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核電站遭網絡攻擊,人類面臨新核風險

2020-12-06 網易軍事

(原標題:網戰「硝煙」|印度核電站遭網絡攻擊,人類面臨新核風險)

印度官員承認,其最大的庫丹庫拉姆核電站計算機網絡10月份遭受外來攻擊。該核電站主要由俄羅斯設計和提供反應堆機組,為印度南部電網提供電力。這座核電廠已成為印俄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

據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日前報導,雖然庫丹庫拉姆核電站反應堆運行沒有受到影響,但這一事件再次發出警告,人類社會兩個最大的安全風險,即網絡攻擊與核威懾,正在發生危險的「碰撞」,其嚴重後果,完全可能演變為無法控制的人禍。

庫丹庫拉姆核電站

過去30年已發生20多起網絡攻擊核設施

印度核電站遭受網絡攻擊,自然讓人想起2010年伊朗核電站遭受「震網」病毒攻擊,導致1000多臺離心機癱瘓的往事。事實上,核電站遭遇網絡攻擊的事件不斷。

根據媒體報導,自1990年以來已發生過20多起已知的針對核設施的網絡攻擊事件。在這些事件中,包括了因軟體漏洞和測試更新引發的惡意入侵。雖然相比「震網」病毒事件,這些並非眾人皆知,但也清楚地表明,核設施已經不可能在網絡攻擊中倖免。核電站遭遇網絡攻擊可能導致巨大災難,應受到高度重視。

對於這一切,網絡戰與核武器的始作俑者,結果越清楚,心理也就越恐懼。美國已經將網絡攻擊作為超越恐怖主義的首要威脅。早在2009年,「網絡總統」歐巴馬上臺後,立即啟動了為期60天的網絡空間安全評估,隨即將網絡安全、核安全和打擊恐怖主義作為「三位一體」的國家戰略。美國前國家情報總監、海軍上將邁克·邁康奈爾曾指出,「恐怖組織遲早會掌握複雜的網絡技術,就像核擴散一樣,只是他更容易實現。」

信息化是把「雙刃劍」,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蘊含著前所未有的風險。由於核反應堆儀表和控制系統的數位化程度提高,使得惡意和意外的網絡攻擊事件導致危害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與此同時,據英國智庫查塔姆研究所201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網絡安全是核電行業普遍存在的短板,並貫穿於從管理到培訓再到用戶的行為。自然的漏洞和人為的缺陷,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攻擊的方便之門,直接點燃核設施失控的導火索。

其後果,完全可能如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2012年10月11日警告所言,「網絡攻擊可破壞載客火車的運作、汙染供水或關閉全美大部分的電力供應,可以是網絡版的珍珠港事件,造成大量實體破壞與人命傷亡,使日常運作陷入癱瘓,讓民眾感到震驚,製造新的恐懼感。」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印度核電站或感染木馬病毒

此次印度核電站內網感染的惡意軟體,據稱由某國黑客組織開發,屬於後門木馬的變體。其功能包括竊取設備的鍵盤記錄、檢索瀏覽器歷史記錄,以及列出正在運行的進程等,似乎並非惡意的直接破壞性病毒。但不無巧合的是,就在媒體報導遭受網絡攻擊的幾天前,該核電站意外關閉了一座反應堆。雖然有關機構極力否認該事件和惡意軟體的入侵有關,但釜底抽薪的網絡攻擊電網造成的後果很可能無法預計,並且更難以控制。

2015年寒冬臘月烏克蘭電網癱瘓的驚險,被認為是俄羅斯黑客所為。今年3月委內瑞拉全國電網大面積癱瘓的災難,其總統和信息部長稱之為美國精心策劃的網絡戰。今年6月南美多國電網癱瘓的懸疑,俄羅斯專家肯定是美國網絡戰演習,企圖引發該地區社會動蕩。事實上,包括美官員關於其網軍在俄羅斯電網中預置可大規模破壞惡意代碼的傳言,身後都有「不宣而戰」的陰影,代表了一種可以悄無聲息地造成大規模破壞的入侵新模式;更有「釜底抽薪」的恐懼,足以破壞現代社會賴以運行的電力能源,造成整個社會的癱瘓。

