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咖啡館難賺錢,已是共識。
但在杭州,有一個叫「沙縣咖啡」的小店,卻「倔強」地實現了日出400杯,年營業額突破400萬,還登上了《三聯生活周刊》,成為杭州文藝咖啡的代表。
那麼這個究竟是如何施展開來的呢?
沙縣咖啡是如何一戰成名的呢?
相信不少網友了解一個品牌的傳播過程一定離不開朋友圈/微博等平臺。
之前看到新聞報導稱杭州一名本地記者採訪沙縣咖啡的店老闆,不巧,老闆從開店到打樣壓根就抽不出身接受記者的採訪,它真的有那麼火爆嗎?
約到採訪已是晚上九點,沙縣咖啡的生意到底有多火?一天能賣多少杯?
「老闆回答道一般平均購買的量在400左右一天」。
這個數據,放在國內任意一家咖啡館都足夠亮眼,而對於一個開業不到18個月的品牌來說,更是尤為難得。
看這家店的模式:坐標杭州辦公區,20平米的外帶型咖啡店,18~35元的現磨咖啡+零售產品,解決周邊白領的咖啡剛需。
梳理它的發展歷程:2019年兒童節,第一家6平沙縣咖啡開業,生意很快超出預期,6個月後,不得已換了現在的20平門店,新店更加火爆,成為了杭州精品咖啡館的代表之一。
定位、模式都不稀奇,這家店到底是怎樣快速火起來的?
從與老闆的深夜訪談中,我總結出「開火一家咖啡館」的9個秘訣,一起來看。
開火一家咖啡館,他們做了哪些事?
1、起一個能節省100萬廣告費的名字
名字起得好,品牌成名早。
提到「沙縣咖啡」,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好奇,是不是蒸餃炒粉配咖啡?或者說老闆是福建人?
事實上,「SECTION&COFFEE」其實才是它的實際名稱,「沙縣」更像是咖啡館的花名。
但正是這個名字,讓人快速聯想起國民級小吃,不僅能引發好奇,還帶來巨大的反差感。夠接地氣的小吃+夠洋氣的咖啡,碰撞在一起,就有了比土味情話還厲害傳播力。
不管是為了這個名字去打卡,還是為了這個名字發個朋友圈,都能給平淡的生活「加點料」。品牌裂變也就隨之而來。
門店營銷,是個組合拳,名字只是敲門磚,老闆的智慧還體現在每個細節。
2、設計一個有記憶點、和名字關聯的logo
在沙縣咖啡,很少有人知道老闆的名字,不論客人還是朋友,來了都是招呼一聲「縣長」。
而店裡的logo,就是個橫著寫的「縣」字,為什麼要這樣?
logo是個橫著寫的「縣」字
原來將咖啡的手衝設備橫過來,玻璃杯的部分好似一個「口」字,而拿著杯子的中指和食指就好似口裡面的兩個橫,濾杯則是「厶」的形狀,是不是很像這個橫過來的「縣」字呢?
這個有記憶點、和名字有關聯的logo,也成為了顧客到店必問的話題。
3、找一句能「不脛而走」的slogan
沙縣咖啡的Slogan,去過的人都不會忘:沙縣咖啡,大富大貴。
寥寥8個字,卻有令不同客群過耳不忘的信息量:
對普通顧客來說,大富大貴、人人皆願;對咖啡人來說,戳中痛點、印象深刻;對媒體來說,這是個好故事、好素材。
而且,門店的牆上、咖啡杯上,老闆的衣服上,「富」字高頻出現。
老闆告訴我,都說開咖啡館不賺錢,我就想試試能不能通過開咖啡館實現「暴富」的夢想。
一反常態的做法和態度,更讓人印象深刻難忘。
華與華總結,好廣告語有三個特點:一看即懂,脫口而出,不脛而走——沙縣咖啡的廣告語,似乎都符合。
4、想一些深入人心的「土味文案」
店內的兩面牆上,一面寫著「不喝咖啡會死」,一面寫著「大富大貴」。
吧檯金屬紙巾盒上立著「放輕鬆」三個字,既是提醒顧客,也提醒自己。
貼在設備上的招牌海報有4個字「以德服人」;一旁的打奶機上手寫著「記得買單」。
招聘海報有4個字「以德服人」
