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亞文
編輯/金斌
天貓雙11前夕的廣東中山古鎮,街邊行人步履匆匆,一間間工廠裡醞釀著緊張的氣氛。
這個只有15萬人的南方小鎮,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從事燈飾行業相關的工作。在路上隨便拉一個人,看起來普普通通,極有可能是個徒手起家,年入百萬的大老闆。
每天,從古鎮發出的燈泡,經過空運、海運、陸運,到達世界上幾百個國家。雙11前夕,為了備貨,古鎮每一家工廠都更加忙碌了。
胡家考的工廠,也不例外。他今年31歲,創業11年。他的燈泡,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照亮了大半個世界地圖。
殺不了豬,就去廠裡幹活
胡家考還記得,父親去世後,母親一分錢掰成兩半,仍捨不得花的眼神。
2009年,胡家考大一剛結束的一個晚上,他接到家裡的電話,哥哥聲音哽咽道:「回來吧。」胡家考一聽,就反應過來,常年患高血壓的父親走了。
他連夜從廣州趕回父母所在的中山市小欖鎮,父親只留下一個豬肉攤子。這個豬肉攤,養活了胡家考三兄妹。
在胡家考的印象裡,母親的手,永遠是粗糙,長滿繭子的。為了撐起這個家,母親起早貪黑,每天扛幾百斤豬肉,在小欖街頭零賣。
掙回來的五毛、一塊紙幣,母親揣在身上捨不得用。以前坐摩的花掉5塊錢不會心疼,現在會為了砍一塊錢,和摩的師傅討價還價。
母親卡著錢過日子的情形,胡家考看不下去了。不顧母親的反對,他退了學,想頂上父親的位子,幫母親賣豬肉。
但他高估了自己,「幾百斤的豬肉,我根本扛不起來,力氣還不如母親。」
胡家考在豬肉攤守了二十多天,母親看著心疼,讓他別幹了,「你去廠裡找一份工吧。」
古鎮的燈光
小欖的工廠不多,但隔壁古鎮,最不缺的就是工廠,幾千家燈飾工廠門口,永遠貼著招工啟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古鎮有兩家鎮辦企業,開始生產檯燈、環形燈等產品。工人們拿一根電線、一條彎管、一個燈泡外加一個燈座,拼裝在一起,就是一個簡易檯燈。那個年代,檯燈算是新奇物件,便宜又好用的檯燈很是搶手。
後來,古鎮居民紛紛效仿鎮辦企業,他們從佛山、順德採購燈飾配件,自己組裝成燈具成品。
古鎮燈飾早期的市場,是古鎮人用雙腳跑出來的。能說會道的古鎮人,背著檯燈、燈泡,在祖國大江南北留遍了足跡,也讓古鎮的燈亮遍了全國。
2000年後,無數家庭作坊裡,冒出了十幾家成規模的夫妻廠、兄弟廠。這些積累了資本的古鎮人,不再滿足於拼湊燈泡。他們開始自主研發,自購注塑造模設備,開發新燈泡樣式,研發新功能。
沒過幾年,古鎮街上的燈泡花式、品種層出不窮。古鎮的燈光越照越遠,不少工廠還將自家的燈泡賣到了國外,或給國外的燈飾品牌做代加工。
這是古鎮人做外貿的雛形。
胡家考到古鎮的那一年,「鎮上到處都是燈飾廠,幾公裡長的街邊,最多開了幾千家燈飾店鋪。」一到晚上,這些燈飾店一起照亮古鎮,形成古鎮特有的「十裡燈飾長街」。
進廠的第一天,胡家考就發現,這是一個不需要門檻的行業。「一把螺絲刀,一個卡燈頭的工具,就能裝好一個燈泡。」
一個多月後,胡家考辭了工,他掏出自己全身的積蓄——2000元,開始了創業。
100元創業
在古鎮,創業不需要資金,不需要廠房,也不需要機器。胡家考花了150元,租下一間最便宜的紅磚瓦房,只有十幾平米,白天時,光線都很難照進來。
除去購買燈泡零件花去的分分角角,胡家考創業初期最大的「投資」,是用100元,買了一把卡緊燈泡頭部的螺絲刀。買之前,他思忖了半晌,才咬咬牙掏了錢。
每天,胡家考要在出租屋裡待16小時,組裝100多個燈泡。他把自己忙到透支,「上床倒頭就睡,治好了失眠。」
