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機:為滿足某種需要而產生並維持行動,以達到目的的內部驅動力。動機和激勵都包含三個關鍵要素:努力、組織目標、需要。
2、激勵的對象:激勵是針對人的行為動機而進行的工作,因而,激勵的對象主要是人,或者說是阻值範圍中的員工或領導對象。
3、激勵產生的根本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注重內因,改變外因。
4、激勵理論分為內容理論,過程理論,強化理論(根據對激勵對象不同方面的重視程度)。
5、 激勵內容理論
6、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假設(兩個基本出發點):已經滿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勵因素;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層需要得到滿足後,另一層才出現。
7、馬斯洛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安全、社交或感情、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
8、郝茨伯格雙因素理論(保健--激勵理論):
其主要觀點有: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則是沒有不滿意;激勵因素是以人對工作本身的要求為核心的;只有激勵因素的滿足,才能激發人的積極性。
雙因素理論認為引起人們工作動機的因素主要有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只有激勵因素才能夠給人們帶來滿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們的不滿,但不會帶來滿意感。(保健因素:哪些與人們不滿情緒有關的因素。激勵因素:那些與人們的滿意情緒有關的因素。)
該理論對企業管理的啟示:要調動和維持員工的積極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滿情緒的產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勵因素去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努力工作,創造奮發向上的局面,因為至於激勵因素才會增加員工的工作滿意感。
9、成就需要理論:(戴維麥克利蘭)個體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種重要的需要:成就需要、親和需要、權力需要三種平行的需要 。
10、公平理論(社會比較論):(亞當斯)其主要觀點:人是社會人,一個人的工作動機不僅受其所得報酬的絕對值的影響,而且受到相對報酬的影響。公平理論提出的基本觀點是客觀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卻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 它與個人的主觀判斷有關
它與個人所持的公平標準有關.(人們總是低估自己的報酬,高估自己的投入;對他人則恰恰相反。)它與績效的評定有關它與評定人有關。
11、四種激勵方式:
工作激勵(對工作重新設計,使工作豐富化,對績效進行科學評價,與實際付出相聯繫,建立合理規章制度並認真執行貫徹,一視同仁。)通過設計合理的工作內容、非配恰當的工作來激發員工內在的工作熱情。要考慮員工的特長和愛好;工作目標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批評激勵(通過批評來激發員工改正錯誤行為的信心和決心)、
培訓教育激勵(培養教育:通過思想(樹立崇高的理想和職業道德)、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從而增加員工的進取精神和工作能力。明確員工的需求+有特色的報酬體系吸引留住員工)。
成果獎勵:在正確評估員工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給予其合理的獎懲,以保持員工行為的良性循環。報酬必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員工的需求;非經濟性報酬具有方向性;報酬的多少應與員工的工作業績掛鈎。
績效(performance)=效率+效果
12、激勵力=效價(人對達到某種預期成果的偏愛程度)×期望值。
13、期望理論:維克託·弗魯姆《工作與激勵》。弗魯姆認為,人們採取某項行動的動力或激勵力取決於其對行動結果的價值評價和預期達成該結果可能性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