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陽江的田間地頭走一圈,看看農民兄弟都在忙些啥

2020-11-28 澎湃新聞

到陽江的田間地頭走一圈,看看農民兄弟都在忙些啥

2020-11-27 1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秋收過後忙冬種

在陽江的田間地頭

到處是忙碌的身影

據了解,我市晚造已基本收割完成,農民正忙著冬種。今年全市冬種意向作物44.07萬畝,已種植22.21萬畝,以蔬菜、玉米、薯類為主。

在程村鎮的新光村,豐盛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工人們正為剛種植沒多久的番薯澆水、施肥、除蟲。而在半個多月前,這裡還是一片金黃的鹹水稻,現在已經變成一壟壟番薯。合作社要趕在近段時間種植1000多畝番薯,現在已種下500畝。

「要好好把握秋收春耕這段時間,通過種植番薯,增加收入。」合作社負責人鍾建鈞說,「番薯種植周期為3個多月,畝產在2500-3000公斤左右,近一兩年價格較為穩定,畝產值可達上萬元,如果沒有自然災害,收入十分可觀。」

而在程村鎮隴石村,農民正忙著種辣椒。一壟壟辣椒地鋪上了塑料薄膜,既可防蟲防草,也可保溫保溼。

程村鎮的種植大戶謝和平說:「辣椒是高風險高收益作物,市場和天氣很重要,好的時候每公斤能賣到六七元,差的時候每公斤兩元都不到。」現在,謝和平正在一邊收割晚造,一邊趕著冬種,在1000多畝土地上將種上辣椒、玉米、南瓜、聖女果等作物。