店內出售的咖啡豆,外包裝的風味介紹裡,沒寫明亮的酸,也沒寫堅果巧克力莓果,而是一句「喝到什麼就是什麼」。不框定和先入為主的傳遞風味,更多引導飲用者自己去用心體會。
這一通操作,相比於白金風、黑金風、ins風,更能把一家店「有趣的靈魂」展現得淋漓盡致。
5、用「沙縣精神」來傳遞品牌內核
即便是一家小店,有品牌內核也會活得更好。
老闆告訴我,他取名「沙縣」,是想傳遞自己對咖啡行業的理解。
在他看來,真正的好咖啡,不應該那麼貴,也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是應該像沙縣小吃一樣,開遍大街小巷,好喝還便宜,不再被神化,而是日常化。
這是咖啡界的「沙縣精神」,也是精品咖啡大眾化的一種演繹方式。
6、既然叫「沙縣」,裝修風格就「破」到極致
提起咖啡館的裝修,大家都會聯想到調性、逼格。
但什麼是調性?更獨特的設計風格?什麼是逼格?更貴的裝修材料?沒人說得明白,但沙縣咖啡卻告訴我,咖啡館裝修也可以不那麼貴,但要在一個方面做到極致。
沙縣咖啡是的極致,是「破」。
沙縣咖啡門頭極其斑駁破敗,如果不是店門口簡陋木板條上坐著喝咖啡刷手機的客人,很可能會以為是「旺鋪招租」。
店內是水泥牆和性冷淡的色系(黑灰白),裸露的空調內機和鋼筋,以及手寫的並不好看的菜單,手寫的牆壁文案,簡直就是肉眼可見的「不修邊幅」。
說好聽點叫「工業風」,但第一次見難免覺得「破」。
但就是在這「不修邊幅」的環境中,還藏著單向日曆,貨櫃拼接而成的座位、「開往安河橋北」的膠片、小眾咖啡海報、藝術感的吊燈、小眾服裝品牌、酒類聯名產品——這一切都會讓懂得的人看到亮點。
正是在極致「破」的空間中,思想的特立獨行,才顯得格外鮮明。
7、把每天用完的牛奶盒壘在吧檯
所有的營銷,都建立在產品能打的基礎上。
以上所有的亮點,只能吸引消費者來打卡一次,但開店要的是朝朝暮暮,細水長流。能不能讓顧客一來再來,考驗的是入口咖啡的口感和標準化程度。
在大眾點評上,沙縣咖啡吧檯上的空牛奶盒,是一個必拍的「風景」。從第一家店開始,老闆就每天把用完的牛奶盒壘在吧檯。
吧檯上擺放的空盒子
這個舉動告訴顧客,即便是20多塊錢的拿鐵,用的也是保質期只有15天的鮮牛乳——從對牛奶的品質要求,折射對咖啡品質的要求。
而看空盒子擺放的多少,也顯示了門店的生意,間接告訴所有人,這家店生意很好,一天用掉這麼多牛奶,值得來。
8、用設備測試萃取濃度來保證穩定
因為門店出杯量大,老闆希望產品的標準化,通過設備來實現,除了店內辣媽雙頭咖啡機,還配了自動打奶機。
而這家店還配備了一臺比較少在咖啡館見到的「濃度測試儀」,用來測試萃取咖啡濃度的數據值。老闆根據店內咖啡豆的特點,制定了一個萃取濃度的標準數值,對咖啡師的要求是,每天測試的數值,上下的誤差不能超過0.5。
通過設備的數據代替咖啡師個人的口感官,從而保證出品的穩定性。
9、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感」
縣長告訴我,他對咖啡的理解是,不需要大空間,不需要酒店式的服務,也無需和客人過度交心,老闆應該把心思放在口感和效率上。
《三聯生活周刊》把「沙縣咖啡」的門店服務形容為有門檻的服務,「 深夜食堂」那樣的門檻,拒絕周到和光鮮,保有距離。
當門店和顧客之間的關係變得只有「一杯咖啡」那麼簡單,反而回歸到了最基礎的供需關係。
其實仔細想想,「沙縣精神」和當下精品咖啡大眾化的方向十分契合:
結語
讓消費者「多、快、好、省」,沒有門檻地買到一杯咖啡;
讓咖啡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和小吃一樣平常;
讓咖啡館老闆多開店、賺到錢,大富大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