遠洋白鰭鯊遇險)
    同船的作死P同學,為了和遠洋白鰭鯊同框,一不留神給鯊魚勾引到了外海。遠洋白鰭鯊是有過記錄的四種傷人鯊魚之一,船上時潛導就警告過我們,不要去外海,要靠著珊瑚礁。因為當你到了外海,就會有很多遠洋白鰭鯊從大海深處冒出來,試探你、攻擊你、吃掉你……
  • 【rlyl物種說】今日--太平洋鯡(Pacific herring)
    ▲太平洋鯡界:動物界 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目:鯡形目 Clupeiformes科:鯡科 Clupeidae屬:鯡屬 Clupea種:
  • 雅高潛水#埃及紅海#探索神秘沉船-錘頭鯊群-偶遇遠洋白鰭鯊-2016
    都說水火無情,這起海難使埃及的許多人家在新年裡失去了歡樂。51歲的船長哈桑·哈利勒·莫羅,出生於航海世家,16歲開始上船,當船長已有26個年頭,是個經驗豐富的老船長,也是埃及在紅海航行的薪水最高的船長。當救援的蛙人潛入沉船時,發現他穿著船長服站在駕駛室的羅盤前,說明他當時是忠於職守,並以身殉職的。致敬!
  • 35種軟骨魚類圖譜及分布簡介(附照片)
    上次我們給大家介紹了61種金槍魚類或類金槍魚類的圖譜和分布情況,在捕撈金槍魚時也會捕撈到其他的魚類,而軟骨魚類中的鯊魚是金槍魚漁業非常重要的兼捕對象,其中金槍魚延繩釣的兼捕量最大,所以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些軟骨魚類,共35種,包括這些魚的英文名稱、拉丁文名稱、圖譜及分布圖,部分魚的照片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搜集了一些照片作為補充,方便大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