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6月19日)下午,北京市舉行第126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6月18日當天北京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5例,已完成的21例確診病例均與新發地市場有關聯,4例正在流調中。截至6月18日,地壇醫院接診確診病例183例,無症狀感染者13例,其中危重型病例2例,重型病例11例。
此外,還通報了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報告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6月14日海澱區一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此病例為該院急診科護士,在確定為密切接觸者之前處於工作狀態。
根據之前信息,截至6月15日6時,北京16個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置了193個採樣點,此前全市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的機構達到98所,每天最大檢測能力已達9萬多人。如今北京全市已經排查5月30日以來曾去過新發地市場的人員超20萬,其中6月14日,核酸檢測機構共檢測76499人,結果陽性59份,其中地壇醫院已在院病例27份,新增確診病例21份,有待診斷的陽性檢測11份。
6月17日中午13點,由於北京部分市民自發前往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等進行核酸檢測,出現人群聚集現象,既增加了交叉感染風險,也對醫療機構檢測承載能力和物資供應保障帶來了較大壓力。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檢疫檢測工作組發布通告,呼籲廣大市民遵照統一安排,有序接受核酸檢測。
當全民聚焦北京,很多地區其實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自己的PCR實驗室,以便為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態化管理做好準備!
早在5月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從七個方面對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一條要求就是對所有三級醫院以及縣醫院開展建設,使其迅速達到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條件;對其他二級以上醫院也應當同時加強建設,使其逐步達到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條件,根據疫情防控形勢需要隨時能夠開展核酸檢測工作。
6月8日,國家衛健委再次發布《關於加快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實施意見》,強調了擴大核酸檢測範圍的重要性,明確了擴大檢測範圍的能力要求。《實施意見》提出從加強實驗室建設、強化質量控制和生物安全、加強人員規範培訓、加快設備產能提升、確保信息安全暢通等5個方面推進加快提升檢測能力,全力滿足檢測需求。特別強調各地要加強三級醫院、傳染病專科醫院、縣(區)級及以上疾控機構、海關及有條件的縣醫院實驗室建設,使其具備開展新冠病毒檢測能力。
然而實際上,三級綜合醫院不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的少之又少,大多已經實現了PCR實驗的基本要求,差別只在於開展項目略有不同,這項要求真正難以落實的主要問題是:二級醫院/縣醫院建立PCR實驗室不容易。
PCR實驗,即臨床基因擴增實驗,是專門用來檢驗愛滋病、B型肝炎、禽疫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一種檢測手段。它可以通過將病毒體內所含的基因進行擴增的方法,測出一些病毒含量不高的感染者體內是否含有特定的病毒。
就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來說,RT-PCR是目前使用最廣泛和較準確的篩選和確認方法,大規模核酸檢測,必然會引起相關機構單位著力建設規範的臨床PCR實驗室。但是,建立一個PCR實驗室,其實就是在建設一個平臺,考驗的不僅僅是一個醫療機構的實驗能力,也考驗著整個醫療機構的整體能力。
下面,筆者就為大家整理一下PCR實驗室建設及日常管理方面的一些問題。
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設計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實驗室的平面布局、空調通風 系統設計、氣流控制等都是圍繞同一個核心問題進行——「避免汙染」,任何級別的醫院在建設PCR實驗室時,均需要提前考量各個因素,以保證標本的全環節質量及實驗室的生物安全。
建設要求。PCR實驗室的建設需要設置標準的「四區」:試劑準備區、標本製備區、PCR擴增檢測區和擴增產物檢測區。每個獨立實驗區設置有緩衝區,各區通過氣壓調節,使整個PCR實驗過程中試劑和標本免受氣溶膠的汙染,並降低擴增產物對人員和環境的汙染。
人員要求。進入PCR實驗室,需要經過從基礎理論、實驗原理、規範操作、質量保證到注意事項等規範的培訓,並獲取PCR上崗證。
檢測風險。檢測過程中,樣本的開蓋,核酸提取的震蕩、離心都有可能產生氣溶膠,有感染的風險。
防護要求。必須按照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的個人防護要求進行。
PCR實驗的汙染來源都有哪些?
樣本間交叉汙染:收集樣本的容器被汙染或樣本密封不嚴導致外溢;不同樣本移液時忘記更換槍尖或未使用帶濾芯槍尖;移液器等實驗器具及耗材未及時消毒滅菌;不同樣本同時開蓋或樣本劇烈震蕩、反覆吹吸導致氣溶膠形成擴散,相互交叉汙染。
實驗試劑汙染:主要是在 PCR 組分試劑加樣過程中,由於移液器、容器、陰性對照及其它試劑被核酸模板或陽性對照汙染。加樣過程中,因為PCR試劑對溫度十分敏感,需要通過冰浴使得PCR試劑和PCR板/管處於0℃,但這個過程也充滿汙染風險。
擴增產物汙染:大量拷貝的產物洩漏或擴增後的PCR反應管意外開蓋,這是PCR反應中最主要、最常見的汙染問題。因為PCR產物拷貝量大,遠遠高於PCR檢測數個拷貝的極限,所以極微量的PCR產物汙染,就可形成假陽性。
克隆質粒汙染:作為陽性質控品的克隆質粒外溢。
防止實驗汙染都有哪些措施?
