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螳螂的體型放大到象那麼大,它要麼憋死,那麼熱死,要麼癱在地上動彈不得。昆蟲作為低等動物,僅靠放大體型就敢和哺乳動物PK,簡直是開玩笑。
在網上經常看見一些人說把「昆蟲放大到老虎獅子那麼大可以秒殺它們」、「把昆蟲放大1萬倍就能稱霸自然」、「同體型昆蟲無敵」等等,這些言論我稱為「昆蟲放大無敵論」。到處宣揚這些言論的人對昆蟲的特性一竅不通,單純的認為「螞蟻能舉起自身幾十倍重的物體、蜣螂能推動自身幾十倍重的糞球,所以將昆蟲放大,它們就是無敵的。」這種言論都是極為片面的,只看見了體型和力量的對比,卻忽視了昆蟲的身體特性。
簡單來講,昆蟲的特性決定它們只能微型化,無法大型化,將昆蟲體型放大到巨型哺乳動物那麼大,只有死路一條。昆蟲作為低等動物,缺陷很多。
昆蟲的呼吸方式是硬傷,放大後會迅速窒息而死。
昆蟲擁有特殊的呼吸方式,螳螂就是一種昆蟲,昆蟲的呼吸循環系統是開放式循環系統,昆蟲在體側壁有氣門,與空氣接觸,通過氣管直接將空氣送入細胞間隙為細胞供氧,而不是通過血液運輸。較高等的脊椎動物是閉管式循環系統。
昆蟲的呼吸系統對氧氣利用率極低,如果昆蟲體型增大而空氣含氧量不增加,昆蟲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維持生存。所以將螳螂放大到大象那麼大之後,它的呼吸系統無法快速將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會因全身缺氧而死。
昆蟲最輝煌的時期是3億年前的石炭紀末期,那時候的大氣含氧量為史上最高值,達到了35%,整個石炭紀的平均大氣含氧量為32.3%,所以當時出現了地球史上最大的昆蟲(「大氣含氧量越高體型越大」只適用於節肢動物),翼展75釐米的巨脈蜻蜓(體長70釐米的普莫諾蠍和3米長的巨型馬陸不是昆蟲)。
儘管巨脈蜻蜓是昆蟲的極限,但它體重還不如一隻鴿子,所以昆蟲一直沒有大型化,因為大氣含氧量不支持,強行增大昆蟲體型,它們的呼吸系統跟不上,會被憋死。
僅憑這一點,就足以推翻「昆蟲放大無敵論」。
昆蟲的散熱能力也很低,放大後會熱死。
昆蟲不是恆溫動物,它們沒有成熟的體溫調節技術,渾身覆蓋的幾丁質外骨骼也阻礙了熱量散發,無法像哺乳動物一樣出汗來降低體溫,昆蟲調節體溫主要依靠簡單方式,比如晝伏夜出,哪裡涼快待在哪。比較高級的昆蟲會將熱量引導到腹部,把腹部當作散熱器。還有些昆蟲會將體液或排洩物留在體表,靠蒸發來散熱。總之,昆蟲的散熱方式非常簡陋。
我們都知道,隨著體型的增大,物體的相對表面積(體表面積與體積之比)就會相應減小,導致體表發散比率變小,熱量流失的速度就會變慢,因此體型越大的動物越不容易散熱。
如果把螳螂的體型變成大象那麼大,它無法快速排熱,導致核心溫度過高,會被活活熱死。
外骨骼只適合微型動物,不適合大型動物。
昆蟲體表有角質層,主要成分為幾丁質,角質層除了能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和保護內部構造外,還能與內壁所附著的肌肉共同完成各種運動,跟脊椎動物體內的骨骼有相似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
外骨骼對於昆蟲和所有節肢動物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因為它們體型不大,體重很輕,所以外骨骼非常給力。但如果將它們體型放大了,外骨骼的承重就是個大問題。把螞蟻放大到人類那麼大,它們的細腿就無法承載它們的體重,會癱在地上。螳螂放大到大象那麼大,它們走路都很困難。
昆蟲的神經系統也很差。
節肢動物的神經衝動傳導速度約為1-2m/s,所以昆蟲體型越小反應速度越快,這就限制了它們的體型發展,否則會死於反射弧過長,如果螳螂有大象那麼大,你踢它屁股一腳,它要好幾秒才能反應過來。相比之下,脊椎動物神經衝動傳導速度至少是100m/s,你踢大象屁股一腳,它能立即做出反應。
總之,昆蟲的進化水平是很低的,哺乳動物在各方面都對昆蟲具有碾壓般的優勢,這是幾億年的代差,昆蟲僅靠放大體型就想和哺乳動物PK簡直是異想天開。如果昆蟲變大了就是無敵的,那它們為何不努力演化出巨大的體型呢?因為它們的身體特性不支持,註定它們只能微型化,不能大型化。
所以,鼓吹「昆蟲放大無敵論」的還是歇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