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翅真鯊面部特寫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亞綱: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目: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科: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屬:真鯊屬 Carcharhinus
種:烏翅真鯊 C. melanopterus
▲烏翅真鯊側視
物種概述Summary
中文名:烏翅真鯊(拼音:wū chì zhēn shā)
英文名:Blacktip reef shark
學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Quoy & Gaimard, 1824)
烏翅真鯊,又名汙翅白眼鮫、黑翼鯊、伯爵鯊、黑鰭鯊或黑鰭礁鯊,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及溫和海洋的鯊魚。以獵食珊瑚魚為主,有時也會捕獵鱘魚及烏魚。就如它的名字所言,烏翅真鯊的胸鰭及背鰭的頂端是黑色的,而下部是白色。它們身體上半部的皮是呈褐色。最大的烏翅真鯊可達3.5米長。它的前端是呈圓鈍的。它經常被誤會為黑邊鰭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limbatus),但從其較粗狀及灰色的身體及沒有黑端的背鰭,就能分辨它們。由於烏翅真鯊體型較小,所以並不認為是人類的威脅。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列為:近危(NT)
▲烏翅真鯊線描圖 作者:李文亮 呂少屏 路安民
命名者:Quoy & Gaimard, 1824
棲息深度:1 - 152公尺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真鯊科
▲烏翅真鯊體型較小,所以並不認為對人類有太大威脅
經濟性:是
科號科名:F029 Carcharhinidae
食用魚類:是
最大體長:200 cm
觀賞魚類:否
其他中文名:大沙、汙翅白眼鮫、黑翼鯊、伯爵鯊、黑鰭鯊、黑鰭礁鯊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我國臺灣分布:東部、西部、綠島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印尼
同種異名:Carcharhinus melanoptures, Carcharias commersoni, Carcharias elegans, Carcharias marianensis, Carcharias melanopterus, Carcharias playfairii, Carcharinus melanoptera, Carcharinus melanopterus, Hypoprion playfairi, Mapolamia spallanzanii, Squalus carcharias minor, Squalus commersonii, Squalus ustus。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拍攝
外形特徵 Description
烏翅真鯊體呈紡錘型,軀幹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寬而短鈍。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延長呈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圓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外斜,外緣有一凹刻,凹刻下具3-4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基底後方相對,後緣凹入,上角廣圓,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於臀鰭起點稍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黃褐色,腹側灰白;各鰭鰭尖具黑色或暗褐色以及胸鰭及尾鰭上葉之前後均其黑色緣。
就如它的名字所言,烏翅真鯊的胸鰭及背鰭的頂端是黑色的,而下部是白色。它們身體上半部的皮是呈褐色。最大的烏翅真鯊可達3.5米長。它的前端是呈圓鈍的。
▲在第一背鰭上帶有淡淡邊框的黑色尖端是該鯊魚的主要特徵
▲索羅門群島拍攝到的烏翅真鯊
棲所生態 Ecology
烏翅真鯊常棲息於淺海珊瑚礁區、潮間帶、近外海水域、紅樹林沼澤區或河口內灣。獨遊或小群巡行。主要以魚類為食,同時也掠食甲殼類、頭足類或軟體動物。
▲烏翅真鯊更喜歡淺水近岸水域
生態習性 Ecological Habit
烏翅真鯊主要獵食珊瑚魚,但它們也會捕獵鱘魚及烏魚。
烏翅真鯊並非群居的,但卻有時會一小群出沒。一般烏翅真鯊都是較害羞的,但卻會對潛水員及水肺潛水員感到好奇。與其他鯊魚無異,當它們感覺到危險時,會把身體捲曲成S型。除非是感到憤怒,否則它們是無害的。一些情況如用手餵食或以矛捕魚,加上低視野,都會令烏翅真鯊感到憤怒。
烏翅真鯊是少有能跳躍出水面的鯊魚,這種行為稱為「躍身擊浪」。它們亦會在海面徘徊。
▲淺水區遊動的烏翅真鯊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Breed
烏翅真鯊是胎生的鯊魚,每胎約有2至4頭小鯊。母鯊的懷胎期為16個月。出生的小鯊約為33至52釐米長。
▲烏翅真鯊互相跟隨,作為交配的前奏。
▲成年烏翅真鯊經常活動在礁石附近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烏翅真鯊是現今在印度、太平洋及加勒比海珊瑚礁附近淺水區(有時會在30釐米深的淺水區)最常見的鯊魚之一。印度-太平洋區,東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群島。臺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可見其蹤跡。它們生活在20℃至27℃水溫的海洋,並且不會冒險進入一些遠離海洋的熱帶湖或河流中。
▲烏翅真鯊的牙齒特寫
知識 Knowledge
烏翅真鯊有時會被漁業混獲及丟棄。它們的數量,與其他鯊魚一樣亦在下降。由於它們的鰭會作為珍貴的魚翅,它們的鰭在被捕獲時會被切去,而鯊魚本身會被丟回海中等待死亡。這可能是烏翅真鯊數量減少的原因。
▲幼年期的烏翅真鯊經常在非常淺的沙灘活動
(物種利用僅代表資料方學術記錄,不代表我方立場。野生動物是大自然賜予的瑰寶,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生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保護鯊魚,請拒絕鯊魚製品,給鯊魚種群多一份保護,給自己也多一份保護。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