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3 0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7月,和溫度一樣升高的,是深圳人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讓城市的每扇窗戶都透著閱讀的燈光」——這不僅是深圳人的集體追求,更是一種風尚。
現如今,閱讀已經成為深圳一個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為涵養城市文明、激發創新潛能注入了活力。
領全民閱讀風氣之先
深圳領全民閱讀風氣之先,自2000年起就開展了以讀書月為代表的全民閱讀活動。20年來,無處不在的閱讀文化活動正改變著深圳,人文氣質充盈著鵬城。
的確,深圳與書的結緣由來已久。1996年,第七屆全國書市在深圳舉辦,這座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城市上演了空前的火熱場景。人們對知識的渴望,為整個城市文化品質的提升帶來了契機。
利用民間學人深厚的學識修養和影響力引領閱讀向更高層次發展,是深圳全民閱讀模式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無論是從一開始「創業初級階段」的知識積澱、文化積累,還是如今建設學習型社會,一批深圳學人和知識分子一直在發揮作用,近20年來一直給予深圳這座城市發展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滋養。
從2012年全國第一個閱讀聯合組織——深圳市閱讀聯合會成立以來,目前深圳已經發展130多個閱讀組織,包括很多文化精英和有情懷的知識分子,成為閱讀的骨幹力量和帶頭人。
閱讀成為深圳人生活方式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公共圖書館事業確立平等、免費、開放的理念向全體人民敞開大門,獲得快速發展,深圳成為其中優秀的先行者,創造了眾多的全國第一:中國第一個為公共圖書館立法、為全民閱讀立法的城市,第一個舉起「開放、平等、免費」旗幟的城市,第一個研發出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城市等等。
正是理念先行,加上日復一日地努力踐行,使得閱讀成為深圳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
記者從深圳圖書館了解到,如今,遍布全市的各級各類、大大小小的實體圖書館(室)、24小時自助圖書館、365天全天候服務的數字圖書館,雖還不盡完美,但規範化、標準化、一體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已為全體市民構建了一張無邊界智慧化的公益服務網絡。事實證明,上世紀80年代深圳圖書館開館前排隊的長龍,歷經30餘年,而今隊伍更長人流更多,人們到圖書館學習與閱讀的熱情與日俱增。
由深圳圖書情報學會、深圳圖書館聯合市、區圖書館共同發布的《深圳「圖書館之城」2019年度事業發展報告》日前出爐。
《報告》中的數據令人驚喜:深圳「圖書館之城」共有各類公共圖書館959個。其中,公共圖書館(室)673家(包括市級館3家,區級館9家,街道及以下基層圖書館661家),合計建築面積38.4萬平方米,閱覽座席4.05萬個;各類自助圖書館286臺(包含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235臺,24小時書香亭51個)。
全市公共圖書館全年進館讀者3535.51萬人次,同比增長19.69%;借還文獻量2757.67萬冊次,同比增長14.40%。人均進館2.65次;人均借還文獻首次超過2冊次,達2.07冊次。全市公共圖書館年度經費總投入8.20億元,同比增長19.92%。
探索閱讀共享全新模式
站在由大巴改裝而成的少兒流動圖書館書架前,來自龍華外國語學校三年級的周疏影同學在借閱臺前刷了一下臉,很快,兩本心儀已久的童書就借閱在手中。而在大巴另一側的閱覽區,幾位高年級同學正手捧著最新童書在安靜閱讀。
這是剛剛啟用的龍華區少兒流動圖書館內的一幕場景。近日,由龍華區婦兒工委、深圳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主辦的龍華區少兒流動圖書館啟用暨少兒「共享圖書」項目啟動儀式在龍華外國語學校舉辦。據介紹,此次少兒流動圖書館的啟用,以及少兒「共享圖書」項目推出,是深圳探索閱讀共享全新模式,提升兒童友好城區體驗又一次創新舉措。
除了「刷臉入館」的便利,310名資深讀者從館外走入館內,成為「自助圖書館」的首批館長、館員。他們來自深圳的各行各業,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熱愛閱讀。接下來,這些「閱讀志願者」將會接受專業服務培訓和指導,在不久的將來加入到自助圖書館這道獨特亮麗的文化風景線,為廣大市民送去便捷智能、觸手可及的服務。
資料來源:深圳商報
作者:韓墨、聶燦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發布廳推薦
發布廳邀請您關注「i深圳」
「i深圳」app二維碼
原標題:《全民閱讀成為深圳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