拿著這些燈泡,他到臨鎮的五金店,挨家挨戶上門推銷,結果成功率很高。
「這些老闆進貨都有中間商,一個進價175元的LED燈,我自己組裝,把價格壓到100元,那些老闆後來都主動打電話給我要貨。」
不到一個月,胡家考就接到了一個「大單子」。一個客戶讓他做一款照射橋梁的投射燈,他埋頭在家做了20多個燈,淨掙了1萬元。
胡家考第一次賺到這麼多錢,振奮又心酸。「母親賣豬肉,一天最多賺100元。」
後來,胡家考的電話每天都要被五金店老闆打爆。他把親戚朋友叫過來幫忙,每個人一天能組裝七八十個燈泡,仍然供不應求。
胡家考已經記不得,創業初期的那三年,他搬過多少次家。
沒過幾個月,他就離開了那間十幾平米的瓦房,搬到了兩室一廳的公寓裡。公寓堆滿了燈泡配件,成了他第二個「創業駐點」。再後來,東西塞不下了,他又租了一間100多平方米的作坊。
2012年,胡家考註冊了自己的公司中山市金字塔燈飾有限公司,招了20多個員工,一年有近200萬元的銷售額。
2015年前後,古鎮人的觸角,已經伸到了國外。「但大部分的外貿訂單,都是走的線下渠道。」做外貿電商的古鎮人寥寥無幾。
胡家考並不滿足於國內市場,他想開一間阿里巴巴國際站店鋪,把自己的燈飾賣出國。這個念頭在萌生時,像個黃粱美夢。
胡家考不會英文,不懂國外市場,若自己獨自做外貿,恐怕要死在第一步。他「三顧茅廬」,請回了曾經在自己公司工作,後轉行外貿行業的王讓。
非洲,還有沒亮起來的地方
2015年底,王讓回到古鎮,開始運營胡家考的阿里巴巴國際站店鋪。一個多月後,她談成了第一筆外貿訂單。一個來自中東的客戶,訂購了幾萬元的LED球泡燈。三個月內,王讓陸續談了幾個客戶,通過國際站,賣出了六七十萬元的貨。
這些年,王讓帶著團隊員工,來往於泰國、印度、衣索比亞、埃及、南非等國家,參加當地展會,向國外客戶推薦國際站店鋪。在海外,他們已經積累了幾百個客戶。
胡家考的外貿客戶裡,有一批特殊的非洲人。
在滿足美國、德國等客戶對燈泡外觀「高大上」、「潮流」的同時,胡家考面對非洲客戶,要儘量降低成本。「他們的要求就是便宜,對燈泡的外觀,質量,要求很低。」
為了節省成本又不影響產品質量,胡家考賣到非洲的燈泡,往往都是普通的包裝,最簡單的功能。這些燈泡進價只有幾元錢,但直到近兩年,胡家考才知道,自己做的廉價燈泡,在非洲的滲透率有多強。
南非人 Bandile(化名)賣了好幾年的燈泡,他在南非當地的經銷商手裡拿貨,轉手零賣。去年,他嘗試著在胡家考的國際站店鋪,下了兩次小訂單。年底, Bandile到中國出差,順便去了胡家考的工廠。
胡家考帶著Bandile逛車間, Bandile環繞四周,工人手裡拿著零件,正在快速組裝著,他覺得這環境異常熟悉。
他摸著燈泡的包裝盒,又瞅了瞅燈泡型號和外觀,驚訝地發現,「我的經銷商給我看的照片,不就是出自你們工廠嗎?」
自己在經銷商手裡買了好幾年的燈泡,居然在國際站上找到了原廠家。Bandile拉著胡家考的手激動不已:「我終於找到組織了。」
那之後,Bandile直接從胡家考的店鋪下單,比從前在經銷商那裡拿貨,便宜了5到10個點。
今年,受疫情影響,線上下單成為大部分國家的主流交易模式。原本習慣了在經銷商手裡拿貨的小老闆,都學會了逛網店。
這其中,有不少人都「找到了組織」。「很多人都和Bandile一樣,早就在經銷商手中,拿過我的燈泡。」
如今,胡家考的燈泡已經賣到了全世界136個國家,每年出口一千多萬隻燈泡。但他發現,非洲仍有很多地區,還沒有通電。「晚上坐在飛機上快降落時,能看到很多地方還是黑的。」
胡家考希望,自己的燈泡,能夠早日照亮整個非洲。
2020年只剩2個月,
今年你店鋪的小目標完成了嗎?
歡迎大家繼續給予我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