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最熱arXiv論文接收率高一倍,NeurIPS2019最全報告+視頻+筆記

2020-12-03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整理

機器之心編輯部

公平的審稿、有效的 Rebuttal、先發 arXiv 有優勢,這是 NeurIPS 2019 的審稿大招;269 個官方演講視頻、70 頁研究者參會筆記,這是 NeurIPS 2019 的「在線參會」福利。

盛大的 NeurIPS 2019 剛剛落幕。今年,NeurIPS 官方總結了大會達投稿情況,並介紹了評審委員會在保證投稿質量、完善投稿機制上的種種探索。與此同時,今年 NeurIPS 官方也提供了演講視頻集,很多研究者分享了他們的參會筆記。

在本文中,我們將回顧 NeurIPS 2019 最為主要的五大模塊:論文提交與接收基本情況、限制投稿量的實驗、審稿質量統計、官方出品的演講視頻合集,以及一份乾貨滿滿的 70 頁大會筆記。

因為文章較長,我們可以先概覽這些重要結論:

算法、深度學習、應用是最熱的投稿關鍵詞,但水論文也多。發表在 arXiv 上的論文接收率更高,是未發表在 arXiv 上的文章的兩倍。今年大會測試了幾項減少被審論文數量的措施,但減少的論文數都非常有限,還有可能錯過好論文。1/3 的論文被其參考文獻中引用的大牛審到,這些大牛給出的意見置信度也較高。吐槽 NeurIPS 給的評審意見太短?統計數據表明:意見長短符合正態分布,和其他大會沒有多大差別。Rebuttal 真的管用:20% 的論文初始分數得以修改,一半左右的投稿至少改變了一個分數。官方視頻集很重要,你可以找到各種傑出論文解讀、教程和研討會。布朗大學博士生 David Abel 的 70 頁大會筆記乾貨滿滿,結構清晰,非常值得收藏,每一條筆記都記錄了研究背景、主要思想和結論等關鍵內容(連結我們已經放在最後了,記得收好)。

論文提交、接收基本情況

在過去的五年中,NeurIPS 的投稿量翻了兩番。今年,經過篩選後,稿件的數量仍然達到了6,743 篇(在通知時減少到了 6,614 篇),總計有 4,500 多名審稿人撰寫了超過 2 萬條評審意見。最終,今年有 1,428 篇論文被錄用,錄取率為 21.6%。

其中,共有 85 位作者提交了至少10 篇論文。這些多產提交者的平均錄取率為 24.7%,略高於平均錄取率 21.6%。

投稿熱門關鍵詞:算法、深度學習、應用

今年及去年各領域投稿、錄取比例如下圖所示(按每個領域中提交論文的數量進行排序)。

從投稿數量可以看出,算法、深度學習與應用是今年投稿論文最集中的幾個領域,而概率方法、優化、神經科學則相對冷門。

但在錄取率方面,排名靠後的幾個領域錄取率反而較高。NeurIPS 大會官方對此的解釋是,「在提交論文數最多的主題領域中,提交的低質量論文的比例更大並不足為奇。」也就是說,論文多的地方,水論文自然也多。

絕大多數作者沒有參與審稿

大會官方表示,提交至本屆 NeurIPS 大會的論文出自 15,920 名作者之手。這之中四分之三的人並未受邀擔任程序委員會中的任何職務(審稿人,領域主席(AC)或高級領域主席(SAC))。

剩下的四分之一裡,有大約70% 的人接受了邀請加入程序委員會。此外,大多數審稿人也提交了自己的論文。

那麼,本屆 NeurIPS 中是否存在「搭便車」的現象呢?

如上表所示,這個問題並不嚴重,在拒絕了審稿邀請的人中,只有四分之一向本屆 NeurIPS 提交了論文。這些人中有大概 10%的人提交了五篇甚至更多的論文。

總而言之,在 6,743 篇論文中,至少有一名作者受邀擔任委員會成員的論文只有 769 篇,但他們卻完全沒有參與審稿過程。

領域主席論文多產,接收率也高

現在,讓我們再把目光轉向沒有被列入程序委員會邀請名單的另外四分之三的人。

其中,大約40% 的作者是沒有與邀請名單上的任何人合作提交論文。這些人的投稿數約佔總投稿數的 30%,然而接收率卻是最低的——僅有十分之一。

正如預期的那樣,受邀擔任高級職務的人提交了更多論文,並且平均接受率更高。下表統計了 AC 的投稿情況。這一數字在高級 SAC 中更高——平均每位 SAC 提交了 5.24 篇論文,接收率為 34.78%。

