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寒流降溫幅度大,持續時間長,總擔心群眾應對經驗不足,能多跑幾個棚就多跑幾個吧。」1月7日下午5時30分,眼看著太陽落山,驅車離開房莊村的莘縣燕店鎮農技站站長王平還是決定再到2公裡外的後耿村轉一轉。
「王站長,我最近發現棚裡的西紅柿轉色慢,是不是有毛病了?抓緊幫我看看。」見到王平下車,剛從棚裡出來的村民耿俊禮趕忙上前,抓著她的袖子就往棚裡走。
在棚內仔細查看一番的王平給出答案:「最近陽光充足,要比平時適當提前拉開棉被,下午適當晚蓋棉被,增加光照時間、增加棚內溫度。你還得在棚內覆蓋地膜,棉被上加蓋薄膜,增加棚內夜間溫度,準備好補光燈,以備陰天時用。」
「你這個棚寒流過去再澆水吧,防止土壤過溼降低地溫。」「發生低溫危害的蔬菜不能快速升高溫度,應該採取緩慢升溫的措施,避免溫度升高過快造成組織壞死。」……面對耿俊禮一連串的問題,王平仔細回答。站在20℃的棚內,時間一長,穿著厚外套的王平也有些受不了,順勢扯了扯衣領散熱。
鑽出棚外,刺骨的寒風不禁讓記者打了個寒戰,已經「潮乎」的秋衣冰得後背十分難受。「有沒有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王平與記者相視一笑,隨後又被其他村民招呼而去。這一天,王平已經鑽了30多個大棚。棚內外近30℃的溫差,王平也有些吃不消。
與王平不同,莘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技師郝寬亮在麥田一站就是2個多小時,有時他需要徒手刨出麥苗,仔細查看根部情況。郝寬亮說,當前,莘縣蔬菜在田面積達25萬畝,小麥麵積達85萬畝。1月5日開始,莘縣農業農村局150名農技師主動出擊,及時處理農戶面臨的緊急情況。
「棚內溫度12.1℃,比俺家炕頭溫度還高。」1月7日,當天室外溫度-18℃,濱州市霑化區下窪鎮曹家廟村棗農陳元洪家的大棚裡溫暖如春。「可以通過枝幹塗白、基部培土、樹盤覆蓋、延遲修剪、加固設施等措施提前做好防護,以利於棗樹抵禦寒潮、安全越冬。」霑化區下窪鎮冬棗辦主任劉榮昌向大家介紹防寒措施。
1月7日,太陽落山,諸城市賈悅鎮楊莊社區的劉新文戴上手套,開始帶著員工下捲簾落棉被,隨後又將大棚邊邊角角的地方用新買的棉被塞得嚴嚴實實。
記者剛走進大棚,霧氣迅速蒙住了眼鏡。待擦拭完眼鏡,方看到辣椒枝繁葉茂,二三十釐米的青椒一個挨一個。靠近後牆的小路上,大約每隔5米擺放著一個小瓷盆,煤炭燃燒的痕跡清晰可見。
「昨天晚上我們就開始用增溫塊和酒精給大棚造『小火爐』取暖了,從深夜12點開始點火,光是增溫塊一晚上就能用20多箱,花去兩三千元。」劉新文說。
忙完禦寒準備工作,劉新文也已累得氣喘籲籲。不過看到長勢旺盛的蔬菜,他說,「現在正值採摘的好時候,青椒一天可以收穫六七千斤,芹菜也有四百多斤。」
1月7日,迎著寒風,記者走進了淄博臨淄萬紅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育苗大棚內,社員們正坐在成排的西紅柿種苗前,進行挑苗和揀苗分級。一臺臺新購置的新型環保地源熱泵正將暖風送到棚內各個角落。「大棚育苗對溫度要求非常嚴苛,夜間溫度更需要控制在18℃以上,暖風機可以有效提升棚內溫度,足以應對寒潮。」合作社理事長王愛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