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如果看到嬰兒車裡穿著一身粉紅衣服的寶寶,你肯定會毫不猶豫地認為那一定是個女孩子,如果是男孩子會覺得奇怪。可是如果換成是一個男人穿著粉紅色的T恤或者襯衫,就不會有任何奇怪的感覺,這是為什麼?
也不知道誰規定的,好像粉色就一定屬於小女孩,而藍色才屬於小男孩。如果深究下去,你會發現這樣看似合理的傳統其實與嬰兒的喜好關係不大。
極致粉嫩的千禧年女孩風格
在2007年有一項關於顏色的調查研究顯示當代女性更傾向於將紅色視為自己最喜愛的顏色。結論被廣泛報導,被用來證明女性更喜歡粉紅色。
其中一種解釋認為,女性對紅色的偏好源自原始社會,負責採集的女性需要快速準確地識別紅色的果實,這一種對紅色的敏感保留到了今天。
正在吃紅色果實的黑長尾猴
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從研究結果推出女性天然喜歡紅色是站不住腳的。作為在社會中成長的女性,必然會受到很多影響,就比如女性經常接觸以紅色調為主的口紅,而男性沒用。
更打臉的證據是來自20世紀初的刊物,比如1918年一本面向嬰兒服裝製造商的雜誌引用了主婦們的家庭日記:關於這個問題,人們意見分歧很大,但是普遍接受的規則是男孩子用粉紅色,女孩子用藍色。原因是粉紅色更搶眼更熱烈,適合男孩子,而藍色顯得更精緻,更適合女孩子。
我們不管到底男孩女孩該選什麼顏色,這種通過顏色塑造性別刻板印象的歷史並不長。義大利學者馬可·德爾·吉迪斯通過谷歌搜索美國出版的書籍電子檔,發現將顏色和性別對號入座的現象是從1880年代才開始出現的。
這裡有一張著名的照片,很好的驗證了以上的結論。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884年拍攝的照片裡,他留著長發穿著小裙子,看起來就像精緻的小女孩,那年他只有兩歲半。
2歲半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攝於1884年
這不是羅斯福性別反轉,而是那個年代的常態。實際上二戰以前,美國的主流還是給小孩子統一穿著白色的連衣裙,不論男女,裙子方便更換尿布,而白色方便變髒後漂白。
當然也會有其他顏色的衣服,但基本不分男女,家裡小孩子多的家庭,一套衣服哥哥穿完給妹妹穿是很正常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商家才會搞出一套規矩了,也就是男孩要穿褲子,女孩要穿裙子,而男孩女孩穿什麼顏色根本不重要,只要男女有別,父母就要多花錢買更多的衣服。
所以,我們今天可以大膽地說,以顏色區分性別絕對是社會強加的結果,是商業行為主導市場的結果,孩子從小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長大之後也會帶有同樣的偏見,只要我們認為穿粉色的男孩子很娘,商人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玩具的選擇問題上,女孩子要玩布娃娃,給它們換裝、過家家,而男孩子要玩小汽車、槍械,用模型模擬戰鬥。
順著顏色與性別的邏輯去思考,對玩具製造商而言男孩和女孩玩不同的玩具顯然是一件大好事,孩子多的家庭可能需要為此購買更多的玩具,而不是共享同一套。那這會不會也是玩具製造商為了利益而刻意塑造的刻板印象呢?
如果去問一些觀念比較開放的家長,他們多半會給出肯定的回答,認為玩具分性別也是社會和家長強加給孩子的刻板印象,甚至還會給出我女兒(兒子)也愛玩小汽車(洋娃娃)的真實案例分享,最後得出不應該約束孩子天性的結論。
這個問題其實要遠比顏色更為複雜,玩具分男女固然是一種偏見或者刻板印象,但這不能證明這種現象是被刻意塑造出來的。
在探討這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所謂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分別有哪些?一篇薈萃分析統計了大量關於玩具偏好研究中的數據,小車、工具、槍、積木等被認為是男孩的玩具,而娃娃、餐具廚具、美術、服飾等被認為是女孩的玩具,其中小車和娃娃最具有代表性,另外,書籍、益智玩具則被認為是中性的。
家長問:我兒子穿裙子了,出什麼問題嗎?
一項針對美國2-5歲學齡前兒童的研究調查了孩子們的聖誕禮物,結果顯示孩子主動要求的禮物更符合性別刻板印象,而由父母選擇的禮物反而更傾向於中性的,似乎孩子對玩具偏好並非父母強加的。
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已經受到了社會世俗的影響,比如男孩子玩女性化的玩具會被同齡人嘲笑,所以我們還需要排除更多的幹擾。
玩具店的女孩區和男孩區
其實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就可以證明,找一些3-4個月大的小嬰兒,把最有代表性的小車和娃娃放在他們面前,觀察他們的行為,由於他們年齡太小無法直接上手玩這些玩具,所以採用眼動儀估算注視時間體現喜好。
2009年心理學教授傑裡安·亞歷山大和同事就做了這樣的實驗,結果顯示,男性嬰兒注視小車的時間更長,而女性嬰兒注視娃娃的時間更長,說明在接受社會約束之前,男女不同的傾向就已經出現了。
如果這都還不夠說服力的話,也可以理解,畢竟三四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可能對某些玩具有記憶。別急,還有更絕的實驗,人類終究是社會動物,換成猴子呢?
