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雖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每次讀到它都會有新的理解。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對這句話又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悟。
事情是這樣的,前段時間趁著有空給一個初二的學生輔導物理。由於他剛上初二還沒怎麼接觸過物理,對身邊的一些自然現象雖然有點了解,但卻不怎麼深刻。
剛開始按照他學的進度給他出了幾道題,其中有一道非常簡單的填空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多少?」如果按照正常考試來說,這道題應該是送分題,可是讓我吃驚的是他剛讀完題目,便卻自信滿滿地說:「這個我知道,340米每秒。」說完便自信地把答案寫在了試卷上。
看到他這樣自信,我卻有點糊塗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如果是340米每秒,那麼聲音的速度應該是多少呢?我忍不住地問他:「這個你確定?」「是啊,我記得很清楚,光在在真空中的速度就是340米每秒!」他看著我又自信地說了一遍。
到了這時候,我知道他把光速和聲速給弄混了,而且還根深蒂固!然而,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記憶力應該是很好的啊,像聲音和光的速度這些基本的概念,稍微用點心都能記住。為什麼他們這麼簡單的東西都記不住呢?這不僅讓我陷入了沉思。
見他真的答不上來,我就給他少做了引導:「聲音的速度是多少呢?」聽到我的問題,他似乎想起了什麼,好像有話要說,可到了嘴邊又說不出來。於是趕緊拿出課本翻了起來,當發現聲音的速度是340米每秒的時候。他趕緊糾正說:「聲音的速度是340米每秒!」
趁著他的話音未落,我接著問:「那光的速度是多少呢?」這時他又陷入了沉思,臉上再沒有了剛才那種自信。他想了一會沒想出來,便又拿出課本,翻了好大一會,才找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萬公裡每秒。
這時給一個中學生輔導作業時所發生的事情,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給我的印象卻極為深刻。像他這樣的孩子如果上課的時候好好聽講,對於這樣最基礎的問題應該能記住啊,可為什麼還沒過多長時間就把光速和聲速弄混了呢?
孩子這樣問題也不是個案,前段時間就見到一個學生發牢騷:「為什麼上課的時候都能聽懂,可每到做題的時候都做錯呢?」看似這兩個不一樣的問題,但促使它們發生的原因卻是相同的。
看似他們在上課的時候都認真聽講,對老師講的基本概念和例子都能聽懂,也都能理解。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便想當然地認為上課聽懂了做作業、考試都自然而然地都能做對。所以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聽完課就萬事大吉了,課後不用做題,也不用複習。
他們不知道的是,要想學會並掌握一個概念或者一個原理,不光上課要好好聽講,而且在課下也好好好地去複習鞏固,經常地做練習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孔老夫子說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不是學一遍就能學會的,它需要不斷地去重複不斷地去實踐,才能真正地掌握。而當熟練掌握之後的實踐,應是一個很愉悅的過程。
最近讀了一本叫《大腦整理術》的書,作者是美國的約翰B雅頓,他是一位神經科學和循證療法方面的專家。根據大腦的工作原理,約翰B雅頓提出了重塑大腦的四個步驟:聚精會神,努力練習,輕鬆自如和堅持不懈。
聚精會神的意思就是說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要聚精會神集中注意力,這樣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才能把資源引導到你學習的知識上。努力練習,意思是說將你的注意力從感知轉移到行動上來,盡最大的努力使你的大腦活躍起來,從而產生新的突觸和連結。
輕鬆自如,就是當你學會了一項知識或技能並且通過練習學會掌握了,那在提取知識和做相關的事情的時候就顯得輕鬆自如,就像孔老夫子所說的不亦說乎的境界。然而達到這個地步還不算結束,最後還有一個堅持不懈,意思是說輕鬆自如並不能重塑你的大腦,只有堅持不懈的練習,讓這些知識和技能成為你自然而然的行動,才是重塑大腦。
對於小孩子或者是學生來說,學習知識不僅是學習知識,而是在塑造他們的大腦。對與孩子學習,不僅上課的時候要聚精會神,在課後還要努力地練習,當達到達到輕鬆自如地運用知識的時候,也不是終點。要想把知識轉換成自己的技能,就必須堅持不懈地練習,直到把這些知識和技能當成自然而然地行動。
當然對於孩子和學生來說打到最後一步還是與困難的,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說的那樣,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才能找到和發現學習的樂趣,才能真正地掌握住所學的知識。
就像一周之後我再問那個學生,光的速度是多少的時候,他脫口而出30萬公裡每秒。這就是集中注意力複習和鞏固的結果。知識只有不斷地練習、應用才能真正成為你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