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1090字 1圖
預計閱讀時間: 3分鐘
上高中的時候,我在報亭的一期《讀者》上看到過一篇叫「第一百隻猴子」的文章,之所以題目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文章內容讓我很受啟發。
文章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這故事是這樣的,幸島(Koshima),位於日本宮山誇最南端的半間市境內,面積32平方公頃,在日本的靈長類學界,乃至國際靈長類學界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有大量的猴子。
1952年,日本幸島的科學家將紅薯扔在沙地上餵猴子。猴子喜歡生紅薯的味道,但是討厭上面的泥沙。
一隻年輕的母猴發現在附近的小溪裡可以解決泥沙的問題。它把這個訣竅教給了媽媽,不久夥伴們也學會了這個方法。
此後科學家一直密切注意著這些猴子,發現1952年到1958年之間,所有年輕的猴子都學會了清洗紅薯上的泥沙,這樣紅薯吃起來更可口。而成年猴子中,只有效仿自己孩子的猴子才學會了這種方法,其他的成年猴子還是吃髒紅薯。
接著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1958年的一個秋日,一夕之間幸島上幾乎所有的猴子都學會了洗紅薯——包括那大部分從來沒有學習過洗洋芋的猴子!
起先是一定數量的猴子學會了清洗紅薯,確切的數目不得而知。不妨設想,那天早晨太陽升起時,有99隻幸島猴子學會了清洗紅薯。進一步設想,早晨之後第100隻猴子學會了清洗紅薯。
這時奇蹟發生了!到了晚上,幸島的猴群裡幾乎每個成員在吃紅薯之前都進行了清洗。這第100隻猴子增加的能量以某種方式強化了,從而創造了一種思維上的突破!
這就是著名的「百猴效應」,人們用「第一百隻猴子」來形容造成意識形態突破的關鍵參數。只要從事某一行為的個體達到一定數量,就會形成群體性覺醒,甚至其他界線之外的族群也會受感染。
這可能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形勢比人強」。
我經常在網上看到燃油車主和電動車主之間的爭論,爭論的點無外乎電池和汽油兩種能量載體的物理和化學屬性的不同所引發的使用體驗的差異。看起來大家分析的都有理有據,各有輸贏,像我這樣的吃瓜群眾也自覺是理中客。
可事實上,作為群體性動物的我們所做的每一次的個人選擇幾乎都不是單純依靠所謂的理性,背後更多的都是被或大眾或小眾的文化「勢能」在推動。
當下不喜歡電動車的燃油車主們所羅列的「續航焦慮」,「安全性問題」,「充電樁配置問題」等等一系列基於理性分析的所謂電動車的痛點,可能很難在理想的時間節點上得到理性中的完美解決方案。
但是一旦電動車的發展進程中,在技術性問題解決之前迎來了意識形態的「第一百隻猴子」,那麼燃油車將不得不在時代中再次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