對於低流行地區,PCR檢測人員經過嚴格培訓上崗後,核酸汙染的風險相對較小,但在疫區超負荷工作時,就可能會遇到核酸汙染的問題,可通過以下措施降低汙染機會:
正確佩戴手套:手套未緊密貼合拇指、食指和中指,在進行開蓋操作時容易發生交叉汙染。
正確使用生物安全櫃:簡單、整潔、避免通風口堵塞;操作前後紫外線照射,消毒劑隨手可及;廢液缸裡有1/3體積的含氯消毒液,並且及時清理廢液缸,保證廢物不超過廢液缸體積的2/3。
核酸提取儀去汙染:每天多批次檢測時,在每一批次檢測完以後必須用75%的乙醇和核酸去除劑對儀器進行去汙染。
重視通風:不定期對房間進行通風,每次至少持續30min。
PCR擴增區去汙染:PCR反應管必須蓋緊,避免擴增後的核酸對環境的汙染。
實驗室隨手可及的消毒劑。
PCR實驗室的空氣流向管理與環境消毒?
前文提到,PCR實驗室可分為試劑準備區、標本製備區、擴增區和產物檢測區四個區域,這四個區域在物理空間上必須完全相互獨立,各區域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使用中,應當始終處於完全的分隔狀態,不能有空氣的直接相通。
所以,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的空氣流向應按:試劑準備區標本製備區擴增區產物檢測區,應時刻防止擴增產物順空氣氣流進入擴增前區域。可按照上述順序區域空氣壓力遞減的方式進行,也可通過安裝排風扇、負壓排風裝置或其他可行方式實現。
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的環境清潔:《臨床基因擴增實驗室工作規範》中有對物表清潔、消毒的要求,不同的實驗區域應當有其各自的清潔用具以防止交叉汙染。
基本原則:由清潔區向汙染區進行,潔具不可交叉。
清潔消毒方向:準備區標本製備區擴增區產物檢測區
清潔消毒範圍:工作區域的物體表面(含桌、椅),可使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空氣和工作檯面可使用紫外線照射消毒,也可使用空間消毒器進行全環節消毒。
不可使用紫外線消毒器及化學消毒進行有人狀態下的消毒。
PCR室內的消毒應防止揚塵(減少人員走動)、殺滅DNA或RNA的基因片段。可選擇懸掛紫外線燈管進行空氣消毒,試驗前照射30-60分鐘,實驗結束照射30-60分鐘,必要時延長照射時間(可照射一夜)。
終末消毒:當出現實驗室汙染時,應按要求立即撤出相關人員,在無人情況下可使用化學消毒劑進行終末消毒,如燻蒸法:過氧乙酸1g/ m³加熱燻蒸(溼度70-90%),密閉24小時;氣溶膠噴霧:3%過氧化氫:20mL/m³氣溶膠噴霧;5%過氧乙酸2.5mL/m³氣溶膠噴霧(溼度20-40%)。
日常清潔消毒應該如何做?
每日工作前後,對工作區域表面、地面進行清潔並消毒,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清潔採用溼式、不揚塵的方式進行。
物品防塵存放。牆面定期清潔,有可見汙染及時進行清潔消毒。
配備移動紫外線消毒裝置進行空氣和物表的消毒。
生物安全櫃的消毒:
每天工作前:對生物安全櫃的內表面進行消毒,包括工作檯面和內壁使用消毒劑擦拭。
工作結束:櫃內物品全部消毒後移出。消毒劑擦拭臺面四周、以及玻璃內側燈部位。
消毒劑應選擇能夠殺死生物安全櫃裡可能發生的任何微生物(70%乙醇、含氯消毒劑)。在使用漂白劑等腐蝕性消毒劑後,還應用無菌水再次進行擦拭。
停用生物安全櫃前,運行5min以淨化內部空氣。
終末消毒:需要進行終末消毒的時機:生物安全
試驗完成後,物品及環境如何處理?
做好廢液及固廢處理;
實驗室空間消毒:在室溫,50-60%溼度條件下,使用過氧乙酸燻蒸2g/m³,過夜;或使用20g/l氣溶膠噴霧,用量8g/m³;
物體表面消毒液:0.55%含氯消毒劑,現用現配,24小時內使用。
PCR實驗室是否有較為便利的消毒方法呢?
考慮到PCR實驗室屬於感染高風險區域,對其進行日常的清潔消毒及終末消毒,都需要在嚴密的防護下進行,給保潔工作帶來極大不便,那目前是否有一些較為便利的消毒方法呢?
其實有的。目前市場上經常能看到一些空間消毒機器人、空間消毒器這類的高科技產品,也有一些可攜式的消毒器可以非常方便的用於PCR實驗室的消毒。這些空間消毒器可以像機器人一樣使用無線平板進行操控,隨時啟停,消毒者在實驗室之外就可以完成整個消毒過程,避免了正常時間及突發狀況下,操作人員為關閉設備而暴露在過氧化氫氣霧中。
另外,這類設備還會自帶推車,看似是一個推車,其實是一個移動等離子空氣消毒機,同時又可以作為移動電源,配合可攜式空間消毒器,在區域內的任意地方採用多種方式進行消毒,而不受電源插座的影響。大家不妨可以關注一下!
本文部分文字內容整合自本號既往發布的科普文章,插圖來源於百度圖庫,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