來自學術界的審稿人與 AC 的比例約為 70%。

發表在 arXiv 上的論文接收率更高

在本次大會中,過半數(54%)的投稿曾經發表在 arXiv 上,其中有21% 的論文被至少一位審稿人閱讀過。這些被讀到過的論文的接收率為34%,明顯高於 21.6% 的整體接收率。相比之下,未曾在 arXiv 上發表過的論文的接收率僅為 17%。

不過也很難理清這其中的因果關係:

一種可能存在的情況是:在 arXiv 上發表過的論文質量更高,因為作者認為它們已經達到了公開分享的標準。

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單盲審稿模式中存在的偏見,即知名作者在 arXiv 發表過的論文更有可能被閱讀,並引導審稿人對他們的工作做出積極的評價。

減少或限制投稿量的實驗

近年來各個頂會投稿量的激增給審稿人帶來了很大的工作負擔,導致每次的審稿質量也頗受質疑。因此,NeurIPS 也在考慮採取一些措施限制投稿量,比如如規定每個人投稿數的上限。

在官方博客中,大會放出了一些「如果採納部分建議後」的假設結果。

審稿之前,先讓領域主席篩選

如果在審稿人接手論文之前先讓領域主席篩選一遍,能不能有效減輕審稿人負擔呢?為了測試這個想法,大會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選了 50% 的領域主席作為實驗對象,給每個人分配一些論文,然後讓他們在不看審稿意見的情況下,直接選出其中最差的 25%,還要給出每個意見的置信度。

如下圖所示,置信度>=5 表示「我確定這篇論文應該被拒」。

結果,這 50% 的領域主席給出了 110 篇置信度>=5 的論文。對比了最後確實被拒的論文,準確率也很高,達到 95.74%。

但問題在於,即使篩掉這 110 篇,或全部領域主席都算上,篩出 220 篇,總共篩選出的論文也不到投稿量的 4%。

所以,這種方法還有待商榷。

限制每個人的投稿數

另一個經常解決方案就是,限制每個人可以提交的論文數。AAAI 甚至已經規定了 2020 年每個作者最多提交 15 篇論文,所以,NeurIPS 也想測試一下這一做法。

下圖展示了個人論文提交數目會對 NeurIPS 2019 的投稿量產生怎樣的影響:k(X 軸)是每個人作為共同作者身份能夠提交的論文數目限制,如 Y 軸所示,這確實導致了投稿量的下降。

由於這是個假想實驗,主辦方也並不知道真實情況下的作者為了符合政策,都會挑選出哪些論文提交。因此,大會官方讓作者在審稿結果公布後再選擇,留下他們被接收的論文,然後隨機選擇 k(最大限制)篇論文。如果某個作者被接收的論文數達不到限制的投稿量上線,大會將從其被拒絕的稿件中隨機挑選稿件來補上空缺。

如果將每人的投稿量上限設置為 15 篇(如 AAAI-2020 採取的措施)只能減少不到 100 份投稿(總數的 1.5%)。如果將這一上限設置為 10,則會減少4.3% 的投稿(減少 850 次審稿工作),但這對最終的接受結果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也許將「領域主席篩選」和「限制每個人的投稿數」相結合可以充分降低總投稿數,從而使情況有所不同。但是,在真正實施前,仍然需要進一步考慮一下該怎麼具體執行。

只審吸引審稿人注意力的論文

還有一個提議是引入市場機制來控制審稿量。只有那些引起了足夠關注的投稿才會被審閱(所謂的「競標(bid)」機制)。

但下圖中的分析表明,這種「競標」機制很難預測稿件最終的被接收情況。

每篇被接收的論文平均會收到 5.4 份 eager bids,其中有 0.72 來自領域主席。相比之下,被拒絕的論文也收到了 5.1 份 eager bids,其中有 0.64 來自領域主席。如此看來,被接收論文和被拒論文在審稿階段收穫的關注相差無幾。

因此,如果規定只有收到至少 3 份以上 eager bids 的投稿才能被審閱,雖然可以減少總投稿量的四分之一,但應該被接收的論文也會被「誤殺」1/4,得不償失。