早在2002年,還是上面這個傑裡安·亞歷山大教授,他和來自倫敦城市大學的梅利莎·海恩斯用黑長尾猴做了一個震驚學界的實驗。
他們選了44隻雄性和44隻雌性,給猴子們提供了六樣玩具,分別是男性化的玩具警車和球,女性化的娃娃和玩具鍋,以及中性的圖書和毛絨玩具狗。
結果,雄性黑長尾猴對男性化玩具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同理,雌性長尾猴也對女性化的玩具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兩者都對中性玩具的偏好沒有差異,這些結論是基於猴子們對每個玩具所花費的時間統計得出的。
2008年,珍妮絲·哈塞特和同事為恆河猴設計了類似的實驗,結論與黑長尾猴實驗基本一致。兩個針對非人靈長類的玩具偏好實驗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在猴子的世界裡不存在與玩具相關的文化和刻板印象,但它們仍然表現出強烈的性別傾向。
這是為什麼?一個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激素使然,確切的說是雄激素。我們知道男女有別很大程度是由激素控制的,男性的肌肉更多,聲音低沉,女性皮膚更光滑,胸部豐滿,如果認為幹預也可以改變這種規律,如藥娘。
激素能改變人的生理特徵,同樣也可以改變人的心理,而且這種改變要比一些生理變化來得更早,甚至早於出生。
胎兒在母親體內時就會接受睪酮的改造,暴露在較高濃度的睪酮之中,胎兒將來就會表現出更「男性化」的心理,包括更低的共情能力,更傾向於冒險等等,反之則表現為「女性化」的心理。
對於剛出生的新生兒來說,他們顯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心理差異,因此也會對玩具有不同的喜好。注意,這種差異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當然會有既喜歡男性玩具又喜歡女性玩具的孩子,但從概率上來說兩性的差異是顯著的。
人類和猴子在激素的作用下表現出的傾向是一致的,那為什麼雄性就要對小車感興趣?一種假說認為是「博關注」,雄性更喜愛那些能夠有活動部件,能夠發出聲響引人注目的物品。
在黑長尾猴的實驗中,雄性玩小車的方式與人類男孩類似,都是將玩具小車來回推動,而雌性則有些粗暴,它們會檢查娃娃的生殖器部位,試圖判斷它的性別,但這種行為的內在邏輯還是與人類女孩相似的,都更傾向於視娃娃為同伴,並嘗試建立情感連接。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雌性靈長類需要照顧家庭,需要與家族成員建立更多的聯繫,而雄性則需要更有戰鬥欲更能引起雌性的注意,這種差異甚至從胚胎誕生就開始出現了。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男孩愛玩小車女孩愛玩娃娃是刻板印象嗎?是,但這種刻板印象是有客觀的生理基礎的,並非人為憑空製造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以刻板印象來要求孩子是合理的,我們上面也提到了,激素決定了一個人的心理和生理,可它並不是二元的,在兩種極端中間存在無數種可能。
愛玩小車的女孩子和愛玩娃娃的男孩子之所以成為大人們眼中的異類,不過是因為他們陷入了刻板印象的陷阱當中,這陷阱有的是人挖,有的是自找。
NKOBLESKY. HORMONES: WHAT BOYS AND GIRLSARE MADE OF? Neuwrite Sandiego, JUNE 4, 2015.
Gwen Dewar, Ph.D. Girl toys, boy toys, andparenting: The science of toy preferences in children. Parenting science.
Satoshi Kanazawa. Why Do Boys and GirlsPrefer Different Toys? Psychology Today, Apr 18, 2008.
Davis, J.T.M., Hines, M. How Large AreGender Differences in Toy Preferenc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Toy Preference Research. Arch Sex Behav 49, 373–394 (2020).
Natalie Wolchover. Hormones Explain WhyGirls Like Dolls & Boys Like Trucks. Live Science, August 24, 2012.
Natalie Wolchover. Why Is Pink for Girlsand Blue for Boys? Live Science, August 01, 2012.
A Time When Boys Wore Pink and Girls WoreBlue - And Both Wore Dresses. History Daily, November 7, 2016.
Why is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Wearing a Dress? New Age Cinematics, Jun 25, 2019.
劉金婷,劉思銘,曲路靜,鍾茹,詹稼毓,蔣玉石,吳寅.睪酮與人類社會行為[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1):1956-1966.
原標題:《男孩玩小車、女孩玩娃娃是社會強加的結果?可是猴子也是這麼選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