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個2歲小男孩,因為和當地的猴子打成一片而出名,他甚至能夠和猴子們用聲音交流。附近居民對此嘖嘖稱奇。
印度小男孩薩馬斯(Samarth Bangari)日復一日坐在猴子堆裡,猴子們圍在他身邊,儼然一副尊敬他為老大的架勢。
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友誼是因為什麼而開始的,不過很有可能是源於寂寞。
男孩的父母白天要在田地裡勞作,無暇照看孩子,就把薩馬斯獨自丟在家裡。
有一天薩馬斯的叔叔來看他,驚訝地發現這孩子和一群葉猴圍坐在一起,薩馬斯和猴子們快樂地分享著食物。
薩馬斯的叔叔嚇了一跳,擔心猴子們會攻擊薩馬斯,但之後發現他們的相處十分和諧。
這群葉猴顯然是一個小群體,它們有24隻,每天準時來到薩馬斯家報到,假如這時候薩馬斯正在睡覺,它們也會叫醒他,然後陪著他坐在一起。
猴子們通常來這裡待1、2個小時,然後再回到森林裡,從來沒有失約過。
英國作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叢林之書》,又譯為《森林小子》,主角是一個叫做莫格裡(Mowgli)的男孩,他能夠和野生動物溝通,而印度男孩薩馬斯就成了人們心目中活生生的莫格裡。
男孩學會了猴子們的叫聲,模仿它們的叫聲和它們溝通,可他人類的語言倒是還沒學會幾句呢。
這些猴子來找男孩,似乎更多的是把他當成朋友,至於食物的存在,倒是其次了。
曾經有人以為猴子喜歡小孩,就找來另一個小孩放在那裡,結果猴子們馬上就怒了,它們甚至表現出了想要攻擊另一個孩子的行為。
男孩和猴子之間的關係,是友誼無疑了。有了猴子的陪伴,男孩就算獨自在家也不會孤獨。
男孩的父母似乎不介意這樣的溝通交流。
印度有好幾種猴子,我們印象中猴子們在印度的城市和鄉村頻繁出沒,如入無人之境,其實在印度,有兩種不同截然不同的猴子:獼猴和葉猴。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新聞:印度猴子在城市裡搶食物,甚至傷害小孩,這些行為都是獼猴做的。獼猴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那種猴子。
葉猴則是這種臉上的毛是黑色的猴子,葉猴是葉猴屬11種猴子的統稱,它們生活在東南亞和南亞的部分地區。
和獼猴相比,葉猴的性情更溫柔一些,它們很少主動挑釁人類,也不愛到大城市裡撿垃圾,它們大部分時間還是住在森林裡,只有森林中食物比較少的時候,它們才會走出森林,在和森林接壤的村莊裡找點食物,它們喜歡的食物也都是一些樹葉蔬菜水果。
不過葉猴雖然很少和人類起衝突,卻能夠趕走獼猴。印度一些城市獼猴泛濫,但當地宗教和傳統習慣又不允許人們對獼猴動粗,於是他們就想到戴上葉猴的面具來嚇唬獼猴。
葉猴平時不會和獼猴打架,但它們普遍力量比獼猴大,一旦獼猴敢來騷擾,葉猴一定打到它們哭著回家,獼猴看到葉猴就會逃走。
戴上葉猴面具的人,可以有效地趕走獼猴,還城市一片寧靜。
在印度宗教裡,葉猴也是相當有靈性的存在,有一種葉猴叫做哈努曼葉猴,就是用印度神話裡能力通天的神猴哈努曼命名的,哈努曼也是《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原型參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