據了解,農戶在選擇冬種作物時考慮最多的因素在於經濟收益,大部分選擇種植周期在3-4個月、收益高的農作物,比如辣椒、聖女果等。

近年來,還出現了本地種植大戶與外省專業化毛豆種植團隊合作,趕在秋收春耕這段時間種植一輪毛豆,也能有不錯的收益。

原標題:《到陽江的田間地頭走一圈,看看農民兄弟都在忙些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花朵形似小饅頭,夏季田間地頭最常見,農民都說是極好的清熱草藥
    在農村生活,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小到野花野草,大到參天大樹,尤其是春夏之季,這些植物就長得更茂盛了。其中就屬野草最常見了,不管在路旁還是山坡,到處都長有野草,而在荒地上更是「瘋狂」生長的。而且野草的種類特別多,像牛筋草、蒲公英、芒萁都是隨便一長就一大片的,遍地可見。
  • 新疆伊寧市:農技人員田間地頭服務農業生產
    連日來,伊寧市積極組織農業技術專家搶抓農時,進田間、到地頭,與農民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服務,及時幫助農民做好田間管理,提高作物產量。 8月24日,伊寧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祖麗皮亞·阿巴拜克力和工作人員來到達達木圖鎮達達木圖村,開展常態化農業技術服務工作。
  • 松江一中將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感受農村廣闊天地,學生們鏡頭裡的...
    松江一中將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日前,松江一中的學生們深入田間地頭,開展了跨學科社會實踐課程《走向希望的田野》。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學習了些什麼吧~走下田埂,走進農家,學生們在與農戶的交流中進入了另一個「田野」課堂,上到國家三農政策,下到養老金發放、村民收入、交通出行、娛樂生活、蓮稻養殖技術、垃圾分揀機……一個接一個的新名詞成為了學生們「解密」新農村的線索,激發了大家的好奇心和學習驅動力。
  • 明日進三九,俗語「三九凍破石,長工不停歇」,啥意思?
    導讀:明日進三九,俗語「三九凍破石,長工不停歇」,啥意思? 不過,看看時間,我們明天就要進入三九天了,一年中的最為寒冷的日子要到來了。 俗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這裡就說在數九天的一九或者二九的時候只是極寒天氣的開始,而過了兩個九差不多半個多月之後,隨著小寒節氣的到來,三九天氣溫下降很快,成為一年中氣溫平均氣溫最低的時候,所以才會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
  • 田間「飛舞」地頭忙 修武縣86名「鄉土人才」助力春耕復產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姬姣姣 通訊員 範燕彬 柴志偉「今年的春耕生產沒有被疫情耽擱,無論是澆水施肥還是病蟲害防治,都多虧了李站長的指導,現在地裡的小麥長勢喜人,指定又是一個豐收年、高產年!」修武縣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科學引導農民開展春耕春管作業,組織、農業、科技等部門抽調具備農業技術技能的「鄉土人才」,分包全縣187個行政村,助力群眾搶農時、保春耕。
  • 桃江縣牛田鎮:把人大代表活動組織到田間地頭
    三塘灣村人大代表周建華說,「一聽到這個消息,立馬就組織搞砍青活動了。」早上7點多,二十多名人大代表比原定時間提前了近一個小時到了河邊,經過簡單的動員和任務劃分後,便一個個拿起鐮刀、鋤頭、割草機等各式各樣的工具開始了除雜草的勞動。「這樣的活動就是為群眾幹點實事,幹就得實實在在幹點成效出來!」觀莊村人大代表肖躍光提著一捆雜草邊走邊說。
  • 從地頭到心頭 青島即墨「科普大姐」的情懷與使命
    中國山東網12月2日訊 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黃戈莊村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用自己的勤奮和汗水,在區科協的關心幫助下,成為一名工作在田間地頭的農民科普工作者,2015年榮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科普工作者」稱號。她,就是「青島地平線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姜波。
  • 開展幹部作風大改進行動 | 沾泥土、帶露珠,助農惠農走進田間地頭
    眼下正是農產品收穫、銷售的關鍵時期,環翠區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幫助村民增產增收,推動全區農業高質量發展。「這棵蘋果樹留果有點多,在給蘋果套袋前,適當疏果,果樹半米以下不留果,一棵樹控制在200個蘋果左右,這樣結出的蘋果個頭更大、品相更好。」孔慶敏對果園種植人員講解到。
  • 龍巖武平:宣講"小蜜蜂"飛入百姓家 深入田間地頭
    這是武平縣「小蜜蜂」宣講員,深入田間地頭,將黨的新思想、好聲音傳達給群眾的一幕。  「近段時間,『小蜜蜂』著力結合實際,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小蜜蜂」宣講員、東留鎮農技站站長何錦標說。  如何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如何讓百姓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