下表按作者的類別對此進行了細分,如圖所示,各個類別之間的 eager bid 數基本持平。

審稿質量統計

審稿人分配

審稿人對論文所在領域的熟悉程度是影響審稿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理想情況是為每篇論文分配該領域的一位大牛審稿。因此,如果提交的論文都能夠被在參考文獻中出現的人審閱,那審稿質量自然也會高。

為了統計審稿人在所審論文參考文獻中出現的頻率,NeurIPS 大會統計了提交論文中引用該論文審稿人論文的比例。結果發現,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論文引用了審稿人的作品。

不出所料,被引審稿人給出的審稿意見置信度也比較高,因為他們對該領域比較熟悉:NeurIPS 審稿意見的平均置信度為 3.75,大約一半的審稿意見的置信度為 4(對評價結果有信心,但不是絕對確定),但這些被引審稿人給出的意見平均置信度略高於 4,有近 30% 的人的置信度為 5(對評價絕對肯定,對相關工作非常熟悉),幾乎是一般審稿人的兩倍。

雖然上述情況不太理想,但根據大會的官方統計,有 40.6% 的投稿至少獲得了一個置信度為 5 的審稿意見,94.7% 的投稿獲得了一個置信度至少為 4 的審稿意見。所以,審稿質量總體來看還算過得去。

為了改進分稿機制,NeurIPS 還與 CMT 合作,允許領域主席為他們正在處理的特定論文招募外部審稿人。如果 AC 無法在常規審稿人池中找到合適的人選,他們可以向外部審稿人發送針對特定論文的審稿邀請。

超過 40% 的領域主席使用了這個機制,發送了近 400 個審稿邀請(其中 80% 被接受)。領域主席還可以手動調整他們任務棧中自動分配的論文,從無衝突的常規審稿人池中手動選擇審稿人。

雖然大多數領域主席基本上保留了他們被分配的稿件,但 10% 的領域主席重新分配了至少三分之一的稿件——他們處理的每篇論文平均至少有一名審稿人。

如果領域主席可以手動挑選審稿人,他們會對審稿意見更滿意嗎?儘管這些外部評審員大多是初級研究者,但答案依然是肯定的。被評為「超出預期」的審稿意見增加了三分之一,被評為「未能達到預期」的評論則減少了一半以上。

NeruIPS 的審稿意見真的太簡短嗎?No.

大家經常抱怨 NeruIPS 的審稿意見太短,這一次大會統計了 NeurIPS 2019、ICLR 2019 和 COLT 2019 中審稿意見的長度分布。

不出所料,人類生成的文本長度呈對數正態分布,但有趣的是,這些參數在不同的會議和審稿形式中分布非常相似。也就是說,其實 NeruIPS 的審稿意見,並不像直覺上那樣「過分簡略」。

Rebuttal 真的管用

當你寫下反駁意見(rebuttal)的時候,你也許內心在打鼓,初始分數已定,這篇論文重新被接收的可能性有多大?自己所寫的反駁意見能夠讓論文翻盤嗎?

如圖所示,在重新討論以後,大約20% 的初始分數得以被修改。大概 50% 的投稿至少有一個分數改變了。最終,平均方差從 1.27(反駁前)下降到 0.89(最終結果)。

大會還比較了 2018 年至 2019 年之間的參與度指標:討論期間每篇論文的平均評論數量、平均參與人數、討論帖子的平均字數。所有的數字都上升了,這表明在這一部分的審稿過程中,整體的參與度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每篇論文的平均討論長度增加了 10%。

演講視頻全知道

通過上面一系列分析,雖然論文過多、審稿壓力大等「世紀難題」並沒有好的解決方案,但我們很欣喜地看到 NeurIPS 2019 有很多優秀的閃光點。我們會發現這樣的頂會正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不論是論文評審的「搭便車」問題、評審質量,還是 Rebuttal 對最終評審結果的影響,它們都在提升。

近期以來,機器之心已經報導過很多 NeurIPS 2019 相關內容。如果讀者比較感興趣某些演講或研討會,我們非常推薦 NeurIPS 2019 的官方視頻合集,它同時帶有 PPT 與演講者視頻,並且還能翻動 PPT 以直接定位視頻時間點。

