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專家來到田間地頭

2020-12-01 人民網

  「侯大姐,這些羊肚菌一定得保證光照,還要多通風,才能讓菌蓋更長、菌柄變短,保證產量和質量。」一大早,遼寧省農科院駐岫巖滿族自治縣科技扶貧工作隊隊長、食用菌科技特派團團長張季軍驅車近兩小時,來到清涼山鎮清涼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侯巖家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傳授栽培技術。

  近年來,遼寧省農科院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選派專家到地方掛職,創新實施科技扶貧示範引領基地院縣共建模式。

  2017年,侯巖的丈夫因病臥床,兩個孩子還在上學,家庭一度陷入困境。「我們協調政府扶貧資金幫她建起了蔬菜大棚,又請來遼寧省農科院的專家教授食用菌種植技術。」清涼山鎮黨委書記石鈺說。

  今年,侯巖家種植食用菌的收入近5萬元,「鎮裡修建了扶貧大棚,農科院專家傳授技術,張老師一周來村裡兩三趟,做指導、提建議,我也有了一技之長。」

  清涼山鎮鎮長屈廣慧介紹,「2018年至今,鎮裡籌集資金1500餘萬元,先後建設了60多棟大棚,農科院專家給我們送來了技術,通過發展食用菌等特色生產,144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全部穩定脫貧,年人均收入達到5300元以上。」

  上午10點在清涼山鎮政府組織食用菌種植戶培訓,12點到老爺廟村現場指導香菇發菌期的環境管理,下午1點到湯溝村給菇農講解冬季平菇栽培注意事項,3點到東興村幫扶食用菌基地建設並查看大球蓋菇的長勢,5點返回縣城與食用菌加工企業進行項目對接……張季軍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我的車4年跑了20萬公裡路,能為貧困戶增收盡一分力,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張季軍說。

  作為食用菌栽培專家,張季軍擁有香菇、滑菇等6項國家發明專利,還參與制定了5項遼寧省食用菌地方標準。他將這些專利和技術,全部用於幫扶貧困戶。

  食用菌種植需要消耗大量木屑,他指導村民採用層架栽培模式,每個大棚在消耗同樣木屑的情況下,還能額外增收5000餘元;他用日光溫室栽培出羊肚菌,並無償提供給貧困戶全套栽種技術;他研究的玉米芯和楊樹木屑栽培滑菇的發明專利,也在岫巖縣東部山區全面推開。

  通過改良品種、新技術示範,張季軍帶領團隊建起了滑菇示範基地、大球蓋菇示範基地和羊肚菌示範基地。不僅如此,他還為當地培養了20名科技帶頭人,建立科技示範戶30戶,扶持食用菌企業4個、食用菌合作社12個。

  據統計,自2015年起,遼寧省農科院共組建33個扶貧工作隊、104個科技特派團,選派18名科技副縣長和43名第一書記(副鄉鎮長)長期工作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實施科技項目270項,建立扶貧示範基地1043個,帶動15.4萬貧困人口發展脫貧產業,科技支撐脫貧攻堅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1日 12 版)

(責編:牛鏞)

推薦閱讀

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貴州省23日宣布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國52個掛牌督戰縣經過省級專項評估檢查,已由各省級人民政府全部宣布退出,加上2016—2019年已脫貧摘帽的780個貧困縣,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詳細】