除此之外,恐怖分子一刻也沒有停止思考。網絡強國的示範效應,讓恐怖分子心跳加速,極有可能最終掌握先進的網絡攻擊技術。對於這點,世界也早有警覺,2013年12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2129號決議,明確打擊利用網際網路實施恐怖行為。但目前網絡恐怖主義僅僅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利用網絡進行動員、宣傳、串聯、籌資等活動,一旦恐怖分子掌握了網絡攻擊領先技術,就完全可能造成重大傷亡。這就是美國高官一直提醒警惕的「網絡911」或者「網絡珍珠港」事件的發生。

近年來,美國軍隊和情報部門大力研發網絡攻擊武器,增加了網絡武器擴散的風險

警惕網絡攻擊與核災難及恐怖主義融合

美國將網絡安全、核威懾、反恐作為「三位一體」的國家戰略,但其結果並不如意,反而出現三大風險聚合的惡劣跡象。這其中儘管原因很多,但其一直奉行的「叢林法則」、雙重標準以及霸權主義思維難逃其咎。從「震網」病毒到「永恆之藍」武器的釋放,無疑給恐怖分子技術指導和示範效用,打擊網絡恐怖主義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難點。尋求解決之道,我們既要致力於銷毀核武器的艱難進程,也要嚴格控制網絡攻擊的無節制實施,還要防止製造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

關於此次印度核電站遭網絡攻擊中應吸取的教訓,重點在安全文化方面。2014年《海牙公報》也將核安全文化列為核安全三大支柱之首。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已針對改進核電廠網絡安全的人力開發及績效評估向其運行商提出了指導方針;美國家核軍工管理局(NNSA)將網絡安全納入了安全評估、技術交流和培訓計劃;美國還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合作,為核電廠運行商開發了網絡安全培訓課程;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出版了有關計算機安全技術指南出版物,還首次為核電廠運行商開辦了網絡安全課程;世界核安全協會和世界核運行商協會等機構也可分享有關最佳實踐的信息。

儘管如此努力,但還遠遠不夠。安全文化的缺失固然亟待解決,叢林文化的危害則更加巨大,這才是網絡攻擊、核災難、恐怖主義融合的真正催化劑。1945年廣島長崎的核爆炸人們不應該忘記,1986年的車諾比核電站爆炸,放射汙染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放射汙染的100倍。2011年的福島事件震驚了整個世界,二十多萬人直接受到了牽連,整整八年過去了,造成的影響並未完全消除。

為此,面對印度核設施遭受網絡攻擊,再加上對網絡恐怖主義的擔憂,我們需要再次警告的是:其一,網絡空間互聯互通,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別人的短板可能就是攻擊你的跳板;其二,網絡攻擊核設施,根本不同於當年在廣島、長崎,無法在扔下核彈之後不遭受核爆炸的苦難而獨享核威懾的成果;其三,人類社會必須拋棄「叢林法則」,牢固樹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新文化,才能讓網絡空間成為共同的福祉。

(作者系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反恐與網絡安全治理專委會常務副主任)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焦點