演講視頻集地址:https://slideslive.com/neurips

當然,整個會議有很多亮點,比如說超詳細的兩小時 AI 硬體入門教程、更偏理論研究的傑出論文、作者針對神經常微分方程(NeurIPS 2018 最佳論文)的最新反思等等。讀者可以在視頻集中盡情探索,總會有一些能引起我們共鳴的好視頻。如下是機器之心之前對大會內容的報導:

2 小時演講,近 140 頁 PPT,這個 NeurIPS Tutorial 真是超硬核的 AI 硬體教程

1.3 萬人參會,NeurIPS 2019 獲獎論文公布,微軟華人學者獲經典論文獎

機器之心之前也做了一些線上論文分享,讀者們也可以看看其它研究者的視頻演講:

視頻 | NeurIPS 2019 分享:清華大學孫富春組提出全新模仿學習理論

視頻 | NeurIPS 2019 分享:華為諾亞方舟提出基於少量數據的神經網絡模型壓縮技術

70 頁參會筆記

那麼其它研究者眼中的 NeurIPS 是什麼樣的呢?布朗大學的博士生 David Abel 公開了他的 NeurIPS 2019 參會筆記,他從深度學習理論、強化學習、博弈論和元學習等主題出發記載參會的一些亮點與主要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參會筆記多達 70 頁,他記載了很多新研究的背景、觀點與解決方案,也是乾貨滿滿。

筆記地址:https://david-abel.github.io/notes/neurips_2019.pdf

這裡我們主要介紹深度學習理論這一主題的研究。當然這條筆記只是一個示例,更詳細的內容可查閱 David Abel 的具體筆記文檔。

對於深度學習理論研究,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 NeurIPS 2019 新方向的傑出論文,作者 Vaishnavh Nagarajan 在大會上做了非常清晰的一個演講。此外,我們也可以在視頻集中找到作者的演講實錄,視頻結合筆記,食用效果更佳。

傑出新方向論文:Uniform Convergence may be Unable to Explain Generalization in Deep Learning

視頻地址:https://slideslive.com/38921721/track-1-session-1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為什麼過參數化的神經網絡擁有較好的泛化性能?之前研究重點關注一致性收斂與泛化邊界,但這篇傑出論文表示,根據一致性收斂理解泛化性誤差很可能是局限的。

在 David Abel 的筆記中,一致性收斂的邊界即測試誤差和訓練誤差之間的差別,最壞情況下能有多大。在筆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項傑出論文發現一致性收斂邊界會隨著參數量的增長而增大,因此這樣的邊界對於深度網絡來說太大了。但也有可能一致性收斂邊界太小,從而兜不住原始網絡。

最終論文作者在問題「一致性收斂能提供泛化能力的完整描述嗎?」上,給出了他們的回答,他們相信一致性收斂暫時是做不到的。研究者表示,也許我們需要數學工具來描述深度神經網絡複雜的決策邊界,需要在一致性收斂之上的一些理論來討論深度學習。

小編親身體驗來說,這 70 頁 NeurIPS 演講筆記真的非常有結構,每一項演講的研究問題與背景、研究發現與貢獻、主要方法與結果都依次展現出來。這對於我們快速找到喜歡的主題非常重要,找到後我們也能進一步參考演講視頻與論文,更深入地理解研究成果。

最後,這位小哥哥參個會能記 60 多頁實質性筆記,並提供一堆參考文獻,相信每位參會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收穫,那麼你的 NeurIPS 2019 收穫是什麼?讀者可在下方評論與大家分享你眼中的 NeurIPS 2019,你眼中的大會亮點。

