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的說,愛因斯坦的形象,幾乎滿足了大眾對科學家的一切幻想,所以假借愛因斯坦之名,博人眼球的謠言也特別多。
比如這句神叨叨的:愛因斯坦晚年曾說,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那麼,一切真的是被安排好的嗎?
一枚硬幣向上拋起的瞬間,如果收集到足夠精確的各項數據,那麼理論上來說,科學家完全能預測出,硬幣在若干秒後的正反。
所以概率在物理學中,只是數據收集不夠多,不夠精確的託詞而已,物理學本質上,肯定是清晰且深刻的。
這種對「清晰深刻」近乎偏執的追求,貫穿了愛因斯坦的大半生,讓這位量子論奠基人之一,遲遲無法從心底,完全接納後來的量子力學。
在量子力學未出現之前,「符合直覺」的經典物理已經存在了數個世紀,若干個方程賦予了人類,輸入變量就能得出結果的能力,一切都是那麼清楚明晰,真實牢靠。
於是物理學家們開始幻想,如果有朝一日,能掌握宇宙中所有原子,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動量,並輔以相應的方程,那麼整個宇宙的過去和未來,將和1+1=2一樣清晰,所有已經發生,和還未發生的事件,都能被復盤和推演。
也就是說,宇宙將毫無保留的展示在物理學家面前,以往所有的秘密都將不復存在,至少,在數據和方程面前不復存在。
可惜的是,一個多世紀前量子力學的橫空出世,證明了亞原子世界的「真隨機」和「不確定性」,那個獨屬於物理學家的春秋大夢,就此終結了 一切又都歸於混沌。
但愛因斯坦不願醒來,作為一個20多歲推出狹義相對論,30多歲推出廣義相對論的天才物理學家,他無法接受量子力學帶來的,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這並不關乎物理,關乎的是愛因斯坦的世界觀。
所以說,「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並不是後人假借愛因斯坦之名,炮製的謠言,而是愛因斯坦「世界觀」的真實寫照。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愛因斯坦不願接受量子力學,僅僅是指「世界觀」上的,而不是物理學上的不接受,畢竟量子力學的理論預測,和實驗結果高度一致,愛因斯坦再怎麼討厭量子力學,至少也得在物理學上接受它。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其實是件好事,因為它證明了宿命論是不可能的,由相同原子組成的每個人,都是不可預測的,都是擁有無限可能的。
在劉慈欣的《鏡子》中,人類掌握了預測未來的能力,於是乎消滅了一切黑暗和罪惡的萌芽,但人類文明從此便失去了隨機性,失去了活力,最終因為沒能在氣候惡化之前,發生技術爆炸,而團滅在了地球上。
這個看似荒誕的結局,其實並不難預測,因為生命本就是隨機產物,而如果所有人都循規蹈矩,不吃螃蟹,那麼科學便無法進步,人類社會也將陷入一潭死水。
和網絡上流傳的,愛因斯坦晚年焚毀手稿,愛因斯坦晚年篤信神學不同。
真實的愛因斯坦晚年,其實在忙兩件事
第一是和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打嘴仗,這種近乎一人單挑一派的行為,也大大促進了量子力學的發展。
第二則是忙於統一場論的構建,他希望憑藉一己之力,把相對論和電磁理論,甚至是量子力學,統一到一個理論中,但愛因斯坦花了25年的時間,直到去世也沒能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物理學界,已經統一了四大基本作用力中的三個,雖然還未解決引力,但相較於愛因斯坦時期,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但不可否置的是,前沿理論的驗證難度也越來越大了,現有的大科學設備,功率已經不足以發現新現象,因此造價千億的對撞機也好,造價數百億的望遠鏡也罷,早晚都得為物理學家們造出來,讓他們「玩得開心,玩得盡興」
但下一個愛因斯坦在哪?
下一次理論突破帶來的技術突破,又還得等多久?
上一次技術爆炸帶來的紅利,又夠這個存量搏殺的時局再吃多久?
可控核聚變,石墨烯,量子計算機,人工智慧,這些「距離成功永遠只剩50年」的技術,何時才能實現?
以上這些問題,都還沒有確切答案,但只要在前進,便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