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開花歷
故宮日曆
北京是座公認的閱讀之城。
北京閱讀季4月啟動至今,先後推出了「春誦水」、「夏閱山」和「秋覽城」三大主題活動。隨著時序進入冬天,閱讀季也將迎來「冬讀人」主題和最後階段。在這一階段,讀者不僅可以看到收官階段的各種盛典和理性總結,欣賞到讓人神往的書香家庭閱讀故事,更能接觸到令人目不暇接的金牌閱讀推廣人……
臨近歲末之時,百花齊放的日曆書成為各大電商平臺和朋友圈刷屏的主角。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的統計,截至發稿前,市場上已經出現40餘種2019年日曆書,從數量上來看,較之2017年(51種)和2018年(56種)呈現下滑趨勢。不過從日曆書的內容和形式來看,今年各大出版社轉而求新求變——創作新產品、更換新版本甚至加入新玩法。與此同時,也有新的出版社入局,力圖在日曆書出版領域分一杯羹。
新入行 新產品
大學出版社也加入日曆書大戰
雖然在種類上呈下滑趨勢,但仍然有許多出版社在今年入局,比如全國連鎖的西西弗書店今年推出了《惜福日曆》。據了解,這本日曆耗費了其團隊6個月的時間精心打造,靈感來源於傳統老黃曆。整本日曆由365個問題組成,重在加強讀者與日曆的「互動感」。
國家博物館作為新手參與了今年的日曆書大戰。他們坐擁國博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編纂的《國博日曆》既有海量的史料,讓讀者賞心悅目之餘還可以從中汲取傳統文化的知識與智慧,每日都能近距離體驗中華文明的璀璨歷史。
國家地理中文網以「從每一個可能的角度看地球」為口號,將往期雜誌的經典攝影作品與傳統日曆相結合,把那些精彩的瞬間都匯集到《2019國家地理中文網日曆》之中。
此外,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人民日報海外版學習小組編著的《平天下》日曆。甚至,南京大學出版社也立足於本校學生,在今年出版了《南大記憶2019》,其中收錄該校學術大師、經典建築、歷史事件等的400餘幅珍貴圖片。
老牌社 新版本
增加二維碼 推出定製版
對於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這些老牌出版社而言,豐富的作者資源和內容題材是最大的優勢。中華書局在去年出版了古典文學教授葉嘉瑩編寫的《中華詩詞日曆》和中醫大夫祁營洲先生的《紅樓夢日曆》,今年則換成了《唐詩之美日曆》和《宋詞之美日曆》,這兩本書的封底都有一個二維碼,可以掃碼聆聽宋詞、唐詩朗誦。
商務印書館則延續了「生肖」、「國韻雅風」、「兒童與自然」三個系列的日曆書,還在今年新增了《魯迅日曆:2019》和《蘭花:君子日曆》。
人民文學出版社變化最大,去年他們推出的是《中國詩詞日曆》和《朗讀者日曆》這類文學性較強的主題,今年則搖身一變,和插畫師白茶的團隊「吾皇萬睡」合作推出《日曆萬機》,走起了萌系路線。
人文社策劃部李然介紹,創新是日曆書市場提出的客觀要求。商務印書館的蔡長虹則告訴記者,新推出的《魯迅日曆》是為了紀念新文化運動100周年。
而對於自身的品牌就算一個大IP的商家來說,貿然改變日曆書主題顯然過於冒險,因此他們更多是小修小補,在其他方面創新。
比如日曆出版界的「老熟人」果殼文化,他們從2015年開始涉足日曆出版,先後推出了《城市物種日曆》《餐桌物種日曆》等一系列作品,今年他們一口氣推出了《物種日曆2019:經典版》《物種日曆2019:城市版》和《物種日曆2019:兒童版》,光封面就做了6種,以期滿足不同讀者的喜好和需求。
已經連續出版十年的《故宮日曆》也在繼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今年推出了普通版、定製版、黃金典藏版、漢英對照版等多個版本的日曆書,儘可能照顧到更多的消費者。
新創意 新玩法
能種、能聽的日曆書面世
日曆書市場上有很多相似類型或主題的產品,如果沒有大IP在背後扶持,內容創新很容易遭遇瓶頸,而市面上每本日曆書幾乎都採用布面精裝,注重設計和插圖,裝幀設計上也較難取得突破。內容和設計都無法創新怎麼辦呢?一些出版社更是腦洞大開,著手開發日曆書的「新玩法」——比如《開花歷2019》。
《開花歷2019》的主題其實是進行現代植物科普,但這種類型的日曆在市場上並不罕見。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腰封是由環保種子組成的,如果讀者將其摘下植入土中,可能會有一朵花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盛開。
此外,網易音樂檯曆則把每天都做成一張黑膠唱片,365首歌,每天不重樣。掃描唱片上的二維碼就能在網易雲上聽音樂。
圖書策劃者金夢表示,文創市場主力這幾年經歷了觀念上的變化,日曆這種東西已從默默無聞的常銷狀態變為了類型增多、主題突出、包裝精美的競爭血拼。在這種情況下,出版單位求新求變,可謂題中之意。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巍 實習生 鄧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