相關焦點

  • GPT-3獲NeurIPS最佳論文獎,華人學者獲經典論文獎
    在普通形式的遊戲中,CE的一個令人驚訝的特徵是,可以通過簡單且分散的算法最小化後悔的特定概念(即所謂內部後悔)。本文證明了在大型遊戲(即泛型或樹型遊戲)中收斂到CE的後悔最小化算法的存在性。、最出圈的論文,來自OpenAI的研究,也就是鼎鼎大名的GPT-3,作者數量達到31人之多!
  • 7 papers|NeurIPS 2019獲獎論文揭曉;OpenAI刀塔2論文公布
    機器之心整理參與:杜偉本周既有 NeurIPS 2019 公布的傑出論文獎和經典論文獎論文,也有 MIT 聯合 IBM 推出的使圖像識別 SOTA 模型性能下降 40 多個點的 ObjectNet 數據集以及 OpenAI 擊敗 OG 戰隊的 Dota 2 智能體論文。
  • 17篇論文,詳解圖的機器學習趨勢 | NeurIPS 2019
    模型通過變差EM算法訓練(實際上,這幾年用EM做訓練&模型優化的論文也有增加的趨勢,這事可以之後單獨開一篇文章細說)。作者還用最大最小熵方法來優化模型,這招很聰明(但是很少見到有人用)。但缺點就是拓展性不好,作者只在很小的數據集上做了實驗,然後他表示後續研究要解決的一大挑戰就是拓展性問題。
  • 十年來最難的一屆CVPR:接收率22%,百度入選19篇,曠視17篇
    本屆CVPR共有198位區域主席、3664位審稿人參與,共收到6656篇投稿,有1470篇論文被接收,接收率約22%。注意,雖然論文編號排到了10000多,但其實沒這麼多論文,編號出現了一些玄學(見文末彩蛋)。比起NeurIPS 2019的6743篇投稿,1428篇接收,21%的接收率,競爭難度幾乎一樣。
  • 最全!2019 年 NLP 領域都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日前,NLP 專家 Elvis 盤點了 2019 年 NLP 和 ML 領域發生的大事件,涵蓋具有價值的論文、文章、工程工作、年度報告等等,並為大家呈上了值得關注和學習的一波課程和圖書資源。針對所有的大事件,Elvis 還事無巨細地為大家一一附上了相關連結,誠意滿滿!
  • NeurIPS 2019 程序委員會主席發聲明:19 篇論文因一稿多投被拒收!
    本文是 NeurIPS 2019 程序委員會主席對近期作者反饋階段工作的幾點說明,主要介紹了審稿進度以及本屆 NeurIPS 為防止一稿多投現象做所的努力,並宣布了提交至 NeurIPS 的論文中有 19 篇由於存在一稿多投的問題將被拒收的決定。
  • Reddit最火!55頁博士筆記總結ICLR 2019大會幹貨
    新智元報導 來源:David Abel編輯:元子【新智元導讀】ICLR 2019共收到1591篇論文,錄取率為31.7%。這篇55頁、由布朗大學博士四年級學生David Abel總結整理的ICLR 2019參會Highlights筆記,提煉了演講和會談亮點,通篇乾貨!
  • 史上最火 ECCV 已開幕,這些論文都太有意思了
    雖然今年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很多計劃,但是大家對科研以及論文投稿的熱情卻依然有增無減。據統計,ECCV 2020 共收到有效投稿 5025 篇,是上一屆(2018 年)投稿量的兩倍還多,因此被認為是「史上最火 ECCV」。最終被接收發表論文 1361 篇,接收率為 27%。
  • 中國軍團稱霸KDD:華人博士獲最佳論文,清華北大華為等榜上有名
    應用賽道收到700餘篇論文,其中大45篇被接收為Oral論文,100篇被接收為Poster論文,接收率20.7%。相較而言,KDD 2018年研究賽道接收181篇,接收率為18.4%,應用賽道接受112篇,接收率22.5%。
  • CoRL2020獎項公布,斯坦福獲最佳論文獎,華為等摘得最佳系統論文獎
    CoRL 2020 共收到論文 475 篇,相比 2019 年增長了 20%;接收論文 165 篇,接收率為 34.7%,高於去年的 27.6%。會議還公布了包含主要關鍵詞(如 legged robots、perception 等)的論文接收率,參見下圖:最佳論文獎CoRL 2020 頒發了最佳論文獎,來自史丹福大學和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合作的論文獲得該獎項。大會認為這篇論文是「為包括物理機器人環境在內的多個領域中的難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
  • 發SCI論文有技巧?不同的期刊接收率不同,大數據下發SCI有捷徑?