  • 伊朗核電站設施附近發生火災,是否有核洩漏風險?
    文/局座召忠7月2日,伊朗納坦茲核電站設施附近發生火災,引發各種猜測。由於該廠房沒有啟用,因而無須擔心任何核洩漏風險,事故未造成人員受傷。伊朗核設施的主要分布區(來源:維基百科)越是捂著摁著秘不發聲,媒體就越是好奇,關於事故原因各種陰謀論和猜測不絕於耳。有的媒體推測是安裝在工廠內的一個爆炸裝置起爆,爆炸摧毀了進行鈾濃縮的離心機廠房。
  • 中國加速建核電站 有何風險
    人類歷史上慘烈的核災難並不止這一起,1979年,美國三裡島核電站發生核洩漏,至少15萬居民被迫撤離;2011年3月15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使約59萬民眾背井離鄉。日本福島核事故後,不同國家「棄核」、「挺核」態度不一,但主要核能利用國家仍致力於進一步深化核能的研究與利用,表示要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核電,中國更是加速上馬核電項目,在建規模世界第一。
  • 轉型中的製造業成網絡攻擊主要受害者
    勒索與智慧財產權竊取是兩大主要威脅目前,勒索攻擊和竊密攻擊是對製造企業破壞性最大的網絡威脅。針對製造業的大多數攻擊出於經濟動機,但有相當多的攻擊案例顯示,網絡間諜同樣是製造業面臨的主要威脅。根據Verizon發布的《2020數據洩露調查報告》,針對製造業的攻擊活動中,出於經濟目的的佔75%,間諜竊密的則佔27%。
  • 國際空間站面臨太空垃圾威脅 遭擊穿風險為55%
    美國一個專家委員會2月27日說,許多因素可能影響國際空間站的正常運行或危及其存在,其中最大風險來自太空垃圾,今後10年內遭太空垃圾擊穿的機率為55%,由此造成災難性後果的可能性為9%。 疾病、火災、指令失誤、後勤保障不足等也是潛在風險因素。
  • 日本福島核電站再爆炸 另一反應堆面臨熔毀危險
    [影響]  日本 12萬人將接受核輻射檢查  福島縣政府13日發布消息稱,新確認有19名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方圓3公裡撤離的人員遭到核輻射,加上之前確認並進行搶救的3人,已確認遭核輻射的人數由此上升至22人。
  •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文/玉濁清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並且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同時也使整個國家都有了大方向的規定。
  • 人類在外星建核電站靠譜嗎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網站11月15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能源部計劃在月球和火星建造核電站,以支持其長期探索計劃。那麼,NASA在月球建核電站這事兒靠譜嗎?面臨哪些難題呢?
  • 人類在外星建核電站靠譜嗎?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網站11月15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能源部計劃在月球和火星建造核電站,以支持其長期探索計劃。那麼,NASA在月球建核電站這事兒靠譜嗎?面臨哪些難題呢?
  • 2016年全球十大網絡安全事件盤點
    我們對這十大網絡安全事件進行盤點,總結髮現以下幾大趨勢:  金融網絡安全引發普遍擔憂。孟加拉央行8100萬美元失竊巨款,厄瓜多Banco del Austro銀行約1200萬美金被盜,越南先鋒銀行也被曝出黑客攻擊未遂,近一年來黑客利用SWIFT系統漏洞入侵了一家又一家金融機構,俄羅斯也趕上了2016年的末班車,其中央銀行遭黑客攻擊3100萬美元不翼而飛。
  • 渤海灣地區不宜建設核電站
    核電站建設的安全風險評估和廠址選擇尤須慎之又慎、切實貫徹國務院安委會的《意見》。核電站建設的安全風險評估和廠址選擇尤須慎之又慎、切實貫徹國務院安委會的《意見》。而按照《意見》要求重新審視環繞京津冀的渤海灣地區建設核電站的可行性,不難發現,這不僅是位於「人口超密集區」的高風險項目,而且還是嚴重危及國家政治和經濟安全的「重大風險源」。
  • 福島核電站發生氫氣爆炸 無須談「核」色變