  • 【平陽工匠·匠心築夢】王樂:「天上飛」代替「肩上背」 樂做新農民
    「我願意做一個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業成為一個有奔頭的行業,讓農民成為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每每望向農田,95後「飛手」王樂的眼裡總是閃爍著光。 今年25歲的王樂是翼城縣裡砦鎮老官莊村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17歲高中畢業後,就跟隨著父親從事農機服務行業,堅守在田間地頭。
  • ...深入田間地頭——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新黨的理論宣傳紀實
    貼近百姓生活 深入田間地頭  ——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新黨的理論宣傳紀實  炎炎夏日,夜色漸濃。村民們手搖蒲扇,陸陸續續來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江西省尋烏縣澄江鎮周田村的「屋場夜話」開場了。  「嘿喲嗬……尋烏河水波連波,一法一規總關情,百科全書《民法典》,生老病死它都管……」65歲的王煥平一亮嗓,歌詞曉暢,曲調悠揚,引來現場村民一片叫好。  王煥平是土生土長的周田村人,也是尋烏縣培養的「百姓名嘴」之一。
  • 俗語說,上身長福分長,下身長走忙忙,真的嗎?多數人不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農村的日子雖然有些枯燥無味,有著許多的活計要幹,但一大家子能團團圓圓的在一起,也是充滿喜悅的生活。筆者是土生土長的農民,閒暇時最喜歡走向田間低頭,和叔伯兄友們打科插渾。記得在我尚且懵懂時,年幼的我被爺爺背在身上,向遠處的田地靠攏。
  • 田間地頭挖地瓜 軟糯香甜惹人愛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烤地瓜的經歷,捧著焦香燙手的地瓜,咬一口,軟糯香甜,這不我們的主播張昕輝也去田間地頭尋找這一美味了,讓我們跟隨他一起去看看吧。 豐收季 主播 張昕輝:豐收季主播行,各位好,我是小輝。
  • 一畝田聯合雲蝶科技推出田間智慧交互雲課堂 助力...
    對於這場直播的主持人、一畝田明星主播王小穎來說,這是她2020年所參與過的百餘場直播活動的最後一場,也是最特別的一場。傳統的農業直播培訓活動,多為專家講解,形式比較單一,如果走入田間地頭,更會遇到信號不穩、畫面不清等各種問題。而"田間智慧交互雲課堂"所呈現的這場直播,對觀眾則是一場全新的體驗,一畝田、新華網、騰訊微視、南方+等各平臺超過100萬人次參與本次培訓。
  • 「讓農民收穫滿屋財富」的夢想詮釋人生路
    從1983年至今,趙亞夫先後18次去日本,帶著農技人員和農業課題,到日本的田間地頭學習考察。如今,一批批高科技農業成果在句容的丘陵山區生根開花:冷藏育苗技術,使草莓提前一個多月上市;冬季大棚,採用蜜蜂授粉,畝產量提高10%~20%;複合種養模式,改變了施肥方式……  趙亞夫深知,要讓農民致富,必須打破傳統種養格局,引導農民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 三亞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給冬季瓜菜生產防寒
    為做好冷空氣對冬季瓜菜生產的影響,確保冬季瓜菜種植,促進農民增產增收,1月1日至3日,三亞市農業農村局、三亞市農技中心的技術員走進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做好冬季瓜菜生產防寒工作。「豇豆種植應保持足夠的壟寬及株距,避免密植而影響產量。」三亞市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張天斌指導農戶如何給豇豆防寒後,還指導農戶如何科學施用化肥,避免豇豆植株徒長影響結莢率。
  • 讓「田間地頭」更有奔頭-天山網 - 新疆新聞門戶
    站在三師四十一團三連地頭遠眺,大片冬小麥泛著綠意,有的地塊才澆灌過冬水。職工群眾勞作在田間地頭,用心培育著一片片新綠。該連早在2020年10月中旬,就已完成約1700餘畝的冬小麥播種工作。  穩定糧食產量,讓職工群眾得實惠、嘗甜頭是關鍵。四十一團三連職工馮海軍說:「現在團裡大力支持我們種植冬小麥,從品種選擇、播種量到播種方式,團裡都替我們精心把關。
  • 在農村,為啥老父母走後,很多親兄弟姐妹都不親了?專家的話扎心
    其實父母那代人,兄弟姐妹之間五六個很正常,畢竟過去的農村講究著「多子多福」的觀念,這樣老人的養老也會有所保證。那時候的生產力並不是很發達,勞動力依舊是很大的需要,所以孩子多也能夠讓家庭越來越好。但在農村,為啥老父母走後,很多親兄弟姐妹都不親了?專家的話扎心。
  • 想吃蕨菜別老往山上跑,它和蕨菜是兄弟,田邊走一圈,一掐一大把
    它是蕨菜的「兄弟」,不用焯水直接炒,一次一大盤,家人都嫌少了每年春天,採蕨菜都是春遊踏青必做的事情。小雨初晴後,相約幾個小夥伴,背著小包,帶著小零食,或是上山或是下河。下河?沒錯,就是到田邊附近,小河岸旁,尋找蕨菜。
  • 三都:農技專家田間「把脈支招」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眼下,正是果樹寒冬管護時期,近日,三都縣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深入各鎮(街道)田間地頭,指導果農做好果樹防凍管護工作,助力鄉村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