    被拒稿後的煩躁心情攻讀研究生、評職稱,發表SCI論文似乎都躲不過,雖然2019年清華大學不再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間發表論文,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學校有總的要求,不同的學院也有不同的要求,同一學院不同教授也有不同的要求,既然攻讀了研究生,做科研如果沒有
  • 賣萌屋上線Arxiv論文速刷神器,直達學術最前沿!
    白天忙於應付bug身心疲憊,到了晚上又不想再開電腦刷arxiv了...這些問題從今天開始就不再是問題了!經過賣萌屋妹子們的不懈努力,面向廣大NLPer的每日Arxiv論文速遞服務終於搭建完成辣!ps:目前僅開放了自然語言處理方向,其他方向的也在路上哦賣萌屋的Arxiv論文速遞服務同時適配了PC端和移動端,每天實時的抽取出當日發布的論文標題,並提供(部分)機構名、首頁注釋(標註該論文已被XX會議接受等)和作者列表的Highlight
  • 2018年最具影響力的20篇數據科學研究論文,盤它!
    在這篇文章中,Daniel Gutierrez列出了2018年最具影響力的20篇數據科學研究論文清單,所有數據科學家都應該認真回顧。我還收錄了一些綜述性文章,它們可以幫助你看到當前技術領域的發展情況,同時還有完整的參考文獻列表,其中不乏很多具有開創性的論文。新一年隨身攜帶的論文合集,不如就從這裡開始吧!
  • Arxiv網絡科學論文摘要12篇(2020-09-25)
    我們為一類稱為軟幾何塊模型的幾何圖建立了該算法的弱一致性。對該算法進行少量調整即可提供強大的一致性。我們還表明,即使對於中等大小的圖,我們的方法在數值實驗中也是有效的。該報告從彭博全球數據部門的30多位經驗豐富的注釋項目經理那裡收集了應用注釋項目的豐富智慧。
  • 投稿數翻倍,接收率不到三成!史上最難的ECCV你中了嗎?
    最終有1361篇文章被接收發表,接收率27%,較上屆稍有下降。 ECCV 2020論文接收情況已於昨日公布! 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諸多會議轉為線上。每兩年舉辦一次的ECCV也不例外,ECCV將於2020年8月23日至28日在線上舉行。
  • 百度多篇論文入選NeurIPS 2020,機器學習領先算法、理論「強輸出」
    此次大會中,百度研究院參會並發表了多篇高質量論文,論文聚焦大規模稀疏學習的加速求解、新發現物種數量預測、隨機非凸優化、高維數據判別分析等問題,分別提出了創新算法及理論,突破原有算法在實際應用中泛化效果差、優化效率低等限制,有效提升AI技術在自然生態學、統計學習理論等領域中的應用價值,同時也彰顯出百度在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領域的持續技術創新力。
  • 【ICCV 2017論文筆記】我們應當如何理解視頻中的人類行為?
    CV論文筆記及其它,作者林天威。最近ICCV 2017公布了論文錄用的情況,我照例掃了一遍論文列表尋找感興趣的文章。「What Actions are Needed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Actions in Videos?」 一文應該是我覺得最有趣的一篇文章。這篇論文並沒有提出或改進任何方法,而是通過各種小實驗,對目前視頻行為理解的各種資料庫和方法進行了細緻的討論和思考。
  • 大盤點|性能最強的目標檢測算法
    本文便對mAP最高的目標檢測算法進行了盤點。趁最近目標檢測(Object Detection)方向的論文更新較少,趕緊做個"最強目標檢測算法"大盤點。要知道衡量目標檢測最重要的兩個性能就是 精度和速度,特指mAP 和 FPS。
  • 史上最全!歷年 CVPR 最佳論文盤點(2000 年——2018 年)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作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頂級學術會議,CVPR 2019 近期公布了最終論文接收結果,引來學界密切關注。據悉,CVPR 2019 今年一共獲得 5165 篇有效提交論文,最終抉出了 1300 篇接收論文,接收率達到 25.2% 。
  • Arxiv網絡科學論文摘要19篇(2020-07-09)
    報告了幾個簡單流行網絡結構的數值測試,並證實了模型正確描述流行病傳播的能力。我們顯示,即使使用單個惡意主體,現有的基於協作的算法也無法在單個主體基準上改善後悔保證。我們提出了一種方案,誠實的主體可以了解誰是惡意軟體,並動態減少與他們的通信,即將其「黑名單」。我們顯示出,當惡意主體的數量比武器數量少時,協作確實減少了對該算法的遺憾,並且至關重要的是,無需假設惡意主體的行為。因此,我們的算法對於任何惡意的推薦策略都是強大的。