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的一個晚上,在印度阿格拉郊區小鎮倫卡塔,一位名叫妮哈(Neha)的年輕女子正在自家的房子裡餵她年幼的兒子。突然,一隻猴子破門而入,從她懷裡搶走了小男孩,並帶走了他。鄰居們用石頭追趕這個意想不到的綁架者,但令他們驚恐的是,孩子很快被發現躺在附近的一個露臺上,渾身是血。儘管被緊急送往醫院,只有12天大的阿魯什還是沒有活下來。也許這聽起來像一個反常的悲劇,一個罕見的野生動物行為超出其自然秩序的案例,但說實話,這一事件並沒有什麼特別罕見的。
不到一個月前,在附近的Tikri,一名72歲的男子在清理乾柴時被石頭砸死。當時,一群猴子在附近的樹梢上撿起磚頭,砸向了他。在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的其他地方,2017年至2018年,該邦政府登記了86起猴子襲擊案件。在泰米爾納德邦和奧裡薩邦也報導了猴子攻擊人類的事件。
新德裡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和環境活動家伊克巴爾·馬利克(Iqbal Malik)表示,印度獼猴的攻擊性突然增加有幾個原因。「一般來說,恆河猴是一種無害、和平的物種。他們生活在猴群中,每個猴群由嬰兒、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組成。直到六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都和他們的母親待在一起,母子之間的紐帶非常牢固。」馬利克解釋道。「有關恆河猴暴力的報導大多來自混亂的分裂、群體分裂以及母嬰分離。」
她說,大規模的森林砍伐破壞了它們的自然棲息地,導致群體分裂,導致猴子向農村和城市地區遷徙,尋找食物。
此外,恆河猴是一個優秀的覓食者,Sindhu Radhakrishna在接受《印度斯坦時報》採訪時說。Radhakrishna是班加羅爾國家高級研究所動物行為和認知項目的主任。她說,當猴子進入人類棲息地時,它們很容易找到富含能量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喜歡和人類呆在一起。
2006年,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成為印度第一個對恆河猴實施外科絕育手術的邦,目的是遏制恆河猴數量的不斷增長,並找到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以應對該地區不斷上升的猿類暴力導致農業破壞的報導。截至2019年,大約有八隻猴子絕育中心遍布全州,用雄性雷射輸精管切除術和雌性內鏡熱溫管切除術進行絕育。
不過古普塔說,這個項目的結果還沒有定論。雖然該州獼猴的數量從2004年的320萬隻減少到2015年的210萬隻,但暴力事件似乎或多或少保持不變。
馬利克認為,程序執行不力可能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猴子變得更具攻擊性。「如果處理得當,絕育本身是無害的。然而,森林部門隨意捕捉和釋放猴子,以及在手術前後對猴子的處理,可能是造成這一問題的真正原因。她說:「恆河猴是一個非常具有群居特色的物種。當個別猴子被困並與它們的群體分離時,就會破壞一種複雜的公共紐帶。這在年幼的幼崽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它們與母親分開時很容易被捕獲。當猴子被重新引入野外時,它們發現很難適應環境,這導致它們在人類居住地附近尋找其他食物來源。馬利克說,這也使他們變得暴力和喜怒無常。
繼喜馬偕爾邦之後,阿格拉地區管理局與當地一家名為「野生動物SOS」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在2016年全年在北方邦開展了類似的項目。然而,到2018年僅捕獲了500隻猴子,而政府支出的費用超過了18,600,000(超過260,000美元)。與喜馬偕爾邦一樣,涉及猴子的實際襲擊數量沒有顯示出放緩的跡象,北方邦政府森林的首席管理員賈維德阿赫塔爾(Javed Akhtar)說。
為了應對不斷的失敗,印度政府現在正在考慮為獼猴提供另一種控制數量的方法。免疫避孕是一種技術,它涉及一種疫苗的注射,這種疫苗能對一種對繁殖至關重要的蛋白質或激素產生暫時的免疫反應,從而使猴子無法生育,目前正受到特別關注。然而,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古普塔說:「這裡的主要問題是疫苗的提供。」他指出,目前的疫苗往往需要一年多次注射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提出解決這個問題已經把疫苗混在變成猴子愛吃的食物中,但即使這樣也存在多重挑戰,作為猴群的猴王將消耗大部分的口服誘餌,只有剩下的才能提供給其他猴子,古普塔說。他解釋說,免疫避孕技術對大象等體型較大的動物來說是最可行的,它們可以通過飛鏢槍瞄準目標。環境部目前已將其免疫避孕項目分配給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
古普塔說,儘管政府為研究恆河猴不同的數量控制方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還沒有真正的研究來了解這些節育程序對恆河猴及其生物學的長期影響。馬利克說,在缺乏可行的節育策略和正確實施節育所必需的知識的情況下,最有幫助的辦法可能是鼓勵人們避免餵養流浪猴子或把剩飯剩菜留在戶外。新德裡森林部門還提出了其他一些建議,包括不要露出牙齒,不要眼神接觸,不要發出很大的聲音來嚇跑迷路的動物,不要讓垃圾桶和水箱一直蓋著。不幸的是,這些提示可能無法給日常生活在對這些靈長類動物恐懼中的人們帶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