相關焦點

  • 三都:農技專家田間「把脈支招」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眼下,正是果樹寒冬管護時期,近日,三都縣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深入各鎮(街道)田間地頭,指導果農做好果樹防凍管護工作,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 三亞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給冬季瓜菜生產防寒
    1月1日至3日,在三亞市天涯區過嶺村、文門村等豇豆種植地內,三亞市農業農村局、三亞市農技中心的技術員正指導農戶如何給冬季瓜菜防寒。受強冷空氣影響,近期,海南省各市縣出現持續低溫天氣。眼下,又正是海南省冬季瓜菜種植旺季,寒冷天氣對冬季瓜菜、熱帶果樹等農作物生產產生一定影響。
  • 新疆伊寧市:農技人員田間地頭服務農業生產
    連日來,伊寧市積極組織農業技術專家搶抓農時,進田間、到地頭,與農民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服務,及時幫助農民做好田間管理,提高作物產量。 8月24日,伊寧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祖麗皮亞·阿巴拜克力和工作人員來到達達木圖鎮達達木圖村,開展常態化農業技術服務工作。
  • 開展幹部作風大改進行動 | 沾泥土、帶露珠,助農惠農走進田間地頭
    眼下正是農產品收穫、銷售的關鍵時期,環翠區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幫助村民增產增收,推動全區農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寶豐生態園的「老朋友」,區農技人員每個月都會來這裡兩三次,腳沾泥土、深入地頭,從果樹修剪、科學施肥,到土壤改良、防治病蟲害,為果園「傳經送寶」。
  • 泗陽:農技專家深入田間科學指導確保蔬菜安全越冬
    為此,泗陽縣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科學指導,確保蔬菜不受凍、不損失,安全越冬。室外冷風瑟瑟,大棚裡綠意濃濃。11月27日下午,在城廂街道五堆蔬菜基地種植萵筍的大棚裡記者看到,農戶正在忙著安插竹拱。大棚外,農戶用鐵鍬鏟動泥土把大棚底部壓實、壓牢。縣農業農村局的農技專家針對於低溫天氣如何保證設施蔬菜的安全越冬給出科學指導意見。
  • 慶陽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蟲情 農技中心緊急啟動防控
    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30日電 (通訊員 白欣可)7月27日,慶陽市西峰區農技中心植保人員在西峰區後官寨鎮東坪村玉米田監測點誘捕到2頭草地貪夜蛾成蟲,為慶陽市首次發現該蟲蟲情,全市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正式進入實戰階段。
  • 農技人員田間理論測產 為水稻持續高產篩選優質品種
    農技人員田間理論測產 為水稻持續高產篩選優質品種 發布時間:2019年07月15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7月15日消息:眼下,我縣種植的早稻再過段時間將進入成熟收割期,為尋找綜合狀況好、抗逆性能強、豐產性高的優良品種,日前,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前往錢庫鎮仙平村的水稻試驗基地開展早稻新品種田間現狀調查
  • 桃江縣牛田鎮:把人大代表活動組織到田間地頭
    今年以來,牛田鎮人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難開展代表活動,把代表活動場所從會議室、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邊、河岸溝渠旁,通過這種「接地氣」的活動,既實現了代表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又讓人民群眾的每件呼聲「有回應、能解決」。
  • 讓農技人員談虎色變的「么蛾子」——草地貪夜蛾
    這種蟲子,就是今年讓農技人員談虎色變的草地貪夜蛾。這是9月6日,河南省滑縣農技推廣中心植保植檢站農技人員在田間篩查時,發現草地貪夜蛾實體。草地貪夜蛾為什麼讓專業人員談虎色變?這是因為,這種害蟲危害太大。
  • 全國綠色防控技術行業專家在鹽湖區觀摩
    全國綠色防控技術行業專家在鹽湖區觀摩 2020-08-26 1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到陽江的田間地頭走一圈,看看農民兄弟都在忙些啥
    到陽江的田間地頭走一圈,看看農民兄弟都在忙些啥 2020-11-27 1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田間地頭挖地瓜 軟糯香甜惹人愛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烤地瓜的經歷,捧著焦香燙手的地瓜,咬一口,軟糯香甜,這不我們的主播張昕輝也去田間地頭尋找這一美味了,讓我們跟隨他一起去看看吧。 豐收季 主播 張昕輝:豐收季主播行,各位好,我是小輝。
  • 松江一中將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感受農村廣闊天地,學生們鏡頭裡的...
    松江一中將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日前,松江一中的學生們深入田間地頭,開展了跨學科社會實踐課程《走向希望的田野》。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學習了些什麼吧~通過田野調查,學生們發現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和特色;通過體驗傳統技藝「搓草繩」,學生們在收穫快樂的同時增進對農村傳統文化的了解;走在田間地頭,學生以中英文分別朗誦「在希望的田野上」,品讀社會之變遷,思索當下與未來。
  • 黃三文:想田間地頭的事兒 做「頂天立地」的人
    這個天天想著「田間地頭的事兒」的湖南農村娃,登上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過去10年間,中國農業科學院以黃三文為首席科學家的團隊做了一件大事——破譯黃瓜基因組,實現控制黃瓜苦味物質合成的分子設計,開創了從「基因組到新品種」的新道路,成功培育了無苦味的黃瓜新品種。他們在破譯世界第一個蔬菜作物基因組的同時,還使我國蔬菜基因組科學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跨越。
  • 龍巖武平:宣講"小蜜蜂"飛入百姓家 深入田間地頭
    這是武平縣「小蜜蜂」宣講員,深入田間地頭,將黨的新思想、好聲音傳達給群眾的一幕。  「近段時間,『小蜜蜂』著力結合實際,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小蜜蜂」宣講員、東留鎮農技站站長何錦標說。  如何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如何讓百姓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
  • 讓「田間地頭」更有奔頭-天山網 - 新疆新聞門戶
    站在三師四十一團三連地頭遠眺,大片冬小麥泛著綠意,有的地塊才澆灌過冬水。職工群眾勞作在田間地頭,用心培育著一片片新綠。該連早在2020年10月中旬,就已完成約1700餘畝的冬小麥播種工作。  穩定糧食產量,讓職工群眾得實惠、嘗甜頭是關鍵。四十一團三連職工馮海軍說:「現在團裡大力支持我們種植冬小麥,從品種選擇、播種量到播種方式,團裡都替我們精心把關。
  • 中國藥科大學:把技術帶到田間地頭,為「巴山藥鄉」開出扶貧良方|我...
    6年間,學校先後有4位專家教授被選派赴當地掛職副縣長,兩位骨幹教師任駐村第一書記,憑藉自身學科、人才、信息技術的優勢,推動了鎮坪中藥產業鏈的發展,在2019年助力當地實現脫貧摘帽。跨越千裡 修起致富路鎮坪縣地處陝西省最南部,大巴山北麓,森林覆蓋率高達88.6%,生態資源富饒,素有「巴山藥鄉」之美譽,卻始終摘不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沒有路,難致富。
  • 激勵農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期,亟須加強基層農技隊伍建設,發揮農技人員服務小農戶生產的優勢,提升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持久動力。農技隊伍是服務小農戶生產經營的重要力量「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