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痛斬斷利益鏈,石首全域湖泊退出承包經營——
44個湖泊回歸「自由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磊 通訊員 田孝豔 車榮華
3月3日,石首白蓮湖邊,64歲的鄒上華將手伸入湖水,麻利地捉起一顆田螺:「很多年都見不到了,現在多的是!」
鄒上華,東升鎮長堤寺村人,白蓮湖巡湖員。一年多來,這位在湖邊長大的老村民,見證了白蓮湖奇蹟般的「起死回生」。
去年以來,石首「狠招」治湖,將市域內44個湖泊的承包經營權全部收回,忍痛斬斷利益鏈,恢復湖泊「自由身」。
勒進肌理的「湖之病」
「以前能直接喝的水,髒到連手都不敢洗。」曾經的湖水之髒,鄒上華印象深刻。
2016年監測數據顯示,石首全域44個湖泊,面積 90.74 平方公裡,半數以上是五類或劣五類水質。
水質每況愈下,是政府放任不管嗎?2015年,石首就出臺湖泊保護「三年行動方案」,禁止投肥養殖,加強生態修復,加大打擊力度,各項措施齊上馬。「千畝以上湖泊,一個季度一檢測。」石首市水利局局長陳沙生說,各種手段都用了,就是治不斷根。
「罪魁禍首」,就是水產養殖中的過度投肥。
據了解,石首44個湖泊,絕大部分對外承包進行水產養殖。承包期一般5至10年,有的長達50年,年收取承包費800多萬元。
石首市水利局河湖長制工作科科長胡建軍在韓高湖突查時,推開承包主朱老闆的門,發現了40桶深褐色散發著臭味的肥水膏。有的老闆直接往湖裡投糞。在三菱湖,準備投湖的餅肥裝了整整一倉庫。承包鴨子湖的老闆更是一語驚人:他每年往湖裡投的肥,要花100萬!
湖泊功能:由生產型回歸生態型
湖泊到底是幹嘛的?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養魚的」。
不知從何時起,大大小小的湖泊,淪為純粹的生產工具。圍網、築壩、切割、投肥……支離破碎,不堪重負。人們對湖泊的過度利用,使其成為區域自然環境變化和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最為敏感、影響最為深刻、治理難度最大的地理單元。
「很多人都忘了湖泊的真正功能。」陳沙生說,湖泊最重要的是生態功能,調節氣候,蓄洪灌溉,保持生物多樣性。
承包經營模式下,湖泊被「一包了之」,成為逐利工具。「不斷投肥,不斷增產。一個鴨子湖,一年能養出300多萬斤魚!」胡建軍說。
石首市意識到,湖泊之所以治不好,根子在於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湖泊的生態功能必須擺在首位,經濟效益必須服從於生態效益。
斥資3000萬,斬斷承包利益鏈
勒進湖泊肌理的利益鏈條,必須斬斷!
2017年1月,石首出臺《湖泊退出承包經營實施方案》,全面終止湖泊發包承包,全市所有湖泊做到「三個一律」:一律停止生產性投入;一律無條件終止發包承包、收回經營權;一律無條件實行人放天養、清水養魚,恢復生態養殖環境。
老百姓拍手稱快,作為利益主體的老闆們不肯讓步。「大部分承包主牴觸情緒都很大,為了收回韓高湖,先後進行了幾十輪談判,極為艱難。」胡建軍說。
提前終止合同,石首拿出重金補償承包主。每個湖經歷成魚起捕銷售、固定資產清產核資、魚種過秤等環節,市鄉兩級政府共掏出3000多萬元補償款。
一次次艱苦談判,一場場激烈博弈。一年多時間,石首完成了這項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務,徹底告別湖泊承包經營。
人放天養,魚和熊掌可兼得
人放天養,不讓一粒肥料入湖,生態效益真正放在了首位。石首市水產局局長鄧志高介紹,入湖魚苗數量和品種都進行了嚴格控制,放入的多是鯽魚、鱖魚、黃顙等有利於生態修復的種類,魚兒生長期不進行任何人工幹預。
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天然放養的魚肉質極佳。「這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思路,魚和熊掌有可能兼得。」鄧志高說,目前已註冊「荊楚老河」商標,將把天然放養的魚打造成有機魚品牌,今後將以直營店形式銷售。產量不大,價值倍增。
生態優先,紅線不可觸碰,在此前提下兼顧經濟效益,成效斐然。石首治湖經驗引發關注,多地來此學習取經。
扁草、菹草、黃絲草、輪葉黑藻……漫步上津湖邊,能數出十來種水生植物。
「回來了!」胡建軍說,這些水草是水質晴雨表,恢復「自由身」後,湖泊健康狀況持續好轉。水鳥、田螺、河蚌也多了起來。
胡建軍回憶,奶奶常用「喝了上津湖的水眉毛都要長三寸」形容湖水的潔淨。如今上津湖邊的村民,又開始用湖水煮湖魚。他相信,石首人耳熟能詳的這句民諺,一定會再度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