    日本8.8級強震嚴重影響當地核電站的正常運行,特別是福島核電站出現了放射性物質外洩的情況,導致周邊居民緊急撤離。那麼,核電站出現事故的原因是什麼,又會對周邊產生多少影響?對此,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丁立表示,目前來看,核洩漏的影響有限,至於未來情況如何要看事態發展。
  • 專家稱湘鄂贛核電站安全風險大:若出事打擊將致命
    二是湘鄂核電站所依託的水源的穩定性差。桃花江核電站的資水落差大,枯水位平均流量只有400立方/秒,是典型的「易漲易退山溪水」。湖北鹹寧大畈核電站面臨富水水庫垮壩和洪水頻發的危險。水庫工程質量差,且當地山洪暴發、縣城被淹的情況時有發生。一旦出現河床斷水、水庫垮壩、電站被淹等情況,後果不堪設想。  三是彭澤核電站存在贛皖交界廠址的鄰避糾紛。
  • 福島核洩漏未平 法國核電站爆炸 反應堆安全性到底怎麼樣
    多年前,法國弗拉芒維爾核電站發生爆炸,法國官方稱,沒有核洩漏風險,已經排除人為破壞的可能。據英國《獨立報》報導,有5人在爆炸中受傷,多是吸入爆炸煙塵所致。 聯繫日本將100噸核廢水排入大海。為何法國核電站發生爆炸,卻沒有像日本福島核電站那樣產生核洩漏的風險呢?
  • 南非Koeberg核電站再現故障,有無核洩漏風險?
    據央視網報導,當地時間3月10日,距離南非立法首都開普敦30公裡的Koeberg核電站突發故障,導致南非部分地區出現斷電現象(4級限電)。 經初步調查,發電量930兆瓦的Koeberg 1號機組核反應堆,由於冷卻水循環泵出現問題而跳閘,因此導致該核電站出現問題。據悉,該循環水泵被用於抽出用來核電站冷卻的海水。
  • "錯誤的時間 錯誤的核電站"
    該核電站一旦全面運行,由韓國開發的APR-1400的四個反應堆預計將產生5.6GW的電力。這一數字將使該核電站成為世界上淨產能第六大核電站,其支持者希望該項目有助於啟動中東地區的能源革命。然而,考慮到核電站的固有風險和該地區替代清潔能源的潛力,巴拉卡核電站的最終適用性仍存在疑問。
  • 核電站有安全隱患,核廢料今後也存在巨大的環境風險。發展核電那不...
    核電站有安全隱患,核廢料今後也存在巨大的環境風險。發展核電那不就是只管今天爽,不管今後哭的發展模式了?這不就是殺雞取卵嗎? 記住,我說的全球趨勢都在減少,沒說全球現在已經停止建核電站了。
  • 法國電力與通用電氣將為印度新核電站建六座新核反應堆
    【電纜網訊】法國電力公司和通用電氣已籤署協議,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傑塔普核電站建造六座新核反應堆。 法國電力與通用電氣將為印度新核電站建六座新核反應堆 兩家公司表示,該協議是核電站建設的重要一步。雙方正與印度核電公司(NPCIL)合作建設核電站,後者是擬議的9.9吉瓦核電站的所有者和運營商。
  • 核洩漏已過6年:福島核電站後續工作仍面臨困境
    核洩漏事故已過去6年,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報廢工作依然困難重重,相關部門預計後續工作可能要持續到2050年。近日,負責核電站清理工作的官方部門表示,仍有技術問題需克服。工作人員在清理福島核電站周圍的樹木。
  • 福島核電站受損,超100萬噸核汙水如何處理?日本自稱「別無選擇」
    作者:年負 前段時間,日本政府宣布,將在10月下旬召開會議,正式決定怎麼處理囤積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水。而據日本披露,日本政府將會選擇的方案是把核汙水排入海洋。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洩漏事件導致數百萬噸海水受到放射性汙染。
  • 納卡衝突恐再次升級,大型水庫大壩和核電站,都面臨被攻擊危險
    11月2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文表示:亞塞拜然國防部稱,他們擊落了一架攻擊亞塞拜然軍隊的亞美尼亞空軍蘇-25強擊機。亞阿針鋒相對,情況愈演愈烈,美俄法等多方呼籲停火,但調停無效,亞阿納卡衝突再次升級。亞塞拜然盯上了亞美尼亞的米沙摩爾的核電站,這個核電站是蘇聯就留下來的,有31年之久的歷史,防護上得不到保障。他是亞美尼亞的電力來源,也是亞美尼亞國家的希望。並且,米沙摩爾的核電站周邊地區土壤肥沃,農業發展良好。倘若核電站被毀,核洩漏,這一地區的人生命將受到威脅。亞阿不管哪一個國家先出手,造成的後果都不堪設想,像伊拉克一樣的長久之戰,估計哪一個國家都沒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