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是個十分神秘的地帶,多年來,世界各國從未停止對它的探索,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我國先人們就對天空充滿了敬畏,各朝各代都針對天空行星的運轉設置了專門的國家職能部門。
早在先秦,我國便設置太史令一職,到魏晉南北朝專設太史局,到了唐朝,主管天文的國家機構更多,設置了諸如太史局 渾天監 渾儀監 太史監 司天台,人數多達一千人之多,有明清一代,改革成欽天監。
從這些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古人對天空的敬畏,這些機構也專屬於皇家集團,任何個人組織不得設立,否則以謀反犯上處以極刑。縱觀司馬遷《史記》中,我們多次可以看到一種天文現象,「熒惑守心」,伴隨著這種天文現象出生不久後,國家通常都有大事發生。
那麼究竟什麼叫「熒惑守心」?熒惑是一種星宿,現在我們稱之為火星,因「熒熒火光,離離亂惑」,所以古人將這如螢火蟲火紅色在天空運動的行星稱之為熒惑星。那守心又是什麼意思?就是火星運動到了心星之間滯留不走。
然而為何史記及古代各種史料中會多次提及這顆行星呢?從「熒熒火光,離離亂惑」我們大抵可以知道,這顆行星絕對不是什麼好的兆頭,每次伴隨著它的出現,國家總會出現諸如自然災害、朝代更迭、王侯將相死一類的大事,久而久之,古人認為這是一顆很不吉利的行星。
著名事件及史料記載
1、我們不妨看一些史料記載的內容,秦始皇三十六年,熒惑守心,這一段話在《史記·秦始皇本記》明明白白的記錄著,隨後怪事發生,先是隕石落下,上刻「始皇死而地分」,後有和氏璧預示祖龍明年死事件,好巧不巧,三十七年,秦始皇果然在巡遊路上離奇死亡。
2、《漢書》記載:「綏和二年春,熒惑守心。二月乙丑,丞相翟方進欲塞災異自殺,三月丙戌,宮車晏駕。」這次事件發生在漢成帝綏和二年(前9年),當出現這種天文現象時,漢成帝劉驁深深擔憂,立刻找到太史令問解決的辦法,最後太史令意圖讓熒惑轉移,於是建議漢成帝殺死丞相翟方,漢成帝照做,可是也沒擺脫亡國自死的結果。
3、事關於隋煬帝,《隋書·帝記錄》中有兩段「甲子,熒惑入太微。秋七月丁酉,制戰亡之家,給復十年。」、「五月丁丑,熒惑入南鬥。己卯,濟北人甄寶車聚眾萬餘,寇掠城邑。」隋朝頻繁出現熒惑守心、入太微、入南鬥事件,熒惑守心我們知曉了意思,入太微、和南鬥意思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熒惑盤踞在太微、南鬥星宿附近。無論如何,隋煬帝時期,國家絕不是什麼太平的。
4、唐朝、宋朝都出現貨熒惑記錄,明朝也是一樣,有著名的天文學家劉伯溫在,對於天象的記錄更是多不勝數,朱元璋時期,就多次出現熒惑入太微,不久後他的孫子就意外死亡。
縱觀各朝代,出現熒惑星後肯定會有一系列事件發生,而這些事也絕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古人認為熒惑星是個災星,承平年代還是不希望出現這個天文奇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